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嵛山

崑嵛山

崑嵛山,位於膠東半島東部, 橫亘文登、牟平、乳山交界處,南北35公里,東西5 0公里,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為膠東半島東部最高峰,素 有“仙山之祖”的美譽。

崑嵛山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和膠東革命勝地而聞名。崑嵛山名勝古蹟眾多。遠在漢唐之際,山上已有三皇宮、禪教寺、無染寺、六度 寺、岳姑殿、甘泉寺等廟宇。至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全真派發祥於此。聖經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經》大型摩崖石刻,屬國內罕見。無染寺的漢碑、唐碑,東華宮的五代五華碑,皆為珍品。

崑嵛山曾是膠東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1935年代起於得水、王亮等帶領“崑嵛山紅軍游擊隊”,進行了持久的游擊戰爭。著名作家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 花》就是以崑嵛山革命鬥爭為背景而創作的。

崑嵛山建設有森林生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赤松的原生地和全球赤松林分布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天然分布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崑嵛山
  • 別稱:姑余山
  •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東部威海-煙臺之間
  • 走向:東北-西南
  • 長度:35公里
  • 寬度:5 0公里
  • 主峰:泰礴頂,923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地質地貌,水文特徵,氣候特點,土壤植被,自然資源,動物,礦產,林木,名勝古蹟,宗教傳播,社會經濟,社會,生態,旅遊,林業,通訊,文化,軍事,

位置境域

崑嵛山在山東半島上的位置崑嵛山在山東半島上的位置
崑嵛山境域及走向示意圖崑嵛山境域及走向示意圖
崑嵛山,原名姑余山,位於牟平區和文登縣交界處,面積109平方公里。主要山峰呈東西走向,西部呈南北走向。群峰林立,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位於東經121。46,,北緯37。15,是境內最高的山峰。因冬季積雪時間較長,遠望白茫茫一片,又稱"太白頂"。
山系溝谷縱橫交錯,多峭壁崦岩,谷底基岩裸露,山脊尖而陡峻,坡角一般大於30。。山體由元古代混合花崗岩、閃角二長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崗閃長岩組成。山域廣闊,林木聳密。
崑嵛山位於膠東半島東部, 橫亘文登、牟平、乳山交界處,南北35公里,東西5 0公里,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為膠東半島東部最高峰,素 有“仙山之祖”的美譽。崑嵛山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和膠東革命勝地而聞名。
崑嵛山 古稱姑余山,位於文登、牟平交界處,主峰泰礴頂(又名大悲頂),海拔923米,山勢盤迴曲折、林深、谷幽、水碧,歷史上有“仙山之祖”之稱。崑嵛山以道教發源地而聞名於世。

主要山峰

山峰海拔(米)位置
泰礴頂
922.8
牟平區龍泉鄉老師墳
屋脊崮
662.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大過頂
609.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鳳梨崮
724.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沙冒崮
502.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羅 度
709.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小崮子
617.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大崮子
877.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東雙頂
517.0
文登縣曬字鄉六度寺
五爪山
518.0
牟平區玉林店鄉曹格莊
流水頂
538.0
文登縣界石鄉魏家庵
老蜂窩
572.0
文登縣界石鄉魏家庵
五股叉
749.0
文登縣界石鄉魏家庵
得子尖
648.5
文登縣界石鄉魏家庵
西雙頂
507.0
牟平區莒格莊鄉北宋家口
板子口
534.2
牟平區莒格莊鄉北宋家口
老牛洞
642.0
牟平區莒格莊鄉北宋家口
半石崮
784.0
牟平區莒格莊鄉北宋家口
焦風崮
598.0
牟平區龍泉鄉老師墳
扁 崮
691.0
牟平區龍泉鄉老師墳
蒼山
685.0
牟平區龍泉鄉石門子
饅頭石
531.0
牟平區龍泉鄉石門子
大尖崮
602.0
牟平區龍泉鄉石門子
長崗崮
518.0
牟平區莒格莊鄉孔家莊
羊石崮
575.0
牟平區莒格莊鄉孔家莊

