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蚜繭蜂

燕蚜繭蜂

燕蚜繭蜂是一種昆蟲。成蟲體長2.0-2.7mm,翅長1.8-2.5mm,觸角長1.9-2.1mm;體桔黃色至黃褐色。煙蚜繭蜂除寄生於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外,亦在棉蚜及大豆蚜上寄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煙蚜繭蜂
  • 拉丁學名: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
  • :動物界
  • :昆蟲綱
  • :膜翅目
  • :繭蜂科
  • :繭蜂科屬
  • 分布區域:  陝西、河北、山東、江蘇
功能類別:
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
麥二叉蚜、麥長管蚜、棉蚜、大豆蚜、桃蚜
寄主危害作物:
小麥、棉花、大豆、油菜、甘藍、白菜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0-2.7mm,翅長1.8-2.5mm,觸角長1.9-2.1mm;體桔黃色至黃褐色。頭部黑色橫寬,表面光滑,有光澤;複眼、單眼黑色;複眼大,有短毛;單眼呈銳角至直角排列於頭頂;觸角線狀,棕褐色,雌16-18節,多為17節,雄19-20節,基部2節及鞭節第1節顯黃色;顏面褐黃色,唇基、上唇、上顎及須黃色。胸部背面棕褐色,有時具桔黃色斑,側面及腹面淡黃至黃褐色;中胸盾片前方垂直落砌於前胸背板上,盾縱溝在前方向上隆起處明顯,沿盾片邊緣和盾縱溝有較長細毛;並胸腹節上的中央小室狹長。腹部較胸部色淡;腹柄節細長,向後端漸膨大,中部背面稍縊縮;腹背面具皺,中間有微弱縱脊。雌產卵器短粗,末端平截。翅透明,翅脈褐色;前翅翅痣披針形,痣後脈與翅痣約等長;徑脈第1段長於第2段;徑間脈和中脈加中間脈色淺。足黃褐色中微帶黑色;前、中足脛節與跗節約等長,後足脛節短於跗節。
生物學特性:

煙蚜繭蜂除寄生於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外,亦在棉蚜及大豆蚜上寄生。據陝西省棉花所觀察,煙蚜繭蜂在薺菜、油菜、甘藍、白菜等植物上的桃蚜、棉蚜、大豆蚜等多種僵蚜內越冬。4、5月成蟲在壺田大量發生,產卵於蚜蟲體內,被寄生蚜蟲變為僵蚜;4月多寄生於麥二叉蚜,5月以後隨著麥長管蚜的發展.煙蚜繭蜂大量寄生於麥長管蚜:據調查5月中旬麥穗上僵蚜率可達30%左右;僵蚜中煙蚜繭蜂占50%-80%。麥長管蚜被寄生後,多爬至麥芒上頭向下,體色變淡,而後成為僵蚜。5月下旬蜂大部羽化,遷出麥田至有寄主的菸草、棉花等作物上,但在棉田數量很少,9、10月對菸草上的煙蚜有明顯控制作用。
發生消長規律:

0
地理分布:
陝西、河北、山東、江蘇
商業利用:
0
相關文獻:

[1]李明福,張永平,王秀忠,.煙蚜繭蜂繁育及對煙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06,(3).
[2]鄧建華,吳興富,宋春滿,黃江梅,劉光輝,楊碩媛,.田間小棚繁殖煙蚜繭蜂的繁蜂效果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1).
[3]孫福來,田方文,李金枝,張秀慧.濱州市麥蚜天敵種類調查與分析[J].植物保護,2005,(4).
[4]陳茂華,韓召軍,王瑞.煙蚜繭蜂蛹期耐冷藏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5,(2).
[5]藍江林,賀福德.棉蚜繭蜂發育及成蜂壽命的影響因子[J].中國生物防治,2005,(3).
[6]柴正群,鄧建華,吳偉.煙蚜重寄生蜂—蚜蟲寬緣金小蜂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5,(2).
