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原本是英雄》是田天、田苹聯合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於2019年10月出版。
《父親原本是英雄》講述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張富清不忘初心、深藏功名的一生。作品以子女的身份走入父輩英雄的精神世界,通過父子之間心理對話與情感交流,讓晚輩真正認清英雄父親的精神財富,向英雄的父輩致敬。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品影響,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父親原本是英雄》以十九章的內容,分鏡頭式展現了1948年張富清參軍入黨後的一生:張富清不忘初心、深藏功名的一生: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立下赫赫戰功;轉業後保持本色初心,不計名利,申請去最需要幹部的偏遠貧困山區;工作後艱苦奮鬥,克己奉公,無私奉獻;退休後依舊時時刻刻為國家著想,到90多歲才被發現原來是大英雄。
作品目錄
序幕 父親的秘密 |
第一章 部隊來信 |
第二章 你加我,就是一個家 |
第三章 恩施在哪裡,來鳳在哪裡 |
第四章 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
第五章 三胡 |
第六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 |
第七章 卯洞 |
第八章 在困難的日子裡 |
第九章 回到縣城 |
第十章 離休生活 |
第十一章 老家,是個傳說 |
第十二章 突擊隊員在成長 |
第十三章 永豐之戰 |
第十四章 北京,天安門 |
第十五章 永遠的戰士 |
第十六章 英雄出山 |
第十七章 部隊來人 |
第十八章 堅守初心 |
第十九章 你都做到了 |
尾聲 父親原本是英雄 |
創作背景
2019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2019年5月12日,根據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的部署安排,田天隨湖北省作協組織的採訪團,趕往恩施州來鳳縣集體採訪張富清。此前田天曾多次前往該地採訪創作,為真實生動地描述張富清的傳奇人生提供了便利條件。此後,他用近5個月的時間日夜創作,遇到細節障礙時又讓合作者、恩施作家田苹補充採訪,完成了《父親原本是英雄》的創作。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作品藉以對張富清個人從軍、轉業到退休的立體描繪為敘事軸線,全面回溯了宜川戰役、永豐之戰、進軍新疆、共和國成立、抗美援朝、抗洪救災等中國現當代重大歷史事件。對於過往史事的追尋,作者並沒有採用傳統“高大全”式的敘述方式,甚至也沒有潑墨寫意式的大開大合,而是巧妙地從細微處著手,以普魯斯特式的回憶方式,在一觴一詠之間用小說敘述和散文筆法來細針密縷,用大量的細節和情節雕琢故事的真實性與現場感,復活歷史與生活本來的面貌,讓人既能聞到戰爭的硝煙,又能嗅到泥土的芬芳。例如對張富清摳著磚縫攀上永豐城牆、在敵軍火力的交叉射擊中炸毀敵人碉堡、在高洞用繩子捆著身子下到天坑去找水等典型事跡的描寫,生動而鮮活,不僅引領著讀者悄悄走近那一段段行將遠逝而如夢如歌的“國家記憶”,更再現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對國家、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與無私奉獻,並以此形象而深刻地詮釋出了“英雄”這一概念在不同歷史語境中的終極內涵——盡忠於黨、盡責於國、盡心於民,終其一生而不改本色。
藝術特色
與紀實類文學作品慣常性的“零度敘事”不同,《父親原本是英雄》有著敘事主體的積極介入,其文本結構的營造或故事情節的截取都是在為主題的表達提供服務。作品沒有類似大事紀要或歷史年譜那般平鋪直錄,而是將整個故事放在張富清老家陝西洋縣和平解放的背景下展開,然後漸次呈現張富清和孫玉蘭的婚約故事,從原定的回鄉結婚到孫玉蘭奔襲千里陪著張富清回響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一去,便是一輩子”;即使張富清的老娘重病過世,也因“困難時期工作任務繁重脫不開身,路太遠,錢也不足”而未能回老家探病奔喪。直到退休之後,張富清才琢磨著回一趟半生未曾回過的老家,“給母親上個墳”;孩子們的籍貫雖都寫著老家陝西,但老家卻是一個遙遠的傳說。回到老家,就回到了故事開始的地方,這也就為講述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建立新中國與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廣闊而深邃的敘事舞台。這種虎頭豬肚豹尾式的布局結構,自當是作者極富謀略的精巧的構思安排,為作品主旨的表達搭建了堅實的框架,為文本敘事邏輯的嚴密與圓融構建了有機的整體。然而,在此敘述結構內,又根據敘事實際的需要,不斷切換敘事主體的“全知”與敘事客體的“限知”視角,甚至打破傳統敘事的勻稱連貫,雜取兼涉多種敘述模式,呈現出了散文式的散漫敘述或空白零缺,既增大了文本的敘事容量,又豐富了文本的美學意蘊。
在文本的敘述過程中,作者還適時將自己融入其間,充分表達自己在面對相應場景與情景之時的所思與所感,毫無保留地傳導著自己的心聲與心情。比如張富清被下派卯洞工作期間,為了修通進山公路,有至少三公里路程需在懸崖上生生開鑿,當時沒有爆破手,他主動請纓,蜘蛛一般趴在光禿禿的亮壁上打炮眼、填炸藥、裝引線,在社員們議論的間隙,作者及時總結道:“其實,張富清多年養成的習慣和工作作風就是:凡是遇上特別危險、特別艱難的事情,他一定是首先衝到最前面的。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再比如當離休後的張富清搶著幹家務活讓孫玉蘭做他們家的“老年公主”時,作者感嘆“一個女人,一輩子到底遇到一個什麼樣的男人才算幸福?”在多輪設問後,進一步總結道:“幸福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強烈對比之下才能凸顯出來的美好的感覺”。通過敘事主體與敘事客體的有機對話,啟發並引領著讀者進入到敘事的現場,從而實現更多維度的多向交流與同頻共振,既強化了敘事的真實性,又深化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評價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吳道毅:《父親原本是英雄》以英雄後輩的口吻與視角,滿懷對人民英雄的崇敬,通過對張富清一生感人事跡的生動描繪與回顧,真實而形象地詮釋了這位老英雄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保家衛國、為民造福、樸實純粹、淡泊名利與深藏功名的崇高精神,是一曲充滿深情的新時代英雄頌歌。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8月,《父親原本是英雄》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報告文學獎。
出版信息
ISBN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開本 |
---|---|---|---|
978-7-216-09752-9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9年10月 | 16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