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恭一作品:雨天的海豚們》主要內容簡介:以9·11恐怖攻擊後的世界為大背景,由各自成篇的四部短篇構成“一個完整故事”,以海豚作為引路使者;描述了作者的思考:沒有信仰的心靈能否在傳統遭到顛覆的時代獲得新生?
基本介紹
- 書名:片山恭一作品:雨天的海豚們
- 譯者:林少華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675978, 9787543675971
- 作者:片山恭一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170頁
- 開本:32
- 品牌:青島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片山恭一,1959年生於日本愛媛縣,九州島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學生時代通讀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內的日本近現代文學全集,同時讀了從笛卡爾、萊布尼茨到結構主義的歐洲近現代哲學。也讀了馬克思。學士論文寫的是馬克思,碩士論文寫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歲開始創作小說。代表作有《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留下靜的鳥兒們》等。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澤家,學者,祖籍山東蓬萊,生於吉林九台。畢業於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曾在暨南大學、日本長崎縣立大學任教,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外國文藝》編委等職。居青島。著有《鄉愁與良知——林少華散文百篇》、《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高牆與雞蛋》,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相約在雨季》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五十餘種,廣為流布,影響深遠。無論翻譯或創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終是其明確的指向和追求,篤信美的不二與永恆。
圖書目錄
雨天的海豚們
他們活著,我們死了
勝過千言萬語
序言
不用說,若是隔壁家的小花貓或自家養的哈巴狗小白兔什麼的失蹤倒也罷了,因為那東西本來就是上躥下跳忽而不見的小動物,在某種意義上,原本就是為失蹤或不在而存在的存在物。而象則是僅次於恐龍、海豚是僅次於鯨(其實海豚和鯨是一回事,身長四米以下為海豚,四米以上稱鯨)的龐然大物,也就是說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應該失蹤的動物。一個大概從“堅不可摧”的鐵環拔出腳去,一個想必從“很難構想”會跳過的鐵絲網一躍而過。委實神出鬼沒,匪夷所思。無疑,這是個極有意味的隱喻(metaphor)。
象的失蹤隱喻什麼,村上在多種場合透露了不少信息,這裡主要窺探一下片山筆下海豚失蹤的奧妙。
一如作者自己所說,《雨天的海豚們》是由各自成篇的四部短篇構成的“一個完整故事”。第一篇《Angelus河邊》講一對夫婦懷抱出生不久的嬰兒外出旅遊時,在賓館電視裡看到了顯然是“9·11”事件的場景:“客機簡直就像被什麼吸引著朝大樓一頭扎去,機身如小刀扎紙一般扎進大樓外牆。剎那間,飛機腦袋從大樓另一側穿出,旋即被黃色火焰包攏,轟隆一聲爆炸。”看完這莫名其妙的圖像,妻子摟著嬰兒睡了過去。而他則在恐怖之餘,陷入莫可名狀的憂鬱和孤獨之中,“覺得自己和誰也不連在一起,就連近得伸手可觸的這對母子,心情也無法與之溝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身上可以信賴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己蕩然無存。”於是他去賓館外面散步,在黎明前的海灘上走了很久。當走到一座小島時,赫然目睹一個女子躺在那裡,而那正是他上國中時在海灘上發現的身穿漂亮連衣裙死去的美貌女子。他俯視一會兒後,像要摟抱似的躺在女子身邊。隨即奇異的景象出現了:“開始變亮的海面上海豚一躍而起,初升的太陽把光線投在那裡。女子的臉頻恢復了健康的膚色。海豚再次躍起,洶湧四濺的水花在嶄新的陽光下燦然生輝。”