[7]高念昭,熊興仁,李恆源,彭長雄.貴陽地區煙地節肢動物群落組成及種群關係[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
[8]藍江林,賀福德.棉蚜繭蜂[Lysiphlebiajaponica(Ashmead)]對棉蚜不同蟲態寄生選擇的研究[J].植物保護,2004,(6).
[9]侯茂林,王福蓮,萬方浩.栽培措施對煙田前期煙蚜和煙蚜繭蜂種群數量的影響[J].昆蟲知識,2004,(6).
[10]張成鎖,曾衛芳.蔬菜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J].山西農業,2003,(7).
[11]於麗萍.無公害厚皮甜瓜病害防治[J].河北農業科技,2003,(12).
[12]吳興富,鄧建華,黃江梅,劉江.煙蚜繭蜂對煙蚜的選擇性寄生及雌蜂年齡對後代性別的影響[J].中國菸草學報,2003,(2).
[13]陳志華.生物防治蔬菜病蟲害技術[J].福建農業,2002,(12).
[14]李學榮,忻亦芬,張明偉,叢斌.煙蚜繭蜂控制工廠化蔬菜桃蚜的研究[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4).
[15]侯茂林,萬方浩,王福蓮.山東煙區煙青蟲和煙蚜及其天敵的發生動態[J].中國生物防治,2002,(2).
[16]巫厚長,魏重生,王方曉,程遐年,鄒運鼎.各種天敵對煙蚜種群數量影響效果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3).
[17]鄒輝.綠色蔬菜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J].中國果菜,2001,(6).
[18]鄧建華,李天飛,吳興富,宋春滿.菸草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套用進展[J].菸草科技,2001,(7).
[19]李應金,陳惠明,胡堅.五種殺蟲劑對煙蚜的藥效試驗[J].菸草科技,2001,(2).
[20]忻亦芬,李學榮,王洪平,王桂清,唐永紅.用蘿蔔苗作桃蚜植物寄主繁殖煙蚜繭蜂[J].中國生物防治,2001,(2).
[21]胡堅.菸草害蟲天敵及其自然控制作用[J].昆蟲知識,2001,(1).
[22]郝愛祥.冀南地區麥田害蟲天敵種類及發生規律初探[J].河北農業科技,2000,(5).
[23]任廣偉,秦煥菊,史萬華,王桂芬.我國煙蚜繭蜂的研究進展[J].中國菸草科學,2000,(1).
[24]吳興富,趙立恆,魏佳寧,李天飛,王毅,鄧建華,高家合.煙田煙蚜繭蜂的活動規律及其對煙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4).
[25]吳興富,李天飛,魏佳寧,王毅,鄧建華,高家合,趙立恆.溫度對煙蚜繭蜂發育、生殖的影響[J].動物學研究,2000,(3).
[26]巫厚長,程遐年,鄒運鼎.不同菸草品種上節肢動物種群數量動態的研究[J].套用生態學報,1999,(4).
[27]巫厚長,程遐年.合肥郊區煙蚜種群的數量消長規律[J].安徽農學通報,1999,(3).
[28]李學榮,胡萃,忻亦芬.煙蚜繭蜂Aphidiusgifuensis滯育誘導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1999,(4).
[29]巫厚長,王方曉,孟慶雷,鄒運鼎,程遐年.煙蚜種群動態與天敵效果評價[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
[30]孟慶雷,李甲林,巫後長,夏祖和,丁春生.煙蚜與其天敵種群在數量和分布格局上的關係[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4).
[31]石壽強.煙蚜及其天敵種群消長觀察[J].菸草科技,1997,(6).
[32]孫學勤,孟慶雷,張海軍,梁琦,朱仕新.亳州煙田生物種群動態與群落結構的研究[J].菸草科技,1997,(2).
[33]杜予州.煙蚜的防治對策及方法[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1997,(1).
