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空相寺

熊耳山空相寺

古稱定林寺,碑刻記載上在唐代前後稱作“達摩塔院”。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與白馬寺建造時間前後,距今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較早的寺院之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李村鄉境內熊耳山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耳山空相寺
  • 建於:東漢永平年間
  • 歷史:一千九百多年
  • 地理位置:三門峽市陝縣李村鄉境內熊耳山下
基本介紹,名字由來,八大景觀,

基本介紹

南北朝時期,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受恩師般若多羅尊者的指點,泛海東渡震旦傳法。於公元526年從廣州登入,後被南朝梁武帝蕭衍接至金陵(今南京)。菩提達摩在與這位六度出家、度眾無數的“菩薩皇帝”交談中,因對佛法認識不盡相投,遂不辭而別,一葦渡江至北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學人,首傳大乘禪宗與慧可。
公元536年,菩提達摩已經來中國十年有餘,在完成了佛法大乘在中國的首傳之後,菩提達摩大師西行游化至河洛一帶,圓寂後葬於定林寺也就是今天的空相寺內。世人“高崇紀念”,就連當初與其“語不契”的梁武帝也在其圓寂後,親自題寫碑文以示尊敬。
這通碑題為《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刻,碑文氣勢雄偉,對達摩祖師做了高度的讚頌。
公元538年,由積庵禪師籌辦,在空相寺內建造了達摩靈塔、達摩殿和達摩造像碑。從此,這裡便成為禪宗祖塋,佛教聖地。
達摩塔位於空相寺中軸線之南,系菩提達摩大師圓寂後,由積庵法師於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公元538年)籌建。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由郭子儀啟奏,唐代宗皇帝親自加封為“空觀之塔”,並賜御題書金字塔額。 現存達摩塔在明洪武二十八年修復過,後歷滄桑巨變,多處損壞,2004年由日本達摩會出資又進行了全面的修整。
《達摩造像碑》是目前最早的達摩祖師造像碑刻,碑高1.2米,寬0.5米。碑正中刻達摩大師站像。單線條陰刻,形象逼真,頭罩祥光,寬袍大袖。立意簡刻,用筆流暢。 碑右上側刻一偈語為:“航海西來意,金陵語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四句偈語概括了達摩在中國的生平。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心要,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五代祖師的衣缽傳承與弘揚而形成中國佛教的主流一脈---禪宗。菩提達摩大師也因其高行被尊為禪宗初祖。
在之後的歷朝歷代,達摩祖師不僅被朝廷所尊崇。也成為中國禪宗的代表人物,其所傳《易筋經》、《洗髓經》也是少林武術的根基和來源,被後人尊為少林禪武文化的始祖;其所傳的禪文化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所傳禪宗心要也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佛教。

名字由來

至於空相寺名字的由來,從古至盡有很多流傳。直到空相寺出土了唐代碑刻《汾陽王置寺表》,才有了空相寺易名的歷史根據。2004年2月29日,空相寺護法居士在挖樹坑準備春季植樹時,在空相寺院內挖出堪稱“鎮寺之寶”的唐代碑刻《汾陽王置寺表》。它的發現為定林寺易名空相寺提供了史料佐證,並充實完善了郭子儀與空相寺、達摩塔及禪宗文化的歷史淵源。對於後人研究禪宗文化、達摩文化和空相寺的興衰史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碑高121公分、寬58公分、厚12.5公分,雙面弧形頂。刻錄了唐大曆七年至大曆八年,時任河東副元帥的郭子儀與朝廷的往來文書,有郭子儀的奏摺和代宗皇帝的準奏。內容上記錄了達摩祖師和達摩塔的影響里以及郭子儀與空相寺的非常因緣。
公元763年,世代信佛的唐代大將軍、汾陽王郭子儀在接到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聖旨,東行平亂途中,曾到空相寺上香祈福,祈求達摩祖師護佑,並許下大願:如能順利平亂,必將啟奏朝廷“特加崇飾”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在平定安史之亂後的第九年,郭子儀啟奏皇帝將定林寺(當時也叫達摩塔院)改為“空相寺”,並賜寺額;加封達摩祖師“圓覺大師”諡號;加封達摩塔為“空觀之塔”,並賜塔額;賜度僧表。唐代宗皇帝準奏,並御筆親題寺名、塔額,交由中使張如津送至熊耳山空相寺。郭子儀為此寫了謝表。這些,在出土的碑刻中都有記載。從對“空相寺”名字的啟奏,我們不難看出郭子儀對於佛法、禪宗的參悟和對達摩祖師的敬仰。
歷史上流傳下來很多關於達摩祖師的傳說故事。其中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九年面壁、斷臂求法、禹門示寂、只履西歸等。其中《只履西歸》的故事,就發生在熊耳山空相寺。
《景法傳燈錄》記載:達摩祖師圓寂後“葬熊耳山。後三歲,北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師於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復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壙,唯空棺,一隻草履存焉,舉朝為之驚嘆。奉詔取遺履於少林寺供養。至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信道者竊至五台山華嚴寺,今不知所在。”這段文字是對達摩祖師“只履西歸”公案的詳細記述。達摩圓寂後葬於熊耳山,詳盡至連遺下的“只履”也有記載:這隻鞋子原被送至禪宗祖庭少林寺供奉,後被五台山的一信道者偷竊至五台山華嚴寺,之後又下落不明了。
有關達摩祖師“只履西歸”的故事,在少林寺碑廊內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相》碑,這塊碑立於金代大安元年(1209年)。碑上有達摩祖師手攜只履翩然西歸的法相,碑頂部記:“達摩入滅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廟全,不是宋雲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
在唐朝之後的不同歷史時期,空相寺一直秉承達摩祖師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心要,與禪宗祖庭少林寺一脈相承,為少林寺領屬,以禪武而名揚天下。《名山遊記》記載:“澠池縣南四十里,平岡雜巘,迤邐旋盤中,忽發突具雄廣並峙,如熊之耳然。地名吳坂,介陝州、宜陽、永寧、澠池之間,當嵩花行脈、群椒攢擁,惟二山獨窿。空相寺在西耳,達摩示寂處,僧凡三四百餘,有勇藝。少林勇藝淵藪,空相於少林合宗……”。
歷史上的熊耳山山色秀麗,風景如畫。空相寺布局嚴整,紅牆碧瓦,雕樑畫棟,古樸典雅,蔚為壯觀,集佛教文化、禪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部讀不完的千年史。其創建之古,規模之大,雕飾之精,碑銘之眾,文物之盛,從秦晉高原到豫西山川,無與倫比。

