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買加岩鬣蜥

牙買加岩鬣蜥

牙買加岩鬣蜥(學名:Cyclura collei)是美洲鬣蜥科、岩鬣蜥屬動物。牙買加岩鬣蜥是一種大型的重體蜥蜴,主要是綠色到鹹藍色,肩部有深橄欖綠色。三個深色寬的“V”形從頸部底部延伸到動物背部的尾部,有深橄欖棕色的鋸齒狀斑點。背嵴鱗比身體稍亮一些藍綠色。身體表面被一種淡黃色的斑點弄髒,分解成一小群斑點。野生個體,特別是築巢的雌性,在赫爾郡丘陵地區的鐵質土壤中挖掘後,通常呈現深紅棕色,雄性牙買加岩鬣蜥的身長約為428毫米,而雌性鬣蜥則稍小,身長約為378毫米。雄性在大腿下方也有大的股骨孔,用來釋放信息素。雌性動物的毛孔較小,沒有雄性動物那么高的背嵴,這使得該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兩性性。

牙買加岩鬣蜥曾在棲息於牙買加全境和近海的大山羊島和小山羊島上,後僅棲息於在赫爾希爾山的森林中。有著長長的腳趾和鋒利的爪子,它們可以把自己拖到樹上吃樹葉、水果和鮮花。植物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也會吃蝸牛、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僅分布於牙買加。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牙買加岩鬣蜥是一種大型的重體蜥蜴,主要是綠色到鹹藍色,肩部有深橄欖綠色。三個深色寬的“V”形從頸部底部延伸到動物背部的尾部,有深橄欖棕色的鋸齒狀斑點。背嵴鱗比身體稍亮一些藍綠色。身體表面被一種淡黃色的斑點弄髒,分解成一小群斑點。野生個體,特別是築巢的雌性,在赫爾郡丘陵地區的鐵質土壤中挖掘後,通常呈現深紅棕色,
雄性牙買加岩鬣蜥的身長約為428毫米,而雌性鬣蜥則稍小,身長約為378毫米。雄性在大腿下方也有大的股骨孔,用來釋放信息素。雌性動物的毛孔較小,沒有雄性動物那么高的背嵴,這使得該動物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兩性性。

棲息環境

牙買加岩鬣蜥曾在棲息於牙買加全境和近海的大山羊島和小山羊島上,後僅棲息於在赫爾希爾山的森林中。
牙買加岩鬣蜥
牙買加岩鬣蜥

生活習性

牙買加岩鬣蜥有著長長的腳趾和鋒利的爪子,它們可以把自己拖到樹上吃樹葉、水果和鮮花。植物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也會吃蝸牛、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分布範圍

牙買加岩鬣蜥僅分布於牙買加。曾在1948-1990年間被認為滅絕。
牙買加岩鬣蜥
牙買加鬣蜥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交配後,雌性牙買加岩鬣蜥開始挖洞測試土壤成分。挖掘工作可能早在實際產卵之前就開始了,因為每個雌性都在尋找合適的產卵地點。當她準備好的時候,雌性在一個離合器里產卵6到20個,然後用沙子和泥土把它們蓋起來。
與海龜產卵後返回海洋不同,雌性鬣蜥的工作尚未完成。在長達兩周的時間裡,雌鬣蜥一直呆在築巢地點,以保護它免受其他雌鬣蜥的侵害。當面對面時,牙買加岩鬣蜥會把皮膚的褶皺延伸到脖子下面,稱為露肩,以此來警告入侵者。但是如果其他的雌性沒有接受到這個暗示,雌性實際上會咬住並追趕其他雌性,以保護自己的卵不受干擾。
85到87天后,小鬣蜥從卵中孵化出來,然後用爪子抓向水面。然後,它們必須盡最大努力靠自己生存,因小鬣蜥們喜歡躲在樹上而變得更容易。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種群現狀

在20世紀初,牙買加岩鬣蜥被認為只在山羊島上存活下來,山羊島是赫爾希爾山附近的兩個小島。牙買加岩鬣蜥在1940年代消失後被認為已經滅絕。然而,牙買加岩鬣蜥在赫爾郡山上的持續生存在1970年(伍德利1980年)被一個單獨的個體證實,1990年又被獵人的狗發現。1990年的一項初步調查顯示,生活在赫爾郡山脈中、西段受干擾最小的地區,僅有不到100隻動物存活。兩個活躍的築巢地點也被發現,雖然幼年牙買加岩鬣蜥似乎很少。牙買加岩鬣蜥似乎已經從赫爾希爾山的北部和東部地區消失(CBSG 1993,B.Wilson和R.van Veen pers)。通信。2010年)。
後來,由於對捕食者的嚴格控制和牙買加岩鬣蜥的重新引入,中部核心區的牙買加岩鬣蜥數量在增加。實地研究記錄了核心領域的幾個里程碑,包括:築巢雌性數量增加了兩倍以上,在返回的釋放中成功繁殖,以及幼體的長期存活和生殖成熟(B. Wilson and R. van Veen pers. comms. 2010年)。