[34]孟慶雷,孫學勤,張海軍,梁琦,朱仕新.煙田生物種群動態與群落結構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
[35]孟慶雷,李甲林,夏祖和,丁春生,巫後長.煙田益、害生物種群動態及其群落結構的研究[J].中國菸草學報,1996,(2).
[36]陳家驊,官寶斌,張玉珍.煙蚜與煙蚜繭峰相互關係研究[J].中國菸草學報,1996,(1).
[37]陳澤鵬,馬茂昆,張仁懷,古德就,候任環,李哲懷,張維球,陳文勝.根區施藥對菸草蚜蟲及其天敵影響的研究[J].菸草科技,1996,(5).
[38]孟慶雷,夏祖和,李甲林,巫後長,丁春生.煙蚜及其天敵種群動態與綜合防治[J].菸草科技,1996,(4).
[39]劉麗娟.蚜繭蜂種類調查初報[J].遼寧農業科學,1996,(2).
[40]黃大興,鄧國榮,楊皇紅,李偉群,蘭紹明,吳宗震,陳雪芳.南寧市煙蚜及其天敵——蚜繭蜂的發生和防治試驗[J].廣西植保,1996,(4).
[41]王文夕,李巧絲.寄主密度對煙蚜繭蜂生殖特性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1996,(4).
[42]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生物學研究Ⅳ.──繁殖力、內稟增長力、功能反應及對桃蚜的抑制作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6,(3).
[43]谷希樹,趙慶賀,白義川.山西省蚜繭蜂自然分布中心及生態地理特徵[J].華北農學報,1995,(4).
[44]季正端,畢章寶.煙蚜繭蜂生物學研究Ⅲ──溫度對成蜂體色的影響及某些形態特徵的變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5,(2).
[45]白海燕.西昌麥蚜天敵調查[J].中國生物防治,1994,(3).
[46]路虹,石寶才,牛玉志,張芝利.煙蚜繭蜂、菜蚜繭蜂各個蟲態及世代發育起點和有效積溫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4,(3).
[47]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Aphidins gifuensis Ashmead生物學研究Ⅱ.成蟲生物學及越冬[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2).
[48]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AphidiusgifuensisAshmead生物學研究——Ⅰ.發育過程和幼期形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3,(2).
[49]路虹,石寶才,張芝利.煙蚜繭蜂生殖特性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3,(1).
[50]路虹,張芝利,石寶才.影響兩種蚜繭蜂日產卵量因素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92,(2).
[51]李文江,張保生,於茂森,齊子彬.臨清市燕麥蚜繭蜂調查[J].中國生物防治,1991,(3).
[52]王文夕.煙蚜繭蜂對蚜蟲選擇性的數量測定[J].植物保護,1990,(S1).
[53]雷朝亮,宗良炳,吳肇玉.蠶豆田節肢類群落特徵的初步研究[J].動物學報,1989,(3).
[54]陳家驊,陳達榮,李芳,張玉珍.農藥對煙蚜繭蜂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1989,(3).
[55]鄭永善,唐保善.茶足柄瘤蚜繭蜂引種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9,(2).
[56]鄭永善,董大志,楊海峰.麥蚜蚜繭蜂種類[J].昆蟲天敵,1987,(2).
[57]忻亦芬.煙蚜繭蜂繁殖利用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6,(3).
[58]宗良炳,雷朝亮,劉作甫.麥田蚜繭蜂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6,(2).
[59]宗良炳,鐘昌珍,雷朝亮,周彩娟.湖北省農田蚜繭蜂的初步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5,(2).
[60]李文江.麥田蚜繭蜂的保護利用[J].植物保護,1985,(2).
[61]龍心林,陳惠英.麥田蚜繭蜂初步觀察[J].四川動物,1984,(3).
[62]程量.雲南昆蟲資源概況[J].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2).
[63]羅慶懷,關惠群,黃麗達,魏德生,楊洵.貴陽地區油菜蚜蟲田間消長簡報[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83,(2).
[64]萬春先.麥田蚜繭蜂消長規律及保護利用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1982,(4).
