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蜈蚣,中藥名。為秋海棠科植物盾葉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的帶根莖全草。分布於湖南、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舒筋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岩蜈蚣
- 別稱:紅孩兒、爬地龍、爬岩龍、爬山猴、野海棠、荷葉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側膜胎座目
- 科:秋海棠科
- 屬:秋海棠屬
- 種:盾葉秋海棠
- 分布區域:湖南、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帶根莖全草。
性味
味澀、微酸,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
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有瘀血:爬山猴根15g。泡酒服或捶絨敷傷處。(《貴州民間藥物》)
2、治虛腫:爬山猴根15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集,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盾葉秋海棠,又名昌感秋海棠。多年生草本。根狀莖伸長,圓柱狀,扭曲,表面不平整,長約4厘米,直徑5-7毫米,節密,被膜質的褐色鱗片和多數粗壯纖維狀之根。葉盾形,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厚紙質,兩側略不等,輪廓卵形或橢圓形,長10-11厘米,寬7.5-8.5厘米,先端驟然短尾尖,基部圓,略不等,邊全緣或有極不明顯的齒狀突出,上面褐綠色,有下陷小窩孔,無毛,下面有蜂窩狀突起,無毛,有10-12條脈,自葉柄頂端處呈放射狀,不直達邊緣,網脈極不明顯;葉柄長10-18厘米,有縱棱,無毛;托葉早落。花葶高可達20厘米,有縱棱,無毛;花4-8(-10)朵,呈3-4(-5)回二岐聚傘花序,首次分枝長1.3-1.8厘米,2-3次分枝長約1厘米,無毛或近無毛;苞片早落;雄花:花梗長10-12毫米,近無毛,花被片4,外面2枚大,近圓形或扁圓形,寬長几相等,長1.2-1.5厘米,先端圓,外面無毛,內輪2枚小,極窄長圓形,長6-7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長1.5-1.8毫米,離生,整體呈球狀,花葯倒卵長圓形,長約1毫米,先端鈍;雌花:花梗長1.5-1.8厘米,近無毛,花被片2,近圓形,長13-15毫米,寬約15毫米;子房倒卵長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4-5毫米,無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離生,柱頭2裂,平展,密被刺狀乳頭。蒴果下垂,果梗長約2.2厘米,無毛,輪廓倒卵球形,長約1.3厘米,直徑7-8毫米,無毛,有不等大3翅,大的寬斜三角形,長10-12毫米,直徑8-9毫米,其餘2翅窄,無毛;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無毛。花期6-7月,果期7月開始。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70-1280m的山谷、密林潮濕地上。分布於湖南、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本品根莖為不規則扁圓柱形,扭曲,長5-30cm,有分枝,直徑0.3-0.8cm;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粗糙,具縱皺紋;上面有數個類圓形盤狀疤痕,下面著生多數鬚根,節明顯,節間長2-6mm;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粉紅色。根莖頂端常有2-4枚盾狀葉,紙質,兩面光滑無毛,全緣或淺波狀,葉柄長4-25cm,具有明顯的縱紋。花葶有1-3花,蒴果偶見,淡紅色,有3條不等大的翅,長約1.5cm。氣微,味澀、微酸。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祛瘀活血。治跌打損傷,消腫。”
2、《貴州草藥》:“祛瘀活血,消腫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