第二篇《雨天的海豚們》一開始海豚便逃走了。十九歲的“我”很羨慕海豚能夠逃走。原來“我”在色情場所打工,一次接待的竟是老師且是高中校長。“我”不禁在心中叫道:老師到底是乾什麼的?難道這就是在學校里對學生大講特講“生命的寶貴”的老師?於是斷言“我們全是謊言式存在”。與此同時,“我”一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對自身的價值乃至外面的世界產生困惑——“錢用在自己身上,自己卻無足輕重。用飛機撞大樓那些人我不理解……美好的東西肯定已蕩然無存。”“我”也時常想起逃走的海豚,慶幸沒有訊息說它們已被捕獲,“想必正和夥伴們一起在東中國海悠然漫遊”。小說最後,“我”去海濱找海豚。海豚沒有見到,見到一個三十歲左右自稱是超市副店長的男子,對方答應在櫻花開的時候帶“我”去海島看櫻花。
在第三篇《他們活著,我們死了》之中,超市副店長重新出現。不過這回不當副店長了,乾起了護理員,護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業餘時間打橄欖球,是橄欖球隊的邊鋒。“正好一年前我在電視上看見阿拉伯的恐怖分子們劫機扎進大樓,驚訝得就好像球被對方一把搶走。”比賽過程中他也不時聯想到後來發生的那場“無論誰看都是愚蠢透頂的戰爭”,聯想到“此時此刻也在沙漠作戰的士兵們”。進而對日本這個國家和首相(顯然指小泉首相)提出質問:莫非日本就這樣心甘情願地當美國的狗腿子不成?“我國的首相活像白給的贈品出現在電視上。我想,對這小子來說,向海外派遣自衛隊恐怕只有修改交通法規那樣的分量。”甚至尖銳地指出:使用精確定位武器摧毀敵人的士兵們能夠切實想像被擊中之人腦漿四濺血肉橫飛的場景嗎?能夠濺上死去之人的血沫和嗅到硝煙味兒嗎?置身於如此高科技如此抽象化的戰爭能夠保持正常的判斷力嗎?而當殺人變為讓人無動於衷的無機物的時候,“活著的我們真能說是‘活著’的嗎?”
在最後一篇也是篇幅最長和最為引人入勝的《勝過千言萬語》裡面,第三篇最後一閃出現的多惠成了女主人公。丈夫雄一在星期六早上看報喝茶時突然捂住胸口痛苦不堪,抬上救護車不久即被告知心臟停止跳動。痛不欲生的多惠料理完後事後無意中在丈夫手機中發現一個陌生女子的面部圖像和似乎是約定吃晚飯的往來E—mail,從中得知丈夫去世半年前有了女人,隨即一連串“為什麼”開始不斷折磨她。外出時鄰人的問候“甚至好奇心多於同情心”,上班後同事們又冷嘲熱諷。多惠感到萬念俱灰,對兩個孩子說“信得過的只有家人”。最終使她解脫出來的是“能看見天使”之人的魂靈之說。對方告訴她:她和丈夫雄一前世是姐弟,同丈夫來往的那個女人則是兩人的母親,丈夫去世後因為內疚而遲遲不肯升往天國。多惠在半信半疑之間原諒了丈夫,覺得自己不再孤獨,對生活重新有了熱情和自信,對周圍人也開始以誠相待。這時,她隱約看見海灣的遠方仿佛出現跳躍的海豚。整部小說至此結束。
通過上述故事梗概,不難看出海豚失蹤或逃離的背景至少有兩個。一是人們之間融洽感和信任感的消失——或丈夫覺得難以同妻子溝通,或年輕女孩認為身為高中校長的老師是謊言和虛偽的化身,或妻子為丈夫生前背叛自己而耿耿於懷。而當主人公重新找回愛情和愛心、恢復心理平衡和對人的信任的時候,海豚或在變亮的海面燦然濺起水花或在“東中國海”悠然漫遊或在海灣遠方一躍而起。另一個背景無疑就是“9·11”恐怖攻擊和隨之而來的第二次海灣戰爭。小說中一再推出飛機扎進大樓的場景,一再出現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質疑和思考。正是這接踵而至的重大事件破壞了世界的平衡乃至人們心理的平衡,使得信任危機變本加厲無所不在,進而導致人類生存的危機,切斷文明發展的鏈條。可以說,海豚在這裡是和平、信任和愛心的象徵,海豚的失蹤隱喻不幸乃至災難的降臨。“海豚們是智性動物”,它們不屑於在狹小的水池裡游來游去,不屑於為得到死魚獎賞而為人們表演,它們相信水池外有廣闊的天地,渴望去“東中國海”悠然自得地漫遊。如果想讓它們回來,人們就必須為它們改善環境,亦即改變人類自己的行為模式和生存狀態。否則,就去看海驢表演好了——“聽說有海驢表演”。