地質地貌

崑嵛山受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諸山作雁行排列狀分布。處於膠遼台隆區-北北東向斷裂組該組斷裂在膠北隆起十分發育,大致互相平行,等距排列,一般10-20公里出現一條,縱貫膠北隆起。
崑嵛山處於魯東基底褶皺構造帶膠東群中,多發育開闊的複式背斜、短背斜、穹狀背斜,其軸向多為北東和北北東。區域片理、片麻理、混合岩化帶以及前寒武紀岩漿岩帶均與褶皺軸一致。
崑嵛山交代花崗岩體為“膠北隆起”區較大的岩體,橫跨乳山、牟平和文登3縣,呈北北東向侵入於膠東群中。由中粒花崗岩、中粗粒花崗岩及片麻狀花崗岩組成,岩性較簡單,主要礦物成分有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雲母等。
崑嵛山是由古老變質岩和花崗岩及其他岩漿岩類形成的低山,歸為結晶岩系低山。岩石風化侵蝕強烈,低山的巨觀特徵表現為峰頂、嶺脊和緩,溝谷切割寬淺,切割深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切割密度平均為1.4-1.6公里/平方公里。山地相對高差最大不超過500米。形成於中生代的花崗岩低山地貌形態尚有一定的差別,由於岩石緻密堅硬,節理髮育,且構造抬升活動多較強烈,山地地形起伏較大,切割較深,山勢多陡峻。主峰海拔多在700~800米間,崑嵛山主峰泰礴頂最高,為922米。
(一)崑嵛山低山丘陵區(Ⅲ1a) 位於山東半島東端,三面臨黃海。西側以北起牟平城,南經玉林店、水道、乳山下初至乳山口的金牛山斷裂為界。行政區屬榮成、威海、文登、牟平、乳山等市縣。 該區為由膠東群變質岩、交代式花崗岩與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的斷塊抬升山地。在地貌上分低山、丘陵、平原三種類型。低山面積小,主要為崑嵛山(海拔922米)、偉德山(海拔553米)、槎山(海拔539米)。崑嵛山主峰泰礴頂為區內最高點,山嶺呈北西向延伸。偉德山位於東部,呈長條狀山嶺,南北寬6公里,東西長23公里,南北兩側溝谷對稱分布,切割山嶺呈梳狀山脊。槎山位於南部,面海而立,全長10公里,花崗岩山體岩石裸露,節理髮育,多懸崖峭壁、異峰怪石。丘陵面積大,分布於低山周圍,起狀和緩。剝蝕準平原發育,以平崗、淺谷形式起伏于海拔30~60米間。平原面積有限,多分布於沿海,屬海灣堆積平原。

