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因昔時有牛姓佃戶住此地而得名。
民國初曾設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隸屬丹陽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屬丹陽區。
1958年9月,隸屬交里公社。
1961年6月,成立牛家佃公社。
1984年12月,改設鄉。
2015年6月28日,陝西省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牛家佃鄉,併入秋林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轄王窯科、下葫蘆、上葫蘆、小仙頭、腰兒村、白浪堡、牛家佃、布里、太多、西塬、袁窯科、崔家寺、化塬、石峰、上馬、公城、水生、辛家嶺、玉石、馮家嶺、徐里21個行政村;下設5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4年10月,牛家佃鄉下轄21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牛家佃村。
代碼 | 城鄉分類 | 名稱 |
610630202200 | 210 | 牛家細村 |
610630202201 | 220 | 王窯科村 |
610630202202 | 220 | 下葫蘆村 |
610630202203 | 220 | 上葫蘆村 |
610630202204 | 220 | 小仙頭村 |
610630202205 | 220 | 白浪布村 |
610630202206 | 220 | 腰兒村 |
610630202207 | 220 | 布里村 |
610630202208 | 220 | 太多村 |
610630202209 | 220 | 西塬村 |
610630202210 | 220 | 袁窯科村 |
610630202211 | 220 | 崔家寺村 |
610630202212 | 220 | 化塬村 |
610630202213 | 220 | 阿石峰村 |
610630202214 | 220 | 上馬村 |
610630202216 | 220 | 公城村 |
610630202217 | 220 | 水生村 |
610630202218 | 220 | 辛家嶺村 |
610630202219 | 220 | 馮家嶺村 |
610630202220 | 220 | 玉石村 |
610630202221 | 220 | 徐里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牛家佃鄉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牛家佃鄉地處縣川河以北黃土高原上,地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交錯。
氣候特徵
牛家佃鄉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氣溫9℃,極端最低氣溫-19℃,極端最高氣溫37℃。無霜期年平均17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458.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95天左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轄區總人口9361人,其中男性4868人,占52%;女性4493人,占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1.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牛家佃鄉農民人均純收入9934元。
第一產業
2011年,牛家佃鄉農業總產值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5%。耕地面積3.1萬畝,人均3.4畝。糧食作物以玉米、豆類為主。2011年,牛家佃鄉糧食生產53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蘋果、核桃、杏等。2011年,牛家佃鄉蘋果種植面積2.6萬畝,產量5.2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牛家佃鄉生豬飼養量3400頭,年末存欄4300頭。2011年,牛家佃鄉生產肉類36噸;畜牧業總產值12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0.8%。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有商業網點24個。2011年,牛家佃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5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4萬元。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208份、期刊156冊,業務收入32萬元。固定電話用戶689戶,行動電話用戶1795戶,寬頻接入用戶21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1.5萬元。
交通運輸
牛家佃鄉境內渭清公路、交壺公路穿境而過,是壺口旅遊環線的重要部分。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有縣鄉(鎮)級公路1條,長15.13千米。鄉(鎮)村級公路13條,總長58.5千米。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5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8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有國小1所,在校生123人,專任教師2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牛家佃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衛生院1個,村標準化衛生室18個,病床10張,專業衛生人員26人。2011年,牛家佃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525人,參合率95.7%。
社會保障
2011年,牛家佃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6戶,人數475人,支出49萬元,月人均86元;農村五保供養30人;農村臨時救濟支出16萬元。
歷史文化
牛家佃鄉歷史悠久,境內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9處,秦漢文物點4個,宋元文物點1個,明清文物點35個,近現代重要史跡遺址11處。其中重要遺址有馮家嶺清明廟遺址、黑疙瘩峁烽火台遺址等2處。民間藝術有刺繡、剪紙,高蹺、蒲劇、嗩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