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熨療就是在傳統中醫養生文化的基礎上發掘的古代宮廷及民間秘方絕技,將傳統的拔罐刮痧、按摩針灸、汗蒸藥浴等除濕、祛寒、排毒、調理的方法結合現代科技而研發的一種新型的健康休閒養生方法。熨療包括很多種類,乾熨、濕熨、藥熨、特色熨療、燙熨等。
來源
熨療法起源於中國,與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醫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套用發熱的容器在人體的一定部位上進行燙熨或滾動、摩擦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療法,其簡便安全、清潔環保,是治療疾病最簡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屬於熨療的一種。
此法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是祖國醫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自祖先使用陶瓷缽內裝有燒紅的木炭,在人體疼痛的部位進行燙熨治療開始,這種療法在我國套用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從仰韶和半坡出土文物中有燙熨工具的實物)。最早的文字記載始見於《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病在骨,淬針藥熨。”《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素問·血氣形志》:“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中,記述了秦越人用熨法治療虢太子的屍厥病,
司馬貞《索隱》:“毒熨,謂毒病之處,以藥物熨帖。”清代燙熨療法已有較詳盡的論述。但是,民國時期由於當時的政府歧視排斥中醫的政策,因而使這一療法流散於民間。近幾十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民間醫藥的挖掘、繼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與現代針灸理論不斷滲透,使該療法更趨完善,由於該法是以燙熨代針灸,所以適用於針法和灸法許多臨床病症的治療。
分類
熨療中包含很多種方式,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濕熱狀況,用不同的熨療方法辯證療養。常見的熨療方法有:乾熨、濕熨、藥熨、特色熨療、燙熨等。這些手法統稱“熨療”,那到底什麼是熨療呢?
熨療就是在傳統中醫養生文化的基礎上發掘的古代宮廷及民間秘方絕技,將傳統的拔罐刮痧、按摩針灸、汗蒸藥浴等除濕、祛寒、排毒、調理的方法結合現代科技而研發的一種新型的健康休閒養生方法。
乾熨
用乾燥、熱燙的物體在人體表面加熱,促進人體血液流速加快的方法叫乾熨。如火灸、熱蛋、熱石、熱藥包、紅外線敷貼、傳統的膏藥等都適用於寒濕較重者。
濕熨
用液體加熱作用於人體表面,促進血液加快循環的方法叫濕熨。如桑拿、汗蒸、濕巾火療、熱敷等方法都稱為濕熨。適用於乾燥敏感寒濕患者。
藥熨
用散寒的藥物作用於人體表面使之發熱、發燙,使藥物進入肌膚到達病灶的方法叫藥熨。如膏藥、熱貼、丹灸、紅外線藥敷等。適用於傷痛病患者。
特色熨療
用秘方藥品配合特殊手法,
引進的中醫民間絕技,
針對常見的病症、
不適具有極好的調理效果。
調理範圍
熨療主要適用於亞健康群體,對常見的風寒、傷痛、濕毒等引起的各種身體不適具有很好的療治作用,對美容減肥、祛痘祛癍、無菌炎症都有明顯的調理效果,具體的調理範圍有:
頭部:腦供血不足、失眠、頭痛、記憶力不好、生髮、黑髮等
耳部:耳鳴、中耳炎、耳凍傷等
腹部:胃寒、腹脹、
消化不良、便秘、
月經不調、痛經、附屬檔案炎、宮頸炎、宮寒、陽痿等
頸部:頸部酸痛、強直僵硬、無菌炎症等
腳部:腳裂、腳乾、腳涼、腳汗、腳臭、腳氣等背部:僵硬強直、渾身難受、感冒、腰間盤突出、肩周炎、肩酸痛等
胳膊:受風、著涼、手臂無力、酸脹疼痛等手部:麻木、手涼、風濕疼痛等
腿部:風濕麻木、腿酸、腿脹、麻痹、經絡不通、
靜脈曲張等
注意事項
1、不能空腹做;
2、飯後一小時做;
3、熨療前後應大量喝溫水,做完後不能吃冷飲和冷水;
4、濕熨(火療)後12小時不能洗冷水澡;
5、濕熨(火療)後在床上平躺45分鐘;
6、孕婦、女性經期、嚴重高血壓、嚴重腎功能不全、皮膚病(傳染與創傷)禁止熨療。
功效
通過各種溫補熱源對人體表面加熱,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快、代謝增強,毛孔擴張、疏通汗濕毒外排通道有利於濕寒毒快速排出。對經絡穴位進行加熱還能起到疏肝理氣、滋陰壯陽、補腎培元、養心安神的效果。熨療對常見的因風寒、傷痛、濕毒等引起的各種身體不適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對陰陽不調、經絡阻滯、脾胃濕寒所引起的肥胖、痘斑、脫髮等常見的亞健康症狀有很好的調理效果。熨療再加上中醫中藥的對症治療,效果會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