“9·11”恐怖攻擊無疑是戰後最為駭人聽聞的事件,震驚世界,震撼心靈,震動思想和信仰。然而幾年過去了,純文學領域幾乎沒有做出反應。別說我國,就連美國那邊也才在今年初出了幾本涉及“9·11”的小說,如Frederic Beigbeder的《嘹望世界的視窗》(Windows on the World)和Reynolds Price的《好牧師的兒子》(The Good Priest's Son)等(參見2005年4月20日《中華讀書報》金衡山文)。相比之下,日本的片山恭一從2003年就陸續發表了有關作品,並以可能有別於美國人的直覺和眼光加以質疑,在作品中留下不無啟示錄意味的思維軌跡,體現出一個嚴肅作家應有的悲憫情懷和責任意識,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眾所周知,日本在1995年相繼發生神戶大地震和捷運沙林毒氣事件,其對日本人的衝擊甚至不亞於“9·11”對美國人的衝擊。兩者相比,一個發生在地下,一個發生在天上。一個摧毀了日本的“戰後神話”,一個“改變了藍天的含義”。而兩個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和片山恭一分別就此創作了系列性短篇小說集。村上短篇集名為《神的孩子全跳舞》,譯成英文2002年在美國出版時更名為《地震之後》(after the quake)。因為時值“9·11”之後,美國讀者的反應“格外驚訝”。這裡不妨比較一下兩個作家寫作的宗旨。村上春樹說:“泡沫經濟破滅,大地震毀壞了城市,宗教團體進行無謂而殘忍的殺戮,一時光芒四射的戰後神話看上去接二連三轟然崩塌。在這當中我們必須靜靜站起尋求理應存在於某處的新的價值,必須繼續述說自己的故事,而能夠給我們以安慰和鼓勵的類似moral(道德)的東西應該就在故事裡——這就是我想描寫的。”(《村上春樹全作品1990—2000·作者自述》,講談社2003年版)片山恭一說得更為明白:“9·11事件使許多人喪失了人類本應具有的相互信任感。遇難者家屬感覺自己被世界拋棄,他們徘徊於愛與恨的痛苦邊緣,無法解脫。怎樣才能找回原來的自己呢?我試著用手中的筆幫助他們。”在接受採訪時片山恭一進一步表示:“生死愛恨是我的小說中的永恆主題,《雨天的海豚們》也是圍繞這個主題寫的。小說講述的是死亡故事,但我希望讀者從中學會如何生存。”(參見2004年4月30日《新京報》)這大約表明,日本戰後又一代作家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刻意描述身邊瑣事和一己悲歡的“私小說”等日本文學傳統,轉而關注本國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並以文學這一形式幫助人們從中振作起來。同時致力於把小說語言作為直達生命意識核心和宇宙玄機的有力媒介,致力於對人這一存在的詩性叩問和微妙感悟,致力於同靈魂,同過去、現在和未來之時間長河的溝通與對話。換言之,村上並不僅僅是關注個人心靈生活後花園的“小資”作家,片山也不僅僅是“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純愛”作家。尤其後來的作品,較之作家的文學才情,表現更多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自覺擔當和社會良知。這對我們中國作家恐怕也是不失為他山之石,竊以為。
最後再回到本文開頭,比較一下象的失蹤和海豚的失蹤的尾聲也是饒有興味的。村上1979年在處女作《且聽風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而1985年在《象的失蹤》中則斷定“大象和飼養員徹底失蹤,再不可能返回這裡”。這不外乎說象所隱喻的溫馨平和的精神家園很可能永遠消失。而片山筆下的海豚則在溫情和信任重新返回人們心間的時候在遠方海面“一躍而起”。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後者的隱喻多了一絲明麗色彩。
但願大象“重返平原”,但願海豚“一躍而起”,但願。
林少華
2005年5月於窺海齋
時青島風和日麗槐花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