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始埔村

牛始埔村,位於橫崗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深坑村、埔廈村、麻地村。始建於明朝中期,黃、李、鄭3姓先祖由福建遷至此地而形成。傳說,建村之前,因所處坡地上有天然大池,池水深不可測,池底有巨鰲,“鰲”又有“獨占整頭”之意,遂取村名為“整池捕”:又因當地方言“鰲池埔”與“牛始埔”諧音,加之“鰲”字筆畫太多,難寫,久之演變成牛始埔。該村坐落於梧桐山脈北麓山腳下的丘陵盆地之間,龍崗大道南面,村內有鷂婆石山,海找233.5米。該村是四聯河源頭,有塘坑背和正坑2座水庫。現村於1992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始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六約南社區
  • 地理位置:橫崗街道西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六約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黃、李、鄭3姓,均為明朝中期遷入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481人,其中男性210人,女性271人;80歲以上22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7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36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20人、澳門同胞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5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歸僑2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營以種植業為主。1989年,村集體實行股份制。1990年1月19日,布吉至橫崗一級公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個體經濟的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以自有房屋出租、務工為主,部分村民創業、經商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茶果、糍粑、艾粄等。龍崗大道、禮耕路、牛始埔路、仁深高速公路經過該村。1968年通電,1985年通自水,1996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2所國小,1幼稚園。2015年,聯邦國小有9個年級,22班,在校學生1183人、教職工58人;聚英國小,6個年級,13個班,在校學生550人、教職工35人;聯邦幼稚園,在園幼兒232人、教職工26人;展鵬幼稚園,在園幼兒380人、教職工55人;新世紀幼稚園,在園幼兒245人、教職工29人。村內還建有六約文體廣場、六約園以及村民活動中心。
村中存有《六約村史》,儀春霞於2002年纂修。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座。代表性民居信寧山莊,始建於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以水井為中心,周邊建數排房屋,一開間兩廊布局為主,牆體均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現大部分房星已破敗,保存好的被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
該村現存李氏宗祠和黃氏宗祠。李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1997年,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鑊耳牆,碌灰筒瓦,穿斗與抬梁式結合梁架,正脊兩端有陶塑尖;每年除夕祭祖的時候,宗親都會到李氏宗祠祭拜,現仍作宗祠使用。黃氏宗祠現只剩門樓,已不作宗祠使用,門樓上有“福祺世居”匾額,檐壁下有花鳥壁畫。
現存大王伯公廟,重修於2002年,供奉伯益。另有伯公廟,重修於2003年,供奉土地公。每年除夕,村民祭拜伯益、土地公。
每年清明、重陽節,各姓男丁分別舉行祭祖活動,現均在公墓進行。“舞麒麟”是村民的特色技藝,由舞蹈和武術相結合。每年正月,麒麟隊都會走村串戶,表演節目。
民間童謠是該村客家傳統文化之一。代表性作品有《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光;食龍眼,眼吱光;食臘蔗,透心涼;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打黃花;月光光,學種姜,姜出目;學種竹,竹開花;學種瓜,瓜顯大,摘來賣,賣到三隻錢;學師好打棉,棉線斷;學打磚,磚斷節;學打鐵,鐵生壚;學醃豬,豬會走;學殺狗,狗會咬;去打雕,雕飛走;不如耕田學泌酒。”
代表性人物:
黃河先(1917-1944),又名黃國雄,烈士。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在西鄉黃田戰鬥中犧牲。
黃髮(1919-1946),烈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後任江南指揮部警衛班班長,1946年在坪山大旗嶺執行任務時,遇地雷爆炸犧牲。
黃友(1922-1944),烈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在西鄉黃田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