[65]徐樹雲.煙蚜消長與氣象因素[J].植物保護,1982,(5).
[66]趙萬源,丁垂平,董大志,王雲珍,張文蓮.煙蚜繭蜂生物學及其套用研究[J].動物學研究,1980,(3).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麥二叉蚜、麥長管蚜、棉蚜、大豆蚜、桃蚜
寄主危害作物:小麥、棉花、大豆、油菜、甘藍、白菜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0-2.7mm,翅長1.8-2.5mm,觸角長1.9-2.1mm;體桔黃色至黃褐色。頭部黑色橫寬,表面光滑,有光澤;複眼、單眼黑色;複眼大,有短毛;單眼呈銳角至直角排列於頭頂;觸角線狀,棕褐色,雌16-18節,多為17節,雄19-20節,基部2節及鞭節第1節顯黃色;顏面褐黃色,唇基、上唇、上顎及須黃色。胸部背面棕褐色,有時具桔黃色斑,側面及腹面淡黃至黃褐色;中胸盾片前方垂直落砌於前胸背板上,盾縱溝在前方向上隆起處明顯,沿盾片邊緣和盾縱溝有較長細毛;並胸腹節上的中央小室狹長。腹部較胸部色淡;腹柄節細長,向後端漸膨大,中部背面稍縊縮;腹背面具皺,中間有微弱縱脊。雌產卵器短粗,末端平截。翅透明,翅脈褐色;前翅翅痣披針形,痣後脈與翅痣約等長;徑脈第1段長於第2段;徑間脈和中脈加中間脈色淺。足黃褐色中微帶黑色;前、中足脛節與跗節約等長,後足脛節短於跗節。
生物學特性:
煙蚜繭蜂除寄生於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外,亦在棉蚜及大豆蚜上寄生。據陝西省棉花所觀察,煙蚜繭蜂在薺菜、油菜、甘藍、白菜等植物上的桃蚜、棉蚜、大豆蚜等多種僵蚜內越冬。4、5月成蟲在壺田大量發生,產卵於蚜蟲體內,被寄生蚜蟲變為僵蚜;4月多寄生於麥二叉蚜,5月以後隨著麥長管蚜的發展.煙蚜繭蜂大量寄生於麥長管蚜:據調查5月中旬麥穗上僵蚜率可達30%左右;僵蚜中煙蚜繭蜂占50%-80%。麥長管蚜被寄生後,多爬至麥芒上頭向下,體色變淡,而後成為僵蚜。5月下旬蜂大部羽化,遷出麥田至有寄主的菸草、棉花等作物上,但在棉田數量很少,9、10月對菸草上的煙蚜有明顯控制作用。
發生消長規律:
0
地理分布: 陝西、河北、山東、江蘇
商業利用:0
相關文獻:
[1]李明福,張永平,王秀忠,.煙蚜繭蜂繁育及對煙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06,(3).
[2]鄧建華,吳興富,宋春滿,黃江梅,劉光輝,楊碩媛,.田間小棚繁殖煙蚜繭蜂的繁蜂效果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1).
[3]孫福來,田方文,李金枝,張秀慧.濱州市麥蚜天敵種類調查與分析[J].植物保護,2005,(4).
[4]陳茂華,韓召軍,王瑞.煙蚜繭蜂蛹期耐冷藏性研究[J].植物保護,2005,(2).
[5]藍江林,賀福德.棉蚜繭蜂發育及成蜂壽命的影響因子[J].中國生物防治,2005,(3).
[6]柴正群,鄧建華,吳偉.煙蚜重寄生蜂—蚜蟲寬緣金小蜂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5,(2).
[7]高念昭,熊興仁,李恆源,彭長雄.貴陽地區煙地節肢動物群落組成及種群關係[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
[8]藍江林,賀福德.棉蚜繭蜂[Lysiphlebiajaponica(Ashmead)]對棉蚜不同蟲態寄生選擇的研究[J].植物保護,2004,(6).
