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勝芳始建於春秋末期,原為水鄉,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明清時期鼎盛一時,是中國北方的水旱碼頭。其間衍生出勝芳花燈、傳統燈會、說唱藝術、漁歌夯號等文化瑰寶。其中元宵燈會規模宏大、特色鮮明、久負盛名。鼎盛時期,勝芳燈會總數達72道之多。歷經時代變遷,器具散佚,很多已失傳。
據明代地萬志,勝芳燈會於明代中期已流行,至清中後期已成規模盛大,聞名華北。勝芳燈會分三部分:一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會“放河燈”;二為元宵大葦棚“冰燈大會”;三為鎮內元宵燈會。勝芳花燈分傳統花燈和現代花燈。傳統花燈是勝芳花燈的精華,主要製作材料為葦篾、竹篾、紙捻兒、油浸紙、綢緞,不用一絲金屬材料,純手工扎制,勝芳傳統花燈品類多達2000種以上。
在明清之際逐漸形成了以祭祀火神為核心的七十二道花會,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乾隆皇帝觀看後大加讚譽,御筆親題“勝水荷香萬世流芳”,使勝芳花會聲名遠播。乾隆年裡,勝芳就開闢了重量級的泊船碼頭;晚清時期,勝芳又開設了直隸第一家郵電局。有什麼新鮮東西洋玩意兒,都爭先恐後地到這裡來搶灘,比方說,公共浴池、照相館、石油、菸捲、化妝品,還有大鼻子的西方傳教士,都留在老勝芳人的記憶之中。
明清時期,除朝廷國喪禁燈外,一年一度的勝芳元宵燈會從未間斷。民國時期勝芳也幾經戰亂,硝煙散盡後,可燈會照例進行。
主要活動
勝芳花燈由盂蘭盆燈會、元宵冰燈和元宵花燈三部分組成。
“盂蘭盆燈會“,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晚上舉行。相傳勝芳的老鄉們為紀念一雙痴情的男女,就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在河邊放上無數潔白的蓮花燈。千百年間,這樣的活動發展成了一場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99隻小船在河面上一字排開,每隻船上三個人,一人划船,兩人放燈船隊飄過15里的路程,亮閃閃的燈光連成一條長龍。河水兩岸還有好多男女老少把自家做的小花燈粘在烏龜、螃蟹的背上,把這些小傢伙送到河裡放生這一路上。
元宵冰燈的來歷很有講究。過去,餵馬的農夫和運河沿岸捕魚的漁民在數九寒天的晚上也得忙活,為了取個光亮,他們就做出了一種別致的冰燈。冰燈的做法就是把清水倒在桶里凍著,在它還沒凍成冰坨的時候就把空心的冰塊取出來,中間那個位置就是給蠟燭留下的小房子,外面的透明冰層就跟玻璃似的能透光。後來,這好看又好用的冰燈在民間成了氣候,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冰燈大會。冰燈好看卻不能年年看,必須等到天夠冷、冰夠硬,才能成。趕到能看冰燈的年份里,差不多是在農曆的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那正是天寒地凍的時節也是做冰燈、看冰燈的最佳時間。
元宵冰燈和元宵花燈活動都在元宵節期間舉行,整個元宵燈會歷時五天,自正月十三開始至正月十八結束。燈會最早是在街心老爺廟前的中心廣場搭起一座高2米、面積60平方米左右,俗稱為“鰲山”的燈台,燈台上吊滿精選出來的數百種自製花燈。元宵燈會期間,白天有七十多道古老民間花會踩街巡演,戲院書館、酒肆茶樓等處全天義演。入夜,百姓雲集鰲山周圍觀燈聽唱,民間藝人輪流表演,到處喧譁沸騰,一派興旺景象。
傳承保護
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充分展示了勝芳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豐富和活躍了當地人民春節期間的文化生活,為社會的安定和諧及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霸州市文化館獲得“勝芳燈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會(勝芳燈會)項目保護單位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會(勝芳燈會)項目保護單位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1987年農曆正月十六晚七點,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曾詳細報導了勝芳燈會盛況。此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北日報》、《瞭望》雜誌、《紅旗》雜誌、《半月談》等多家媒體,都用專版報導了勝芳花燈的情況。
2009年,正月十五,勝芳燈會又一次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正月十六,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對勝芳燈會進行了長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