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下關帝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牆下村中部,占地面積約3997.6平方米,創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民國間都有重修或增建。
牆下關帝廟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從南至北建有樂樓、看亭、獻亭、卷棚、正殿,以及觀音堂、土地祠。牆下關帝廟是山西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村級關帝廟,具有重要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2016年6月6日,牆下關帝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16日,牆下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牆下關帝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牆下村中部
- 所處時代:明清
- 占地面積:約 3997.6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248-3-05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樂樓,看亭,獻亭,卷棚,正殿,附屬建築,歷史文化,傳說軼事,活動建設,科研成果,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牆下關帝廟創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民國間都有重修或增建。
2015年至2016年,爭取到專項經費進行了整體修繕保護。
建築格局
牆下關帝廟坐北朝南,南北長52.6米,東西寬38.02米,占地面積約3997.6平方米,依中軸線從南至北建有影壁、山門、樂樓、看亭、獻亭、卷棚、正殿、寢宮等建築,以及鐘樓、鼓樓、觀音堂、土地祠、廊房等附屬建築。現存有樂樓、看亭、獻亭、卷棚、正殿、觀音堂、土地祠。
主要建築
樂樓
樂樓即戲台,也叫舞樓,是明代建築,分上下兩層,懸山頂,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牆上有放燈的小洞,樑柱間有木雕龍頭。一層中為過道,二層鋪設樓板構成戲台。台上分前台、後台,出入的門欄上分別刻有“不大地方可作家國天下,尋常人物能為文武鬼神”“一聲占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門楣上是“遏雲”“振葉”,中間的牆壁上是“玉振金聲點破炎涼世態,清歌妙舞曲傳古今人情”。樂樓是過路戲台,人可以直接從台下穿過,不影響上面唱戲。
看亭
看亭是清代建築,供老百姓看戲。看亭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看亭的木柱上釘有兩個鐵環,用來拉布。看亭兩側有明清碑刻8通,記載了牆下關帝廟的重修事宜。其中一通碑上有關帝線刻像,關帝手捋長須,面上有七顆痣。
獻亭
獻亭也叫獻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通間大額枋、象鼻拱、斜拱,都是宋元時期古建的典型特徵,尤其象鼻拱,是晉南元代建築所獨有。
卷棚
卷棚三間四檁,位於獻亭後檐與正殿前檐之間,將獻殿和正殿連在一起,可以遮蔽風雨,利於排水,擴大了空間,便於百姓祭拜。
正殿
附屬建築
正殿兩側,分別有三王祠和土地祠,都是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懸山頂,前設插廊。三王祠,供奉著牛王、馬王、龍王,後因供奉觀音,也叫觀音堂。在西側的土地祠中有一石刻,記載了關帝廟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進一步證實了這座古廟的歷史悠久。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清康熙年間,牆下村的張潤民,小名張學道,每天天不亮就去高家埝上學。別人上學需帶燈籠照路,而張學道上下學時都月光明亮,傳說是“關老爺給亮燈”。張學道中進士以後,在朝廷為官,其弟妹留在村中,幫著他修建關帝廟。張學道告老還鄉後,繼續與大家一起參與修廟事宜。
活動建設
牆下關帝廟是牆下村老年文化活動中心,老人們在牆下關帝廟內打牌、聊天、納涼。牆下關帝廟曾做過牆下村村委會辦公室、衛生所、學校。
科研成果
2011年7月,運城學院中文系主任李文,在《中華戲曲》2011年7月第40輯發表論文《山西夏縣牆下村關帝廟樂樓看亭考述》,通過牆下關帝廟內現存的七通碑文,詳細考究夏縣牆下關帝廟樂樓看亭。這些碑文蘊含的內容豐富,不僅道出創建看亭的緣由,亦對戲曲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有所說明。
保護措施
1985年,牆下關帝廟被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牆下關帝廟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6月6日,牆下關帝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牆下關帝廟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 以關帝廟中軸線為界,東向外延伸23.3米,西向外延伸21.7米,南以舞樓為界至村中大路路沿,北至院牆外沿。 |
---|---|
建設控制地帶 | 以保護範圍為界,東向外延伸25米至村中南北向巷道,南向外延伸50米,西向外延伸35米至村中南北向巷道,北向外延伸50米。 |
2019年10月16日,牆下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牆下關帝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牆下村中部。
牆下村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運城市夏縣汽車站出發,走夏都大道,到達牆下村,路程約5.8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