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風暴“納爾吉斯”
- 外文名:Cyclone Nargis
- JTWC編號:01B
- 失蹤人:55917人
傷亡人數,風暴路徑,全球變暖,經驗不足,
傷亡人數
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突襲緬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緬甸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這場災難共造成22980人死亡,42119人失蹤,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約翰·霍姆斯2008年5月9日說,聯合國估計150萬人受到災害嚴重影響。緬甸政府2008年5月19日發布公告,從2008年5月20日上午9點開始,緬甸全國將哀悼3天,下半旗悼念在強熱帶風暴中死去的遇難者。根據政府的官方統計,風災遇難者已達77738人,仍有55917人失蹤,還有250萬災民處境十分艱難。
風暴路徑
“納爾吉斯”的移動路徑出乎專家意料。
世界各主要氣象預報部門2008年4月28日從“納爾吉斯”向印度靠近時便開始監測其移動路徑。如氣象部門所料,風暴向東急轉。然而,它沒有按照慣常路線進入孟加拉國或緬甸西北部山區,而是突襲緬中部地勢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
美聯社2008年5月9日援引美國關島大學氣象學教授馬克·蘭德的話說:“我一看到(風暴)路徑圖就說,‘噢,這下可糟了。’將會形成巨大的風暴潮,簡直就像‘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紐奧良。”
美國“地下氣象員”組織官員傑夫·馬斯特斯說,風暴“路線東轉非比尋常”,矛頭直指“緬甸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風暴登入地點的地形也不利於減少其威力。
AccuWeather.com網站氣象預報主任肯·里夫斯說,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域廣闊,地勢低平,以致風暴潮上岸之後勢不可擋。
此外,伊洛瓦底沿海地區多為養蝦場和稻田,缺少林木,這也助長了風暴威力。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專家傑夫·尼克尼利說,地表缺乏植被保護是重災發生的主要原因。
全球變暖
一些環保主義者認為,全球變暖也是重災原因之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去年提出,海水溫度上升將使熱帶風暴風力更大、雨情更重。
印度一環保組織負責人蘇尼塔·納拉因說:“儘管我們無法把具體災害歸咎於氣候變化,但有足夠科學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加劇熱帶風暴。”
“‘納爾吉斯’是一個徵兆,”納拉因說,“風暴受害者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他們的遭遇提醒著這個富裕的世界:我們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的努力實在太少了。”
但不少人持不同意見。一些專家在美國氣象學會2008年1月召開的一次大會上提出,海水溫度上升可能會減小風暴和颶風的強度。
美聯社7日援引馬斯特斯的話說,印度洋地區氣象數據“出現時間太短,質量不夠好,不足以用來判斷全球變暖對熱帶風暴的影響作用”。
經驗不足
緬甸氣象部門在風暴登入前6天已發布氣象預警。緬氣象與水文局(DMH)2008年4月27日開始發布“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預告,2008年5月1日向全國媒體傳送簡報,2008年5月2日風暴登入當天,報紙頭條均為相關訊息。
然而由於“納爾吉斯”是40年來第一個在該國登入的熱帶風暴,民眾顯然缺乏抗災經驗。
1991年4月,熱帶風暴襲擊孟加拉國,引發洪水泛濫,大約13.8萬人死亡。由於吸取了這一災難的經驗,孟加拉國建立了更廣泛的預警系統,並有了一套抗災措施。孟抗災專家阿提克·拉赫曼介紹經驗說,事前將“風暴襲擊地的居民轉移到別處”可非常有效地減少傷亡。
然而,另一些專家認為,考慮到緬甸受災區域較大,涉及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再加上不少村莊地處偏遠,信息、交通不暢,事前疏散、轉移人口的難度非常大。蘭德說,大規模轉移人口說來容易,但具體操作起來很難,因為災區民眾“無處可去,或因害怕失去財產而不敢離開家園”。
美國也有“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
2005年8月,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儘管事先有預報,但風暴襲擊地很多居民沒有依照指示轉移,軍隊事後派出2.8萬名士兵參與救援,然而軍隊到達災區時距颶風登入已過幾天時間。
這次災害導致南部數州1500多人喪生,紐奧良損失慘重。吸取了“卡特里娜”的教訓,同年9月,美政府有效扛住了颶風“麗塔”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