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成礦機制與模式的比較研究

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成礦機制與模式的比較研究

《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成礦機制與模式的比較研究》是依託山東科技大學,由李增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成礦機制與模式的比較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增學
  • 依託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運用盆地分析、煤地質學、沉積學和高分辨層序地層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思路及分析技術,運用構造-盆地充填沉積回響、地震與測井定量分析技術、可容空間分析技術,選擇渤海灣地區古近紀含煤及油頁岩敞流盆地和海南北部灣新近紀含煤及油頁岩坳陷盆地,進行不同背景下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模式比較研究。通過對不同構造背景下煤與油頁岩共生組合類型、煤與油頁岩共生沉積盆地構造與沉積演化關係、沉積動力場及含煤與油頁岩共生沉積體系時空演化及展布和有機岩石學特徵等分析,典型含煤與油頁岩共生岩系沉積學及聚積(集)模式的比較研究,深入剖析煤與油頁岩沉積成礦盆地類型及演化、含煤與油頁岩盆地水域體制及其共生聚積(集)模式;建立含煤與含油頁岩共生盆地複合岩系層序地層格架;通過煤與油頁岩共生成礦模式的比較研究,從理論上闡明煤與油頁岩以不同形式共生的關鍵地質背景、相互依存的機制,以及煤和油頁岩共生層序中密集段的形成及空間分布規律。

結題摘要

煤聚積與油頁岩形成都有獨立的理論和模式,但煤與油頁岩共生一個盆地時,沒有一種科學理論和模式進行解釋。本項目選擇不同含煤和油頁岩盆地,如山東黃縣盆地、內蒙古金寶屯盆地、黑龍江依蘭盆地古近紀盆地,以及山東中生代五圖盆地等,針對不同盆地類型,開展了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成礦機制與模式的比較研究。 主要研究內容:(1)揭示了不同盆地中煤與油頁岩共生組合關係,建立了不同盆地背景煤與油頁岩共生的層序地層模式。(2)闡明了不同盆地、不同層序單元及體系域煤與油頁岩的聚積規律,提出了同一盆地背景條件下,煤與油頁岩成礦物質沉積動力場及物質堆積時空演化、相互影響和作用的理論。(3)基於煤與油頁岩共生能源盆地成礦特徵及資源評價的深入分析,首次提出了煤與油頁岩共生成礦系統。 首次識別和劃分出了煤與油頁岩共生6種組合類型:①煤層/油頁岩組合(C-OS)、②油頁岩/煤層組合(OS-C)、③油頁岩/煤層/油頁岩組合(OS-C-OS)、④煤層/油頁岩/煤層組合(C-OS-C)、⑤油頁岩/其它沉積/煤層組合(OS-M /S-C)、⑤煤層/油頁岩橫向相變組合(C=OS)。 比較研究了不同盆地(斷陷盆地、大型坳陷盆地、斷-坳盆地)煤與油頁岩共生聚積及發生沉積相變的機制:煤的聚積、油頁岩的形成都需要特定的盆地背景與形成條件,兩者共生共存一個盆地時,在物質生成、氣候、水動力條件、盆地開放程度等有其特殊的匹配機制。盆地背景構造(區域構造)活動控制了盆地充填的整體特徵,提供了煤與油頁岩共生的外部條件;盆地的幕式構造活動、開放程度與盆地背景構造演化導致盆地水域體制的變化及水介質性質的改變,也使盆地的物質基礎發生改變,導致了煤與油頁岩成礦環境的旋迴式發展;氣候變化控制了煤、油頁岩成礦物質的發育。 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SCI、EI收錄9篇;著作1部,發明專利2項。本項目成果“煤系共生固體礦產成礦機制及開發利用”,獲2015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