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土:我們那代人的故事》是一本回憶錄,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都是真實的,沒有虛構成分。原汁原味,這就是《熱土:我們那代人的故事》最可貴之處。我想,真實的東西是具有永遠的生命力的。也許若干年後某一天,當有人要研究北京知識青年在延安插隊的情況時,這本書就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土:我們那代人的故事
- 作者:馬平安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頁數:395 頁
- 定價:38.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531502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熱土:我們那代人的故事》的最後兩篇文章,描述的是北京知識青年,經過近兩年的插隊生活。面臨招工分配的事。他們在與自然和命運的搏鬥中,有過歡笑,也有淚水。他們昂揚過,他們失落過。他們同甘共苦,相互依存,他們一路攙扶著走過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他們已經不是原來的同學關係,他們是兄弟。是姐妹,是經受了考驗的朋友。如今,就要分開了,從此天各一方,何時再相聚,只有看緣分了。
圖書目錄
前言
人生抉擇
真情接納
情義無價
苦中尋樂
第一堂課
初出茅廬
過生活關
準備過年
大年三十
深夜解難
甜蜜回憶
過思想關
過勞動關
一碗雜麵
惡有惡報
意外驚喜
吃百家飯
險些上當
情感差距
義不容辭
二次合灶
質樸的愛
鄉間親情
炕上烙“餅”
麥子熟了
平息風波
災難之源
和狼拼了
為我說媒
險些喪命
收穫果實
人生感悟
回京探親
重返陝北
以弱勝強
因禍得福
不能不管
知青友誼
一塊石頭
我不信邪
人各有志
新的轉折
附錄 那些不能忘卻的人和事
後記
作者簡介
馬平安,1951年4月出生在北京。自幼興趣廣泛,喜歡看描寫英雄人物的自傳書刊,喜歡繪畫,尤其喜歡運動。曾先後在北京兩所體校接受過近六年的體操和足球技能洲練。1969年初去陝西富縣插隊落戶,經歷了艱苦的生活磨鍊,感受到了陝北農民純真質樸的情懷,對延安老區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自從1980年離開延安以後,先後六次回延安看望曾經在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和村裡的鄉親們。為了記述人生當中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我用文字的形式將這段歷史記錄下來,與讀者一起共同重溫那段流逝的歲月。
名人推薦
《熱土》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按著時間的順序,不做作,不誇張,作者把他的經歷娓娓道來,把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那個年代的人物和事件,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大多是知識青年在生活和勞動中遭遇到的一些問題,人物也淨是一些小人物,但是作者卻能細緻入微地開掘出一個又一個的閃光點,在一次次矛盾的碰撞中讓感情一次次地升華,把這些人物和事情寫得很有親和力,很是受看。讓讀者能夠跟著作者一道深入其中,一同擔憂,一同欣喜,一同感慨,產生出共鳴。
——胡耀華
後記
當年到延安地區插隊落戶的北京知青,先後共有二萬六千八百一十五人,分別被分配在十四個縣、一百二十九個公社、一千二百八十四個生產大隊里。
在這些熱血青年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三歲,最大的也只有二十出頭。他們回響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神,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來到了生存條件十分艱苦的陝北農村,與貧下中農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磨鍊了意志,與陝北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對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特殊的奉獻。
廣大的知識青年們把火一般的熱情帶到了農村,帶去了在學校里學到的文化知識,帶去了城市裡的現代文明,帶去了新的思想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在不知不覺當中,起到了縮小城鄉差別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逐步恢復和發展,許多知青從農村中被選調到工廠、部隊、學校。以及各級黨政機關和科研單位。在他們中間先後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青年代表,他們在各條戰線上起到了先鋒和模範作用,為延安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為了讓歷史記住那段流逝的歲月,我用文字的形式,講述了自己插隊的生活經歷和體會。如果把那場轟動世界、影響中國一代人的全國性上山下鄉運動,比作奔騰的浪潮,那么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如同一朵小小的浪花。
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啟蒙老師王蘊文女士、段忠民先生,以及詩人魯丹女士和好友許佳彬女士、雷思晉先生、胡耀華先生、張選民先生等畫龍點睛般的啟發。感謝他們對《熱土》一書的初稿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補充修改意見,從而開闊了我的寫作思路,對編寫工作的順利進行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同時要感謝蒙古族書法家蘇倫·巴特爾先生在百忙中為《熱土》一書的封面題字;感謝王亞新先生不顧肩周炎的病痛,為《熱土》一書題寫的詩詞;感謝胡耀華先生為《熱土》一書作序。這種兄弟般的友誼讓我銘記終生。
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總社的副總編輯韓亞君先生和本書的責任編輯李曉麗女士以及為本書的裝幀、排版、校對、印製等工作付出辛勞的老師們:感謝所有為這本書的出版付出了智慧和心血的親人和朋友們,讓時間為我們記錄下這段真誠的友誼吧。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書中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廣大讀者海涵指正。
馬平安
2012年5月28日
序言
人生的跑道對於每個人來說,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起點都是一樣的。然而,出生以後的生活環境及成長過程,卻有著天壤之別。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人生理想、不同的生活態度、不同的性格修養、不同的道德標準,決定了選擇的方向,而不同的選擇方向決定著人生的黯淡與輝煌。
說起寫回憶錄的事,純屬偶然。這些年來由於手機的風行,人們都喜歡用手機簡訊的方式交流信息、聯絡感情。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美好的心愿都可以用簡訊的形式來表達,或給親友送去一份祝福,或是報一聲平安。
一位朋友對我說:“每逢節假日,您給我發來的簡訊,有些像詩歌,有些像一篇短文,既風趣浪漫又富有人生哲理,讀後像是品嘗了一杯清純飄香的好茶,令人回味無窮。您有這么好的文化基礎,為何不寫本書呢?”