[9]侯茂林,王福蓮,萬方浩.栽培措施對煙田前期煙蚜和煙蚜繭蜂種群數量的影響[J].昆蟲知識,2004,(6).
[10]張成鎖,曾衛芳.蔬菜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J].山西農業,2003,(7).
[11]於麗萍.無公害厚皮甜瓜病害防治[J].河北農業科技,2003,(12).
[12]吳興富,鄧建華,黃江梅,劉江.煙蚜繭蜂對煙蚜的選擇性寄生及雌蜂年齡對後代性別的影響[J].中國菸草學報,2003,(2).
[13]陳志華.生物防治蔬菜病蟲害技術[J].福建農業,2002,(12).
[14]李學榮,忻亦芬,張明偉,叢斌.煙蚜繭蜂控制工廠化蔬菜桃蚜的研究[J].瀋陽農業大學學報,2002,(4).
[15]侯茂林,萬方浩,王福蓮.山東煙區煙青蟲和煙蚜及其天敵的發生動態[J].中國生物防治,2002,(2).
[16]巫厚長,魏重生,王方曉,程遐年,鄒運鼎.各種天敵對煙蚜種群數量影響效果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3).
[17]鄒輝.綠色蔬菜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J].中國果菜,2001,(6).
[18]鄧建華,李天飛,吳興富,宋春滿.菸草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套用進展[J].菸草科技,2001,(7).
[19]李應金,陳惠明,胡堅.五種殺蟲劑對煙蚜的藥效試驗[J].菸草科技,2001,(2).
[20]忻亦芬,李學榮,王洪平,王桂清,唐永紅.用蘿蔔苗作桃蚜植物寄主繁殖煙蚜繭蜂[J].中國生物防治,2001,(2).
[21]胡堅.菸草害蟲天敵及其自然控制作用[J].昆蟲知識,2001,(1).
[22]郝愛祥.冀南地區麥田害蟲天敵種類及發生規律初探[J].河北農業科技,2000,(5).
[23]任廣偉,秦煥菊,史萬華,王桂芬.我國煙蚜繭蜂的研究進展[J].中國菸草科學,2000,(1).
[24]吳興富,趙立恆,魏佳寧,李天飛,王毅,鄧建華,高家合.煙田煙蚜繭蜂的活動規律及其對煙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0,(4).
[25]吳興富,李天飛,魏佳寧,王毅,鄧建華,高家合,趙立恆.溫度對煙蚜繭蜂發育、生殖的影響[J].動物學研究,2000,(3).
[26]巫厚長,程遐年,鄒運鼎.不同菸草品種上節肢動物種群數量動態的研究[J].套用生態學報,1999,(4).
[27]巫厚長,程遐年.合肥郊區煙蚜種群的數量消長規律[J].安徽農學通報,1999,(3).
[28]李學榮,胡萃,忻亦芬.煙蚜繭蜂Aphidiusgifuensis滯育誘導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1999,(4).
[29]巫厚長,王方曉,孟慶雷,鄒運鼎,程遐年.煙蚜種群動態與天敵效果評價[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
[30]孟慶雷,李甲林,巫後長,夏祖和,丁春生.煙蚜與其天敵種群在數量和分布格局上的關係[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4).
[31]石壽強.煙蚜及其天敵種群消長觀察[J].菸草科技,1997,(6).
[32]孫學勤,孟慶雷,張海軍,梁琦,朱仕新.亳州煙田生物種群動態與群落結構的研究[J].菸草科技,1997,(2).
[33]杜予州.煙蚜的防治對策及方法[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1997,(1).
[34]孟慶雷,孫學勤,張海軍,梁琦,朱仕新.煙田生物種群動態與群落結構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
[35]孟慶雷,李甲林,夏祖和,丁春生,巫後長.煙田益、害生物種群動態及其群落結構的研究[J].中國菸草學報,1996,(2).
[36]陳家驊,官寶斌,張玉珍.煙蚜與煙蚜繭峰相互關係研究[J].中國菸草學報,1996,(1).
