牛杜工貿區

牛杜工貿區是在撤鄉並鎮中由牛杜鎮改制而成的。又名杜村街。位於縣城南4.5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杜工貿區
  • 別名:杜村街
  • 產生:牛杜鎮改制
  • 取名者:杜如晦
簡介,發展現狀,發展規劃,

簡介

刻村原西門有一幅對聯:“牛尚書,興大業,首出鳴珂里;杜相國,佐貞觀,人迷鳳麓村。”其意為:牛僧孺,在隋大業年間,輔佐隋煬帝治理天下;杜如晦於貞觀年間輔助唐大宗治理天下,聯取“牛杜”二字為冠。又因此往油業興旺亦曾稱油杜鎮。
為牛杜鎮駐地。
牛杜鎮在清朝時期為河東南北通道,1900年慈禧太后西奔,曾逗留於此。鎮上有油店48家,人稱是“(河)南香油、(陝)西菜油”的聚集地,南關原有油關酒行業共同集資興建的會館。為油酒商賈聚會之所,油店倒閉之後,為學校占用。
1904年(光緒三十年)哥老會中條山堂決定秋收起義,為湖南哥老會首領“崑崙山”龍頭大爺馬福益報仇,猗氏起義地址定於牛杜鎮,指揮部就設在牛杜南關會館。
岳鵬程,武秀才,清末哥老會牛杜鎮起義指揮部負責人,後逃到甘肅隱名改姓入捻軍,兩年後被清軍查出,解回猗氏就義。
楊維垣,字紫臣,牛杜人。抗日戰爭期間,曾率領213旅協助傅作義防守太原,參加天鎮盤山戰役。在傅部歷任副師長、師長、動員訓練司令、察哈爾省保全副司令、張家口警備司令、城防司令、暫四四軍副軍長等職,“九·一九”綏遠起義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陝壩軍區司令員,後任內蒙古自治區參事室參事、政協委員。 以上片段由牛杜岳家巷岳孟俊編輯.
牛杜位於臨猗縣城南5公里處,與廟上、猗氏、楚候鄉鎮相鄰,南與運城市接壤,西與永濟市相通。面積8.5平方公里。牛杜區共轄2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158個居民組,34960口人,共有耕地9.8萬畝。牛杜區農業發達,自古是糧棉產區,小麥、棉花的總產與貢獻占全縣的十分之一。近幾年來,牛杜區黨委、政府在抓糧棉的基礎上,圍繞“沿河蔬菜灘地棗,東部辣椒西部棉”的種植思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糧棉果菜椒棗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

發展現狀

牛杜鎮改為工貿區後,黨委、政府按“圍繞效益調結構,抓好市場活貿易,建設三區壯工業,城鎮建設變形象”的目標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並幾次投資鋪設油路,形成了以209國道、董夾路、田河路、臨解路為主的公路網路,加快了牛杜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在種植養殖業上,尊重農民的經營自主權,把服務作為政府的主抓項目。同時,鼓勵農民離土經商。牛杜西水南白菜遠近聞名;位於209國道田村路口的辣椒市場每年秋收季節紅紅火火熱熱鬧鬧;臨解路的太范木料市場年可創收100萬元;王景集貿市場成為周圍鄉村物資交流的主要場地。牛杜區黨委、政府在搞活農村經濟的同時,擴大招商引資,圍繞“抓招商、興企業,建設工貿強區”的思路,全力引進和服務企業,在項目、資金、信息、技術上給予傾斜,做到“政府辦公一站式,企業發展零煩惱”。截止2004年底,牛杜區共有企業45家,規模以上企業3家,形成了機電、化工、食品、農藥、塑膠編織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特美食品有限公司是以果、菜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產品遠銷美國和西歐。新引進的強力礦用設備有限公司僅2004年一年,完成產值800萬元,銷售收入700萬元。

發展規劃

牛杜區人民在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圍繞“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穩定,求一方和諧”這一總體目標,把一個民主、法制、文明、祥和,經濟發達的工貿區載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