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閏,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考進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恆星研究室工作。現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天文學報》主編等職。我國攀登計畫項目“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恆星對流理論,以及與之相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的理論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大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吉安
- 出生日期:1938年9月16日
- 職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簡歷,研究年表,研究成就,恆星對流理論的研究,太陽對流區結構的研究,恆星演化的研究,變星脈動的理論研究,貢獻總結,扶貧事業,獲獎,
簡介
姓名:熊大閏
熊大閏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8年9月16日
民族:漢族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學科:天文學
最終學歷:本科
專業領域:天體物理
技術職稱:研究員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單位所屬機構:研究單位
是否院士:科學院院士
國籍:中國
人物簡歷
熊大閏 江西南昌人,生於江西吉安。天文學家。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78年12月-1980年8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員;1962年9月-1978年12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實習員;1980年8月-1986年6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1986年6月至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熊大閏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家攀登計畫項目“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 在恆星對流理論以及與之有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的對流理論,發展了一種獨立的非定常恆星對流的統計理論和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並成功地將它們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恆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較之傳統理論,新理論得到與觀測更為相符的結果。
研究年表
1974年1月1日-1977年1月1日,主持非定常多流理論研究
1977年1月1日-1981年1月1日,主持變星的脈動理論研究
1977年1月1日-1980年1月1日,主持非局部對流理論研究
1980年1月1日-,主持恆星的結構演化和振動研究
研究成就
熊大閏在恆星對流理論以及相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熊大閏

恆星對流理論的研究
輻射和對流是恆星內部兩種主要的傳能機制。對流引起恆星內部的能量、動量的傳輸與核反應物的混合,從而嚴重影響恆星內部的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質。1977年他提出一種非定常對流的統計理論。1979年提出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爾後又將其推廣到化學不均勻的恆星組態,從而可以用來處理恆星演化過程中化學元素的非局部對流混合。為精確地研究變星脈動與對流的耦合,1989年他將Unno-Spiegel的輻射流體動力學方程推廣到包含對流的更一般情況。無論是對光學厚還是光學薄的情況,都能較為精確地處理輻射、對流與恆星脈動三者的耦合。
太陽對流區結構的研究
恆星演化的研究
對流和質量損失是大質量恆星演化研究中兩個最主要的未獲解決的理論困難。熊大閏意識到,大質量恆星演化計算中出現的所謂半對流理論矛盾實際上是由對流的局部處理造成的。假若恢復對流的非局部處理,半對流的理論矛盾將自行消失。1985年他利用自己發展的化學非均勻的非局部對流理論,計算了大質量恆星的演化。證實了他的理論預言,半對流矛盾確自行消失了。此外在H-R圖上,非局部對流的恆星演化跡具有更高的光度,主序帶也更寬。這將有利於緩和亮星在H-R圖上分布觀測與理論間的矛盾,同時也可以用來解釋著名的造父變星質量矛盾。
變星脈動的理論研究
各類脈動變星都具有延伸程度不等的表面對流區。通過對流傳能、湍流壓與湍流粘滯性, 對流嚴重影響著恆星脈動的穩定性。最早人們只注重和研究對流傳能(熱力學耦合)對變星脈動穩定性的影響。熊大閏是第一個指出對流與脈動的動力學耦合(湍流壓和湍流粘滯性)對變星脈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人。為了正確處理變星脈動與對流的耦合,熊大閏發展了一種非局部非定常的恆星對流理論。利用該理論,他和他的合作者對幾類具代表性的脈動變星進行了理論計算。不僅從理論上得到一個與觀測較好符合的天琴座RR型變星和盾牌座δ型變星脈動不穩定帶紅端邊界,而且解釋了在經黃的造父變星脈動不穩定帶之外的低溫區還存在Mira(長周期)變星脈動不穩定區。在H-R圖上不同區域脈動變星的不同脈動性質,也可以從熱對流、湍流壓與湍流粘滯性作用的相對大小隨恆星的結構與脈動模式而變化加以解釋。總的傾向是巨星和超巨星傾向基音和低階泛音上脈動;而矮星傾向高階泛音脈動。例如高光度的紅變星是在基音和低階泛音脈動,所有高於二階的泛音是脈動穩定的。相反,低光度的紅變星是在中高階泛音上脈動,而其基音和一階泛音卻是脈動穩定的。
熊大閏

貢獻總結
1、發展了一種獨立的非定常的恆星對流的統計理論。隨後又將該理論推廣到不僅可以處理恆星徑向脈動,而且可以處理恆星非徑向脈動更為一般的非定常對流理論。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可用於處理恆星非徑向脈動的對流理論。
2、套用上述他自己發展的非定常對流理論,進行了變星脈動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帶紅端邊界。該問題是70年代到80年代變星脈動理論最重要而未獲解決的困難問題。
3、發展了一種獨立的恆星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隨後又將該理論推廣到化學非均勻化學組態,得到一組計算化學演化的完備方程組。這是國際上唯一可處理恆星內部化學元素非局部對流混合的較嚴謹的非局部對流理論。
4、利用他自己發展的非局部對流理論,計算了大質量恆星主序後早期演化,消除了著名的半對流理論矛盾。較之傳統理論,在H-R圖上,新理論預期恆星演化跡更亮,主序帶更寬。這將有利於消除或減緩傳統理論和觀測之間亮星在H—R圖上的分布以及主序頻寬度的矛盾,也可能解釋著名的造父星質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