水文特徵

膠東水文區。該區位於山東省東部,北、東、南三面環海,西以大沽河與膠萊河分水嶺為界。區內丘陵起伏,海拔多在300米以下,中部偏北有綿亘東西的崑嵛山、艾山、大澤山等低山,形成該區重要的分水嶺。半島諸河大部由此發源南流注入南黃海,北流注入北黃海和渤海,該區流水侵蝕強烈,地貌支離破碎,河谷較為發育,河網密度為各區之冠,達0.43公里/平方公里。
該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為600~900毫米,高值區在崑嵛山和嶗山地區,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年徑流深一般為100~300毫米,崑嵛山和嶗山山地是該區最大的徑流深中心,年徑流深超過300毫米。徑流深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至渤海沿岸平原減至150毫米以下。該區徑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份,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4~86%,徑流的年際變化劇烈,實測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倍比,在9~46之間。 該區洪水大都發生在7、8月份,大洪水多由颱風影響形成的暴雨產生,如1985年8月,發生在大沽河、黃水河、東五龍河等河的洪水即是。
該區河流多年平均水溫為13.0~14.0℃。月平均水溫最高值出現在8月,為25.0~27.2℃;月平均水溫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0.1~1.9℃。一般每年12月21日左右,河水封凍,翌年2月11~16日解凍開河,多年平均封凍天數在50天左右,最大冰厚有0.25~0.30米。 該區地表水水質良好,招遠、萊陽以東,多年平均礦化度100~200毫克/升,其他地區多年平均礦化度200~300毫克/升。部分河流和水庫已遭受較重污染。 該區大沽河、東五龍河、乳山河、母豬河、白沙河等河上游,水土流失較重,年侵蝕模數在500~1000噸/平方公里之間。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一般為1.0~2.0公斤/立方米,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可達2.0公斤/立方米以上。
崑嵛山為漢水河、沁水河、母豬河、黃壘河的發源地。
母豬河,又稱"木渚河"、"黑水河",由東、西母豬河匯合而成。西母豬河為主幹支流,發源於文登縣小院鄉上夼村南北陝山和孫家莊北北崮頂,全長58公里,平均坡降0.15%。東母豬河發源於文登縣草廟子鄉東北正棋山西麓。兩條支流於文登縣宋村鎮道口村北匯合,南流於虎口山村東南注入黃海, 總流域面積為1637.5平方公里。流經地主要為丘陵,下游有部分平原,純系山洪河流。
黃壘河 ,發源於牟平區莒格莊鄉曲家口村西北的黃壘口,故稱黃壘河。經牟平區莒格莊、水道兩鄉鎮地南流入乳山縣境下初、 馮家、 南黃和文登縣小觀等鄉鎮,於浪暖口入黃海,全長69公里,流域面積651.7平方公里。河流所經之地,上游為低山丘陵區,中游為丘陵區,下游為平原區,整個流域區呈葉狀。

氣候特點

該區包括膠東半島丘陵、膠萊平原及半島東南沿海一帶。氣候特點是:年降水量適中,氣溫較低,夏季涼爽而潮濕,冬季寒冷而濕潤。 該區作物生長期乾燥度多在0.8~1.5間,屬濕潤-半濕潤氣候性質。年降水量650~900毫米,年降水日數80~97天,氣溫≥10℃期間降水量約540~800毫米。平均暴雨日數2~3.5天,一日最大降水量達130~470毫米,局部在47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為全省相對濕度的高值區。 全區年平均氣溫11~12℃,最熱月平均氣溫26℃以下。≥0℃積溫約4100~4700℃,≥10℃積溫約3600~4100℃,熱量資源屬全省的低值區。夏季受颱風影響,平均每年在2次左右。半島中部半濕潤溫冷氣候分區、半島北部半濕潤溫涼氣候分區。