瀕危原因

在森林完整的地區,對剩餘種群的最大壓力是外來入侵性捕食者,包括貓鼬、貓、流浪狗,可能還有野豬。貓鼬在整個赫爾郡的山丘上都很常見,野外觀察表明它們捕食小牙買加岩鬣蜥和卵。貓遍布該地區,也是已知的幼年牙買加岩鬣蜥的食肉動物。用來獵殺野豬的狗尤其令人擔憂,因為它們能夠殺死成年牙買加岩鬣蜥(伍德利1980)。儘管沒有觀察到野豬干擾了赫爾郡山上的牙買加岩鬣蜥巢穴,但來自莫納島的證據表明,它們是潛在的重要蛋食肉動物(Wiewandt 1977)。
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在森林中非法砍伐樹木用於木炭生產,這是一個為估計1萬名牙買加人提供收入的當地產業。大約三分之一的赫爾希爾山由於這項事業而嚴重退化。提議大規模開採石灰石、人類住區和旅遊業的開發項目也威脅著赫爾希爾山的東半部。儘管一些當地的石灰石採石場可能對鬣蜥及其棲息地的影響有限,但為促進採礦過程而修建的新道路無疑將允許燒炭者、獵豬者和其他森林使用者進一步遷移到森林中。

保護措施

儘管牙買加剩下的大部分生態重要森林,包括赫爾希爾山,都歸政府所有,並受到1996年《森林法》的法律保護,但該法幾乎沒有得到執行。赫爾希爾山目前是波特蘭灣保護區(PBPA)的一部分。該保護區於1999年宣布成立,是牙買加最大的保護區,包括兩個山羊島。指定為保護區提供了一項有希望的法律文書,以防止擴大赫爾希爾山的大規模開發項目。
1990年重新發現該物種後,成立了一個牙買加岩鬣蜥研究和保護小組(JIRCG),成員包括西印度群島大學、自然資源保護局、霍普動物園和牙買加研究所的代表。1993年,JIRCG與一組國際鬣蜥專家一道,在金斯敦舉辦了一次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贊助的講習班,該講習班制定了一項種群和棲息地生存能力評估以及一項在野外恢復該物種的綜合計畫(CBSG 1993)。講習班期間,很明顯,野生幼年牙買加岩鬣蜥的死亡率太高,無法使種群存活,因此,提出了在希望動物園實施圈養創業計畫的建議。
JIRCG現在被稱為牙買加岩鬣蜥康復組織(JIRG),包括國際合作者。除了圈養的始發和釋放,該小組繼續調查更廣闊的赫爾希爾山,監測以已知築巢地點為中心的核心區域內的個體,並詳細介紹了該物種的完整自然歷史(Wilson等,2004;van Veen 2005,2008)。被遣返的動物表現出很高的生存率,已經融入繁殖種群。核心區域的互補性捕食者控制導致了由於提高了年輕階層的生存率而提高的招募。該小組還側重於教育、國際意識以及生境保護和改善。
1994年,隨著12隻牙買加岩鬣蜥進口到三個美國機構(印第安納波利斯動物園、沃思堡動物園和格拉迪斯波特動物園),開始了一個遷地圈養種群。1996年,該集團又向聖地亞哥動物園、佛羅里達中部動物園和塞奇威克縣動物園進口了12隻牙買加岩鬣蜥。在美國繁育成功後,該項目已擴展到弗雷斯諾、邁阿密和聖路易斯動物園。美國圈養種群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教育、提高認識,並為野生種群正在進行的恢復努力提供支持。此外,在野生種群遭受災難性損失的情況下,對圈養群體進行管理,以長期維持遺傳多樣性(Grant 2010)。
為了進一步防止滅絕,圈養的幼年牙買加岩鬣蜥也可用於在山羊島上建立衛星種群,前提是這些島嶼可以擺脫捕食者和山羊。2006年牙買加岩鬣蜥物種恢復計畫強調了一個優先目標,該目標概述了在這些近海島嶼上建立一個乾旱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可以說是確保牙買加岩鬣蜥長期恢復的最關鍵的保護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