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佛山彩燈)

燈彩(佛山彩燈)

燈彩(佛山彩燈),廣東省佛山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佛山彩燈俗稱燈色,是佛山市及其周邊地區各種民間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藝美術品。宋代以來,隨著元宵燈會、中秋賞燈等風俗在佛山興起,佛山彩燈應運而生。明清時期,佛山又興起民間藝術賽會,其中以巡行方式展示彩燈的“提燈會”尤為盛行,彩扎燈色生產也逐漸成行成市,十分興盛,並成為佛山城鄉內銷和出口貿易的重要工藝品種。清代,各門類的扎制工藝細分成各自的行業,“扎作行”十分興盛。

2008年6月14日,燈彩(佛山彩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Ⅶ-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彩(佛山彩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佛山市
  • 遺產編號:Ⅶ-50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由於歷史上對民間手工藝的偏見以及“文革”的嚴重破壞,現存可見的佛山彩燈來自於晚清以後,關於佛山彩燈的起源尚無明確考論。
佛山彩燈可能產生於宋。因為源自農曆正月十五漢武帝設壇祭祀太一神儀式的中原花燈習俗始於漢代,盛於唐,至宋遍及民間。而宋時中原人南遷嶺南堪稱繼秦、漢以及魏晉大遷徙以來的第三次遷徙,有可能將中原花燈民俗帶入佛山。再者,佛山在宋初由鄉市壯大為商業市鎮,“佛山成聚,肇於汴宋”(乾隆版《佛山忠義鄉志》),具備培育彩燈習俗的文化環境。不過,佛山彩燈起於宋,史料上還缺乏充足證據,而盛於清則可資一釋。
明清時期佛山躍為中國四大名鎮之冠和僅次於京師的天下四大聚之一,發達的商業環境讓集佛教、道教於一地的佛山成為具有濃厚實用宗教意識的市鎮,培育了城鎮民眾崇實尚利的民俗審美需求,比如崇尚求神禮佛以達到祈福、問財、求子的目的,流溢著實用主義理性的色彩。在商品經濟與實用宗教的共同作用下,民間自發操辦的賽會迎神、祭祀建醮、出秋色等成為不可或缺的習俗,拉動著城鎮民眾對彩燈等酬神禮佛手工藝品的需求,由此催熱了彩燈彩扎行業。
清初即有“上元作燈市,剪彩為花,張燈五夜。煙火、鞦韆蕭鼓載道,遊人達曙”的記載,乾隆版《佛山忠義鄉志》則描述得更為細緻:“八月十五,會城(指廣州)喜春宵,吾鄉(指佛山)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風生,盼嫦娥而逸興至,於是征聲選色,角勝爭奇,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於桂苑,或載以車架,或步而隨行,鐺鼓輕敲,絲竹按節,此其最韻者矣。至若健漢尚唐軍宋將,兒童博趣,紙馬火龍,狀屠沽之雜陳,挽蓮舟以入畫,種種戲技無慮數十隊,靈應祠前,紀崗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燈紗籠,沿途交映,直盡三鼓方罷。”中秋節的佛山彩燈盛況於此可見一斑。在元宵、秋色等民俗節慶的驅動下,以燈宴為主的普君圩燈市應運而生,專制彩燈的佛山彩扎行業隨之興旺。道光版《佛山忠義鄉志》載:“扎作行,本鄉扎作極有名,人物故事尤精,外鄉多來購之,又有不倒翁為行酒令之具,外省銷流極廣。”彩扎燈業成行成市,不僅滿足了佛山城鎮民眾的民俗需求,並逐步發展為城鄉內銷和出口貿易並存的格局,產生了脫離與半脫離農業生產的、家庭作坊式的彩燈藝人。清至民國時期,從事彩扎人物、人物燈、彩龍的藝人先後有鄧忠、張氏、鄧八、鄧發、鄧滿;而竹織燈籠、紗燈、特藝燈、彩燈、彩龍組燈扎作技藝方面則以吳漢為代表。
但是至清末,彩燈的產銷已面臨危機,河道淤滯直接導致了佛山交通樞紐地位的喪失。道光以後,“潘涌,仙涌皆當日引流之處,今俱淤為平壤”,至於佛山城內的大塘涌也成一線余脈,除了洛水一支,已經沒有縱橫交錯的河涌。“流通中斷致使彩燈生產受挫。帝國主義侵略則導致“鹹豐庚申以後,各國紛請立約,洋貨充斥,中國商務,愈不可向,而佛山先承其弊。”加上手工藝本身家族傳承方式的隱秘性、排他性,佛山的各種民間手工業隨之衰落。儘管民國時還存在“不到雞鳴不肯休,紀崗街口鬧中秋,齊看環珮三更月,道是花神夜出遊”以及“柚燈如畫妬妲娥,絲竹沿街按節歌,紙馬蓮舟都入畫,果然秋色比春多”的美妙圖景,但佛山彩燈扎作已“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剩黎祥記、江記、萬興、中泰等十多家工藝店勉強維持。彩燈藝人零落於民間,行業生態招致很大破壞,彩燈傳承至此面臨中止。

