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二人轉

熱河二人轉

熱河二人轉屬北方各路二人轉曲種之一,它吸收了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蹻以及滿族“道瓦喇”民族民間曲藝形式.從唱腔上看,多用滿語,音樂屬曲牌類,曲牌豐富,靈活多樣,表現力極強。從服裝道具上講,服飾多展現滿族旗人服飾,男演員道具為左手用玉子,右手用霸王鞭,女演員,左手用絹子,右手用扇子。從演員表演上看,化入化出,靈活靈巧,表現時空,產生意境,聲情並茂。熱河二人轉融韶音花會、清音會、五音大鼓、蓮花落、地秧歌、道瓦喇為一體,曲調結構由三部分組成:1.秧歌調、2.對口、3.聯子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熱河二人轉
  • 類別:曲藝
  • 地區:承德寬城縣
  • 編號:4—5—3
基本信息,歷史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熱河二人轉
編號: 4—5—3
名錄類別: 曲藝
申報地區: 承德寬城縣

歷史簡介

熱河二人轉屬北方各路二人轉曲種之一,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歷二百餘年興盛不衰,目前此曲種仍活躍在寬城地方舞台之上呈活態性。
熱河二人轉是在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蹻以及滿族“道瓦喇”民族民間曲藝形式基礎上不斷吸收、衍變融匯貫通,逐漸成為我國曲壇上一塊瑰寶。
清乾隆時期正值盛世,全國各類文化藝術匯集到熱河街及各行宮,滿族的“普天同慶韶音花會”(又名“清音會”)名震八方。清乾隆五十五年以後,熱河街文人、藝人在五音大鼓的基礎上吸收了“太平歌詞”的曲調,藝術演唱形式由一人唱一角改演成一人演多角,化出化入,當時熱河街有民諺“熱河五音鼓,北京子弟書”,可見影響之大。清道光七年,從關里請來了朱得時、何世來等蓮花落藝人,蓮花落藝術對五音鼓產生了很大影響。原來坐著唱的形式與蓮花落相比越發顯得乏味呆板,於是便離座扭起來,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當時被稱為“二人大鼓唱”。熱河二人轉藝人肇世才和那福全把“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蹻”、“民歌小曲”單出秧歌戲揉到一起,形成熱河二人轉。
熱河二人轉初期階段的演唱用滿語,《西廂記》是用滿語最多的曲目之一。早期的熱河二人轉藝術並不粉,唱詞也很講究。
熱河二人轉傳統曲目有一百二十多個,多數由滿族旗人演唱。建國後,那福全師徒學習改編劇目,分別創作了《小拜年》、《白毛仙姑臨凡》等。
熱河二人轉從唱腔上看,多用滿語,音樂屬曲牌類,曲牌豐富,靈活多樣,表現力極強。從服裝道具上講,服飾多展現滿族旗人服飾,男演員道具為左手用玉子,右手用霸王鞭,女演員,左手用絹子,右手用扇子。從演員表演上看,化入化出,靈活靈巧,表現時空,產生意境,聲情並茂。熱河二人轉融韶音花會、清音會、五音大鼓、蓮花落、地秧歌、道瓦喇為一體,曲調結構由三部分組成:1.秧歌調、2.對口、3.聯子調。
熱河二人轉受現代文化衝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傳承人才匱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