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

熊式一

熊式一(1902-1991)江西南昌人,筆名熊適逸等。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英文科,對戲劇有濃厚的興趣,創作和翻譯生涯以戲劇為始終。

基本介紹

  • 本名:熊式一
  • 出生時間:1902
  • 去世時間:1991
  • 主要作品:《財神》
  • 國籍:中國
人物介紹,成名,

人物介紹

自1929年起,他在《小說月報》、《新月》等新文學雜誌發表翻譯英國大劇作家蕭伯納、巴蕾等的作品,他出版的著譯單行本則有獨幕喜劇《財神》、巴蕾的劇本《可敬的克萊登》和《我們上太太們那兒去嗎?》等。
儘管熊式一的戲劇著譯得到鄭振鐸、徐志摩等新文學大家的肯定,徐志摩還推崇他“對英美近代戲劇,很有造就”(引自《〈難母難女〉前言》),但是他沒有留過學,不是“海歸”,無法謀取大學教職。他一氣之下,遂於1932年底遠渡重洋到英國深造。
“牆內開花牆外紅”,熊式一的英倫之行開啟了他雙語寫作的序幕。在英國莎士比亞專家聶可爾(A.Nicoll)教授、詩人劇作家亞柏康貝(L.Abercrombie)教授等的鼓勵下,熊式一嘗試改寫中國傳統而又通俗的王寶釧故事,創作了英文話劇《王寶釧》,1934年夏由英國麥勛書局出版,一時洛陽紙貴。同年冬熊式一親自導演,把《王寶釧》搬上舞台,更是雅俗共賞,連演三年九百多場。次年秋,《王寶釧》在紐約百老匯上演,美國劇壇也為之轟動。

成名

熊式一在歐美一劇成名,又把《西廂記》譯成英文。1936年他載譽歸國,“七·七事變”後,他肩負宣傳抗日的使命重返英倫。熊式一1939年創作英文話劇《大學教授》。1943年又出版長篇小說 《天橋》,這是他英文創作的第二個高峰。這部“以歷史為背景的社會諷刺小說”(引自《〈天橋〉中文版序》),通過李氏家族的興衰,特別是李大同這個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現了晚清以來中國社會的巨變,出版後好評如潮,英國大文豪H.G.威爾斯譽之為“描述一個大國家的革命過程”,“是一幅完整的、動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畫圖”(轉引自《〈天橋〉中文版序》)。《天橋》被譯成法、德、西班牙、瑞典、捷克、荷蘭等多種文字,暢銷歐美,足以與林語堂英文名著《京華煙雲》(又譯作《瞬息京華》)媲美。
史學大師陳寅恪1945年秋到英倫“療治目疾”時獲贈《天橋》,“聽讀佉盧百感加”,先後“題贈二絕句”和一首七律,其一云:
海外林熊各擅場,盧前王后費評量。
北都舊俗非吾識,愛聽天橋話故鄉。
陳寅恪祖籍江西南昌府寧州,少時曾居南昌,與熊式一誼屬同鄉。詩中把熊式一與林語堂在英語世界的影響相提並論,借用“初唐四傑”中楊炯“愧在盧(照鄰)前,恥居王(勃)後”的典故“評量”《天橋》和《京華煙雲》,認為自己“不識”林語堂筆下的“北都舊俗”,還是偏愛描寫故鄉的《天橋》(小說中“天橋”首尾呼應,“楔子”寫鄉紳李明在南昌城外贛江支流修建新橋,命之曰“天橋”;“尾聲”又寫李明之子李大同重造新的“既美麗又堅固”的“天橋” ),評價不可謂不高。
1955 年底,熊式一從新加坡南洋大學文學院院長卸任後到香港,創辦了清華學院。次年《王寶釧》中文本在港問世,又過了四年,《天橋》中文本也在港問世。《香港文學》創刊一周年時,劉以鬯先生向熊式一熱情約稿,於是他翻譯的巴蕾的三幕喜劇《難母難女》在《香港文學》亮相,接著《八十回憶》也陸續在《香港文學》刊出。這篇文學回憶錄雖然只寫了四章,遠未完成,卻詳細而生動地追述了他怎樣走上文學翻譯之路,為什麼要留學英倫,又是如何改寫《王寶釧》,如何得到蕭伯納的青睞並與之親密交往等等,具有不容忽視的史料價值。
世人誰識熊式一?與早已名滿天下的林語堂不同,熊式一先生的文學成就,特別是他作為20世紀中國屈指可數的雙語作家對中外文學交流所作的貢獻,至今鮮為人知。《王寶釧》中英文對照本2006年3月才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推出,《天橋》中文本現已經在內地出版。《天橋》1943年英文版倫敦首印後重印十餘次,被譯為多國文字,暢銷海外。時隔近七十年,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努力,簡體字版首次在中國大陸問世。熊式一與林語堂並稱海外的雙語作家,在英語世界撰寫並執導戲劇的中國第一人。其英文話劇《王寶釧》,連演三年近千場而不衰,轟動歐美。因此,我以為把他晚年所作的《八十回憶》以及《天橋》、《大學教授》中文本序跋等篇章編集出版,以補現代文學史之闕,正其時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