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樂清首飾龍)

燈彩(樂清首飾龍)

燈彩(樂清首飾龍),流行於浙江省樂清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燈彩(樂清首飾龍)這一民間燈彩遊藝活動除了樂清當地老百姓用來娛樂外,還蘊涵著人們的美好祝願。每年元宵節前後,樂清都會舉行首飾龍遊行活動,人們希望首飾龍能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首飾龍的製作工藝複雜,集木工、油彩、紙紮、龍燈、刻紙等工藝技法為一體,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往往幾種不同的技法交叉進行,是一種綜合手工技藝的展示。

2014年11月11日,浙江省樂清市申報的燈彩(樂清首飾龍)作為擴展項目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Ⅶ-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彩(樂清首飾龍)
  • 申報地區:浙江省樂清市
  •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 :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0
歷史淵源,歷史傳承,起源說法,文化特徵,名稱解析,巡遊活動,工藝特徵,文化內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歷史傳承

燈彩(樂清首飾龍)是一種龍船形狀的花燈,它起源於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船身上配有電燈、木雕人偶以及各類裝飾。
明代姜淮所著《岐海瑣談》記載,當時樂清就有盛傳“村落糊楮,像龍首尾,裁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以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因此,樂清首飾龍又被樂清當地百姓稱為“首飾龍燈”“龍船”。每年元宵節前,村民們會首先抬出首飾龍,沿大街小巷來展示,用來納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最後,各個村會把首飾龍送到廟裡,用火焚燒,這是送龍上天,表示祈福。
清代光緒年間開始,樂清首飾龍在林家代代相傳。
解放後到20世紀60年代,樂清首飾龍盛行,製作龍燈的藝人也多。
20世紀70年代,經濟不斷發展,不少藝人棄藝從商,藝人數量急劇下降。
20世紀80年代之後,樂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首飾龍逐漸盛行且更講究工藝與裝飾,不少藝人重操舊業。
20世紀90年代末以後,樂清首飾龍的需求一直沒有間斷,但藝人年齡漸增且技藝難學,藝人依舊不多。

起源說法

1.慶賀平倭寇勝利說:明洪武二年至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入侵樂清,到處燒殺擄掠,後來樂清當地百姓為了慶賀抗倭的勝利而製作龍燈用之遊行並以此為俗。溫州本土的民俗學家葉大兵先生早於1992年03期的《炎黃春秋》上發表的《溫州三燈》中就有“首飾燈”並介紹了其由來:首飾龍的習俗, 源於明代戚繼光平定樓寇時, 樂清縣的人民為了慶賀勝利, 就製作了這種龍船燈。
2.海洋文化說:樂清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船是經商和生產的載體,同時出於對龍的信仰與崇拜,製作船型的龍燈進行祈福活動。
3.慶祝上元節說: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元宵,樂清人民在元宵節舉行游龍燈會以祈望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文化特徵

名稱解析

“首”是首要、第一的意思,“飾”是裝飾的意思。首飾龍于樂清元宵節巡遊活動隊伍最前面,後接龍檔;其龍身上裝飾了很多綢塑人物、小道具、細紋刻紙、小圓鏡片、小掛件,小燈泡。

巡遊活動

燈彩(樂清首飾龍)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六進行,民眾稱之為“劃龍船”。首飾龍在前,由“領龍船先生”敲鑼鼓唱歌,請求社神和其他的神明“出駕”,“香斗”居中,前有旗燈、牌燈、街牌和鑼鼓,後接龍檔,在村子內,村子與村子之間進行巡遊。在十六的時候將首飾龍燒掉,就是送龍上天,叫做“化龍”,也叫“交燈”“收殤”,此時人們就會燃香祈福。

工藝特徵

燈彩(樂清首飾龍)的製作工藝複雜,是一種綜合手工技藝的展示,一般需半年時間才能完成。一般長4.5米,高3米,寬2米。前有龍頭後有龍尾,中間“龍身”上有5-7層樓閣。外部以細紋刻紙裝飾,內部樓閣上有70多個亭台,亭台內共有近300個綢塑人物。整個龍燈裝有木製齒輪傳動裝置,所有戲曲人物皆栩栩如生。

