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草

熊耳草

熊耳草(學名: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er)菊科藿香薊屬植物,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或有時達1米,無明顯主根,全部葉有葉柄,柄長0.7-3厘米,冠毛膜片狀,5個,分離,膜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頂端芒狀長漸尖,有時冠毛膜片頂端截形,而無芒狀漸尖,花果期全年。

原產墨西哥及毗鄰地區。我國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江蘇、山東、黑龍江都有栽培或栽培逸生的。

全草藥用,性味微苦、涼,有清熱解毒之效。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材用途,景觀用途,繁殖方法,栽培技術,定植,採種,管理,修剪,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或有時達1米。無明顯主根。莖直立,不分枝,或自中上部或自下部分枝而分枝斜升,或下部莖枝平臥而節生不定根。莖基部徑達6毫米。全部莖枝淡紅色或綠色或麥稈黃色,被白色絨毛或薄棉毛,莖枝上部及腋生小枝上的毛常稠密,開展。
熊耳草的花熊耳草的花
葉對生,有時上部的葉近互生,寬或長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中部莖葉長2-6厘米,寬1.5-3.5厘米,或長寬相等。自中部向上及向下和腋生的葉漸小或小。全部葉有葉柄,柄長0.7-3厘米,邊緣有規則的圓鋸齒,齒大或小,或密或稀,頂端圓形或急尖,基部心形或平截,三出基脈或不明顯五出脈,兩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白色柔毛,下面及脈上的毛較密,上部葉的葉柄、腋生幼枝及幼枝葉的葉柄通常被開展的白色長絨毛。
頭狀花序5-15或更多在莖枝頂端排成直徑2-4厘米的傘房或復傘房花序;花序梗被密柔毛或塵狀柔毛。總苞鐘狀,徑6-7毫米;總苞片2層,狹披針形,長4-5毫米,全緣,頂端長漸尖,外面被較多的腺質柔毛。花冠長2.5-3.5毫米,檐部淡紫色,5裂,裂片外面被柔毛。瘦果黑色,有5縱棱,長1.5-1.7毫米。冠毛膜片狀,5個,分離,膜片長圓形或披針形,全長2-3毫米,頂端芒狀長漸尖,有時冠毛膜片頂端截形,而無芒狀漸尖,長僅0.1-0.15毫米。花果期全年。

生長環境

熊耳草喜溫暖及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酷暑期生長略受抑止。對土壤要求不嚴,對土壤水分和肥料要求適中,過分潮濕或氮肥過多則會開花不良。適應性強,耐修剪。

分布範圍

原產墨西哥及毗鄰地區。引種栽培有150年的歷史。有許多栽培園藝品種。目前,非洲、亞洲(印度、寮國、高棉、越南等)、歐洲都廣有分布。全系栽培或栽培逸生種。我國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江蘇、山東、黑龍江都有栽培或栽培逸生的。

主要價值

藥材用途

全草藥用,性味微苦、涼,有清熱解毒之效。在美洲(瓜地馬拉)居民中,用全草以消炎,治咽喉痛。

景觀用途

熊耳草可用於花壇、花徑、叢植、地被種植進行觀賞、美化環境。熊耳草株叢有良好的覆蓋效果,是夏秋常用的觀花植物,是優良的花壇花卉,也可叢植、片植於林緣和草地邊緣,點綴於岩石園或盆栽。 用作花壇、地被、窗台花池、花境、盆栽、吊籃、切花等。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定植

熊耳草幼苗出現2—4個分枝時進行定植盆栽。4寸花盆栽1株,盆土以農肥、園田土和細砂各1/3,混合後過篩。小苗栽完後,盆土應壓實,澆足水,放陰涼處,7—10天后移至陽光處。這時基本緩苗,開始正常生長。注意水肥管理,盆土表層發白見乾時澆水,每次澆水要足,不能澆半截水。進入高溫季節,植株生長旺季,每天澆2次水。每10—15天澆1次稀餅肥水,並適當增施磷、鉀肥。這樣可使植株矮化,花多色艷,提高觀賞價值。

採種

熊耳草種子成熟後易脫落,應及時採收。當頭狀花序中的小花多數乾枯,瘦果冠毛明顯露出時,即可採收。晾乾後,可搓脫下種子,清理乾淨裝布袋內,放陰涼乾燥處貯存。霍香薊花期長,種子成熟不集中,應進行多次採收。葉片大,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很多,是光合作用實驗的好材料。

管理

霍香薊不耐寒,在霜凍來臨前要移入室內,放陽光充足地方,夜間溫度應在5℃以上,白天溫度10℃-15℃便能正常生長開花。每隔3-5天澆1次水,每半月澆1次稀餅肥水。

修剪

熊耳草花期長,要保持株型矮、緊湊,多花美觀,必須進行多次摘心,一般要摘心打尖3—4次。要形成圓整的株型,各分枝頂端都能形成花蕾,同期開花,使其枝葉繁茂,花多色艷,美麗壯觀。第一批花開過後,要及時整枝修剪,一般老枝保留5—6厘米高,上部剪掉,同時疏剪過密枝條。然後要保證充足水分和肥料,促其萌發新枝,才能葉綠花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