[37]陳澤鵬,馬茂昆,張仁懷,古德就,候任環,李哲懷,張維球,陳文勝.根區施藥對菸草蚜蟲及其天敵影響的研究[J].菸草科技,1996,(5).
[38]孟慶雷,夏祖和,李甲林,巫後長,丁春生.煙蚜及其天敵種群動態與綜合防治[J].菸草科技,1996,(4).
[39]劉麗娟.蚜繭蜂種類調查初報[J].遼寧農業科學,1996,(2).
[40]黃大興,鄧國榮,楊皇紅,李偉群,蘭紹明,吳宗震,陳雪芳.南寧市煙蚜及其天敵——蚜繭蜂的發生和防治試驗[J].廣西植保,1996,(4).
[41]王文夕,李巧絲.寄主密度對煙蚜繭蜂生殖特性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1996,(4).
[42]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生物學研究Ⅳ.──繁殖力、內稟增長力、功能反應及對桃蚜的抑制作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6,(3).
[43]谷希樹,趙慶賀,白義川.山西省蚜繭蜂自然分布中心及生態地理特徵[J].華北農學報,1995,(4).
[44]季正端,畢章寶.煙蚜繭蜂生物學研究Ⅲ──溫度對成蜂體色的影響及某些形態特徵的變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5,(2).
[45]白海燕.西昌麥蚜天敵調查[J].中國生物防治,1994,(3).
[46]路虹,石寶才,牛玉志,張芝利.煙蚜繭蜂、菜蚜繭蜂各個蟲態及世代發育起點和有效積溫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4,(3).
[47]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Aphidins gifuensis Ashmead生物學研究Ⅱ.成蟲生物學及越冬[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2).
[48]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AphidiusgifuensisAshmead生物學研究——Ⅰ.發育過程和幼期形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3,(2).
[49]路虹,石寶才,張芝利.煙蚜繭蜂生殖特性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3,(1).
[50]路虹,張芝利,石寶才.影響兩種蚜繭蜂日產卵量因素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92,(2).
[51]李文江,張保生,於茂森,齊子彬.臨清市燕麥蚜繭蜂調查[J].中國生物防治,1991,(3).
[52]王文夕.煙蚜繭蜂對蚜蟲選擇性的數量測定[J].植物保護,1990,(S1).
[53]雷朝亮,宗良炳,吳肇玉.蠶豆田節肢類群落特徵的初步研究[J].動物學報,1989,(3).
[54]陳家驊,陳達榮,李芳,張玉珍.農藥對煙蚜繭蜂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1989,(3).
[55]鄭永善,唐保善.茶足柄瘤蚜繭蜂引種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9,(2).
[56]鄭永善,董大志,楊海峰.麥蚜蚜繭蜂種類[J].昆蟲天敵,1987,(2).
[57]忻亦芬.煙蚜繭蜂繁殖利用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6,(3).
[58]宗良炳,雷朝亮,劉作甫.麥田蚜繭蜂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6,(2).
[59]宗良炳,鐘昌珍,雷朝亮,周彩娟.湖北省農田蚜繭蜂的初步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5,(2).
[60]李文江.麥田蚜繭蜂的保護利用[J].植物保護,1985,(2).
[61]龍心林,陳惠英.麥田蚜繭蜂初步觀察[J].四川動物,1984,(3).
[62]程量.雲南昆蟲資源概況[J].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2).
[63]羅慶懷,關惠群,黃麗達,魏德生,楊洵.貴陽地區油菜蚜蟲田間消長簡報[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83,(2).
[64]萬春先.麥田蚜繭蜂消長規律及保護利用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1982,(4).
[65]徐樹雲.煙蚜消長與氣象因素[J].植物保護,1982,(5).
[66]趙萬源,丁垂平,董大志,王雲珍,張文蓮.煙蚜繭蜂生物學及其套用研究[J].動物學研究,1980,(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