面對朋友的恭維,我笑著對她說道:“你真會拿人說笑,咱一個普通的百姓有什麼值得寫的呀,快別拿哥哥尋開心了!”
“瞧您說的,我可沒有貶低您的意思啊!平時聽您聊起去延安插隊落戶的事兒,感覺特有意思。您把插隊的經歷寫出來,我看準能引起不少讀者的興趣。”
“寫插隊的事?我也沒做出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有什麼值得寫的啊。再者說了,描寫知青題材的電視劇都有好幾部了,憑我肚裡這點兒墨水,即使寫出來了,誰會看呢?”
“那可不一定,一萬個知青,就有一萬個故事。你們當時的大環境雖然相同,但是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那可就差距大啦!當年的知青,有的去了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有的去了冰天雪地的東北兵團,有的去了雲南熱帶雨林,還有的去了缺糧短水的黃土高原。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歷,肯定會演奏出一曲曲看似相同而又各有不同的樂章。”
“嘿,沒想到你還一套一套的呢!”
“我是認真的啊!”
聽她這么一說,我還真動心了。可是轉念一想,要想把自己幾十年前的經歷寫成一本書,對我這個只有國中水平的人來說,談何容易1
2009年10月初,我接到好友范旭江同學的電話,他說富縣知青有一個網站,大家經常在這個網上發表一些講述當年插隊情景的文章,回顧和分享那段與陝北人民共同經歷過的魚水之情。
聽他這么一說,頓時激發了我的興趣。為了充實生活、增進友情、提高文化修養,我決定把那段刻骨銘心的知青生活寫出來,讓廣大讀者了解20世紀60年代末期,城市裡的年青人所經歷的日子。同時給後代留下文字記錄,以便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父母,加深感情上的溝通。從這個角度上考慮,把那段插隊的故事寫出來確實是件有益無害的事情。 於是,我便開始整日伏案在電腦前,嘗試著將自己的經歷用文字的形式,講給曾經有過共同經歷的人們。讓我沒想到的是,文章一發表竟然得到了網友們的充分肯定與鼓勵。新的生活方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誘發了我對寫作的興趣。它驅散了我往日平淡中的寂寞,激活了我腦海中沉睡的記憶,開闊了我對生活認知的視角,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回憶往事,品味人生,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寫的是從1969年元月我從北京出發至1970年9月被選調到延安地區化肥廠之前,在陝西延安地區富縣茶坊公社插隊落戶的人生經歷。
當年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我與同行的近二萬七千餘名北京知青,先後來到了生存環境極其艱苦的延安地區偏僻的山村。在艱苦的環境裡,陝北人民用寬厚質樸的情懷接納了我們。他們省吃儉用、盡心盡力地照顧我們這些剛剛走人社會的青少年。他們用骨子裡滲透出來的善良本性溫暖著我們的心,他們用樸實無華的精神感染著我們。在與那裡的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相處當中建立起來的這種感情,讓人魂牽夢繞。
廣大知青為延安的建設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傳播了新的信息文化,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其中有些人為了改變延安的面貌,甚至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在延安建設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回顧這段不足兩年的知青生涯,它在我的一生中雖然只是一段短暫的歷程,然而這段艱苦的生活經歷卻磨鍊了我的意志,淨化了我的心靈。這段艱苦生活的磨鍊有如一杯在心底陳釀的老酒,它使我在日後的生活中有了抵禦風寒的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思念這份感情。每當閒下來的時候,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那段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因為在延安這塊熱土上有我的青春足跡,有我和知青之間的友誼,有善良質樸的陝北人民給予我們的關愛,有用金錢買不到的那份情義。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我用文字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書寫了那段難忘的日子,讓讀者與我共同分享故事中的人間真情吧1
2012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