八大景觀

空相寺原有八大景觀聞名遐邇,當地盛傳的民謠,概括了空相寺八景。歌謠為:
龍嘴噴霧在山巔,土橋臥虹升九天;
井底明月晝夜顯,杖挑金履往西還。
高樓洪鐘音上殿,鐵薪燒粥廚水歡;
椿抱翠柏千年茂,漢代松林萬古傳。
歷史上,熊耳山頂每天有雲霧瀰漫,從而使土橋周圍經常呈現彩虹。空相寺內有一口月亮井,即使白天,也能看到井底的明月。寺院內古樹參天,有成片的漢代松林和珠聯璧合的椿樹抱柏。這優美的環境和大闊的規模,都說明了空相寺曾經的輝煌。
據史料記載,空相寺極盛時期,有僧眾800餘人,房舍400餘間,占地800餘頃。“浮屠聳峙,殿閣崔巍,真有插碧連霄之勢;規模宏大,觀者奪目,大有名山寶剎之風。”明朝衛浚有《空相寺》詩,直抒古剎之盛況禪意,其詩為:
午煙細綰諸天座,
夕磬清流萬壑音;
禪杖堪清煩惱障,
僧床頓悟菩提心;
逢人漫話西歸事,
只履遺蹤未易尋。
清代曹虎拜也有《達摩禪師墓》詩一首:
手攜只履去翩翩,
遺蛻當年葬此巔。
見說人間猶有墓,
可知天上本無仙。
卻憐面壁心同石,
亦喜談空夜不眠。
安得多羅傳正法,
為師惆悵夕陽前。
歷史的無數次變遷,使空相寺飽經滄桑,幾度興衰,公元二十世紀中期後,空相寺的大部分建築或毀於戰火,或人為破壞,寺院原貌已經蕩然無存,只有空觀之塔屹然熊耳山中。
1994年,中國佛協副會長、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發大悲願,於初祖示寂聖地空相寺舊址恢復古佛道場,再造生機。人天歡喜,因緣殊勝,四海踴躍。從2001年起,開始重新恢復修建空相寺,於2002年重光道場。並報請上級管理部門批准,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五舉行每年一度的達摩祖師紀念大典。大典期間熊耳山熱鬧非凡,多姿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和水陸大法會前後有半月之久,使這每年一度的達摩祖師紀念盛典成為豫、陝、晉三省交界佛教文化的最活躍季節。
從2002年道場重光以來,每年的不同季節,都有大批的世界各地禪宗弟子前來瞻拜達摩塔,熊耳山也成為禪宗祭祖的當然之所。
達摩祖師的高行一直為世人所敬仰,成為禪、禪宗、禪文化的代表,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熠熠生輝的瑰寶。這豐厚的佛教文化資源,不僅值得後人紀念,更使得後人以無窮的精進力量去弘揚和發展。 為此,2004年,空相寺成立了“達摩禪文化研究會”,並應運成立了“達摩禪畫院”、“達摩禪武院”、“達摩禪修院”、“達摩慈善院”等達摩禪文化機構,以更好地弘揚、挖掘、整理、發展達摩禪文化。
巍巍熊耳山,幽幽空相寺。達摩之聖跡,禪宗之祖塋,天下之名藍。是達摩祖師在中國的最後驛站,是研究禪宗文化和達摩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頁,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豐碑。這座千年古寺、禪宗祖壇塋,在盛世新運的祥光中,正以其日新月異,書寫著佛教禪宗文化的又一個新篇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