文化內涵

樂清地處海濱,自然地理環境使其信奉海神、崇拜龍,這種民風便逐步形成了春節扎龍燈的習俗。每年元宵節前後樂清就會舉行樂清首飾龍這種重要的傳統燈彩遊藝活動,人們娛樂之外還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漁業豐收。

製作工序

樂清首飾龍製作工藝和流程非常複雜,包括竹編、紙紮、燈彩、雕塑、刻紙等技藝。
製作技藝流程
一、製作龍骨(龍船彩):將一根香樟木適度彎曲處理後固定成弧形製作成“龍骨”以支撐整個首飾龍的重量。
二、製作龍肚(搭建骨架):用樂清本地毛竹破成竹片,固定在龍骨上,搭建成龍骨;在龍肚的中心部位安裝齒輪傳動裝置;用竹條和蔑絲將龍身分成5-7層進行綑紮,並在每層都綑紮出樓閣亭台。
三、做堂(堂位設計):用竹、木、鋼絲等在各層進行分隔,做成一個個小房間,這就是“堂”,用於放置道具和綢塑人物等。
四、裝飾:將細紋刻紙、彩布、掛件、小燈泡裝飾在龍身周圍,配好各式場景的道具和綢塑人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燈彩(樂清首飾龍)是一幅活生生的民俗長卷,是流動的雕塑、活動的美術展覽會,是民族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燈彩(樂清首飾龍)獨特造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以樂清海洋文化為依託,承載著數百年歷史和民間工藝精華,具有地域文化內涵和重要價值。
一、民俗價值:反映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和眾多的歷史信息。
二、藝術價值:製作技藝精湛,傳動裝置嚴密契合,龍燈栩栩如生。體現樂清民間工藝的博大精深,包含民間的審美觀和民眾思維,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傳承狀況

齒輪的製作對手藝人的要求很高,很多首飾龍用電機帶動,雖然簡便,卻丟失了傳統手工製作的核心。製作首飾龍的工序繁複,需要靜下心來,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堅持下來的人越來越少了。
樂清首飾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林順奎的村子裡每年製作首飾龍的越來越少,工藝也越來越粗糙,願意傳承的人也不多,這需要社會各界的鼓勵和宣傳。
截至2014年,樂清從事首飾龍製作的主要以北白象鎮林順奎家族和柳市鎮朱觀呈家族傳承為主,一般每年訂單在6、7架以上。

傳承譜系

  • 代表人物
林順奎,男,漢族,1956年6月15日出生,樂清北白象鎮東巉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序號:05-2635,申報地區:浙江省樂清市。林順奎出生於首飾龍製作世家,是林家第五代傳承人,自幼耳濡目染,8歲起跟隨其父林邦棟(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樂清細紋刻紙代表性傳承人)學習樂清細紋刻紙,15歲開始跟父親林邦棟學習細紋刻紙和首飾龍製作,並帶徒學藝,向樂清市及外地學生20餘人傳授首飾龍製作技藝。
燈彩(樂清首飾龍)
林順奎在製作首飾龍
  • 傳承關係
林氏家族的傳承譜系
傳承代次
姓名
性別
出生年份
第一代
林會賢
1849
第二代
林祠明
1869
第三代
林松庭
1886
第四代
林邦棟
1926
第五代
林順奎
1956
第六代
林強
1981
林曉青
1984
黃孟
1982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燈彩(樂清首飾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因2020年機構改革,樂清市博物館、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整合設定為樂清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掛樂清市博物館、樂清市文物保護所、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故變更保護單位為樂清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彩(樂清首飾龍)”項目保護單位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樂清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 藝術收藏
林順奎家的首飾龍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溫州非遺館、樂清非遺館等收藏。
  • 榮譽表彰
林順奎家製作的樂清首飾龍曾多次在全國及省級展覽上獲得特等獎、金獎。
  • 媒體報導
樂清首飾龍頻頻亮相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遠方的家》《傳承》等欄目都到林順奎家拍過樂清首飾龍。
  • 重要展覽
2017年9月,樂清首飾龍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的參展作品在北京展出。
2021年5月15日,樂清首飾龍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業、傘業博物館)“刻藝求工——樂清細紋刻紙藝術聯展”上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