文化特徵

佛山彩燈扎制精巧細膩,講究燈面平滑自然,不露“廊骨”,並能防曬防水,適應各種環境展演,可保持較長時間的觀賞效果。彩燈以佛山獨有的銅襯剪紙作裝飾,紋樣豐富,金碧輝煌。佛山彩燈品類、燈型繁多,有富貴燈、龍船燈、寶塔燈、人物動物燈、亭台樓閣燈、花鳥蟲魚瓜果燈等等,白天五彩繽紛,夜間通透明亮,彩光艷麗。具有代表性的頭牌彩燈,燈高數米,三層亭台樓閣,大燈中有小燈,主燈之外有襯燈,人物龍麒、瑞獸彩鳥、寶塔蓮座、彩鳳交飛、山水書畫集於一體,彩扎工藝之精美玲瓏,堪為罕見。

製作工序

佛山彩燈的製作包括設計、扎廊、捫襯、裝配四大工序,它用料考究,工藝精湛,造型生動,色彩艷麗,畫面歡快熱烈,形制千姿百態,成品彩燈以佛山獨有的銅襯剪紙做裝飾,給人以金碧輝煌的富麗之感。
第一步設計,工藝師先自由創作出既保持傳統風格、又美觀新穎的彩燈平面圖,車間技術員再按要求設計出立體施工圖,須考慮彩燈的整體和局部大小規格尺寸、用料要求、色彩、裝配的紋樣、數量。
第二步是扎廊,又稱扎骨架,用柔韌性好的竹篾或鐵線按圖扎製成立體燈形,所用竹篾的粗細、間距的疏密根據不同物體和形狀而定,一般間距約10至15公分,工藝講究細緻,每個交接口用紗紙條纏緊,燈廊要求造型準確、對稱平衡、牢固美觀。
第三步是捫襯,即用膠水將需要的布料、絲綢、尼龍、色紙、玻璃紙等捫在立體燈形架上,主要圖樣有銅鑿、襯色剪紙以及寓意吉祥的龍鳳、金錢、壽字、牡丹花卉、瓜果等圖案,以彰顯嶺南風格和佛山特色。捫面前必須先將面料掃水,布料縮水後再用膠水作粘料捫上燈面,使燈面保持平滑美觀。室外的大型組燈捫面,需使用防水防曬的新材料“色丁”,以保持長時間戶外展覽最理想的藝術效果。大型組燈的捫襯工序最為講究,如頭牌燈,燈高數米,分上、中、下三層,底座以蓮花造型;中層是主燈以四柱分隔為內外兩層,中景燈屏是山水、人物、書法詩句,外層裝龍鳳、麒麟、人物、花卉燈;上層為亭台樓閣式或牌樓式,四周檐角吊掛各種造型的小彩燈作裝飾。整個頭牌燈大燈中有小燈,工藝十分精細。
最後一步是裝配,指進行運輸和現場連線組合的安裝工序,運輸和現場安裝工程浩大,安全係數要求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佛山彩燈是中國傳統燈彩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嶺南民間藝術的代表作。它將中國南北文化融於一體,為民間藝術和嶺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佛山彩燈展演是當地民眾最為熟悉和喜愛的民俗文化項目之一,同時亦不失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手段。佛山是著名的僑鄉,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溝通海內外華人及台灣海峽兩岸同胞民族情誼的過程中,佛山彩燈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傳承狀況

受市場因素影響,彩燈工藝成本高,產銷不穩定,經營困難重重,加上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僅餘84歲高齡的鄧輝一人,佛山彩燈的傳承已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急需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傳承人物

鄧輝,男,1923年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佛山彩燈)代表性傳承人。20世紀80年代初即被佛山市政府授予“工藝美術師”稱號。
楊玉榕,女,1945年1月出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佛山彩燈)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被授予“廣東工藝美術一級大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保護措施

自從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以來,佛山彩燈的生產、經營就受到佛山市政府的關注與扶持。在各種重要活動中,佛山彩燈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彩(佛山彩燈)項目保護單位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5年,佛山市舉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佛山彩燈展出。
2019年1月30日晚, 廣東省第七屆花燈文化節暨興寧市首屆花燈文化旅遊節在興寧熙和灣·客天下花燈文化特色小鎮開幕,佛山彩燈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