土壤植被

位於膠東半島北部,南至崑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北麓,為省內土壤精種高產區之一。 該亞區為魯東丘陵棕壤土區中比較乾燥的一個亞區。地勢南高北低,由南側丘陵至台地及濱海平原,土壤類型依次為粗骨土-普通棕壤-潮棕壤-無石灰性潮土及小面積濱海鹽土和風沙土,西北部有少量淋溶褐土及普通褐土分布。其中,以潮棕壤、無石灰性潮土肥力最高,其次為普通棕壤、褐土等。這些土壤均具井灌、庫灌條件,土壤集約經營,精耕細作,種植小麥、玉米,常年畝產量均在千斤以上。粗骨土土層雖較薄,但多種經營基礎較好,種植甘薯、花生,並有林、蠶、果生產。產品中煙臺的蘋果、大櫻桃和黃縣的長把梨都很有名。山地草甸土在崑嵛山800米以上至山頂分布面積亦較大;
魯東山地丘陵植被區。構成該區植被的森林群落主要是赤松林、櫟林、刺槐林等。赤松林廣泛分布於山地丘陵,有時與闊葉林混交。近年來由於蟲害嚴重,常在山地600 米以上改建落葉松林。此外,黑松林在沿海一帶引種普遍。崑嵛山引種的杉木林已鬱閉成林,長勢不亞於當地樹種赤松。水杉在本地區生長良好。落葉闊葉林以麻櫟為主,其次是栓皮櫟、槲櫟、 櫟、蒙古櫟等。當地民眾常將麻櫟截乾留樁,發展成矮林,用以放養柞蠶,俗稱柞嵐。在崑嵛山、大澤山有一定面積的喬木狀麻櫟片林存在。刺槐林已成為該區常見的森林群落。此外,闊葉樹種尚有光葉櫸、榆、水榆花楸、泡桐、楸樹、元寶槭、黃連木、赤楊、楓楊、臭椿等。常構成落葉闊葉雜木林,或與針葉樹形成混交林。平原上加拿大楊栽培尤為普遍。 長期人為活動影響,森林屢遭砍伐,面積縮小,殘存的森林群落結構也不完整,而森林破壞後發展起來的灌草叢占據相當範圍。主要建群種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草本植物則以黃背草占優勢,人工造林也多為幼林,尚未鬱閉。 沿海濱海鹽土上零星分布著以翅鹼蓬(黃須菜)和獐茅(馬絆草)為主的鹽生草甸。沙灘與河灘上有沙生植被,主要組成為山扁豆、沙鑽苔草等,海灘上還有刺沙蓬、腎葉打碗花、匍匐苦蕒菜等。
該區為山東主要水果產區,以蘋果、梨最著名,並有葡萄、桃、杏、櫻桃、柿、板栗、山楂等。其中蘋果尤其重要。農業生產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地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甘薯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最為重要,其次為棉花與紅麻等。。
膠東丘陵含東北成分植被小區Ⅰ1(Ⅲib-1(1)) 位於魯東山地丘陵植被區北部,即嶗山以北的膠東半島部分,是赤松林分布最茂密的地方。因接近遼東半島,在植被組成上有較多東北區系成分,如蒙古櫟、糠 、紫 、蒙古 、榛等。也引種有亞熱帶成分植物,如煙臺市栽培的桂花、 子花、山茶等觀賞植物,只要略加保護就可露天過冬。

自然資源

崑嵛山有大小山峰72崮,是母豬河、黃壘河、漢河、沁水河四條河流的發源地。 由於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木本植物230多種。70年代封山育 林, 崑嵛山形成了植被茂密、林相整齊的森林景觀。崑嵛山生態環境優越,鳥類有4 8種,夏侯鳥20多種,爬行動物30多種,昆蟲143種,可謂天然動植物園。崑嵛山四季 景色各異,而以春夏之交為最美。
是擁有植物1073種、鳥獸和昆蟲1161種,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國際上目前唯一進行“森林有害生物自然控制”項目研究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之地;在釋放氧氣、固化二氧化碳、涵養水源等7大生態服務功能上,每年創造生態價值10億元人民幣。

動物

膠東丘陵區 本區指膠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地形以丘陵為主。植物種類在全省中最為豐富, 並有一些亞熱帶植物分布於黃海沿岸或島嶼。次生植被有赤松、黑松和麻櫟林。本區 三面臨海,雨量充沛,動物種類在全省也最豐富。山東的兩棲類在本區都有分布,其 中東方鈴蟾只在本區有記錄。爬行類在本區也較全省其他地區種類為多,其中石龍子、 北草蜥僅在本區有發現。 鳥類中海鳥和涉禽種類在本區也最為豐富,如鳳頭  、 紫背葦 、大麻 、海鸕鶿、白眉鴨、綠頭鴨、大天鵝、海鷗、丘鷸等。鶴形目鳥類 有黃腳三趾鶉、普通秧雞、大鴇;鴿形目鳥類有山斑鳩;食肉鳥類有蒼鷹、雀鷹、大  、毛腳 、白尾鷂,燕隼等;許多類遷徙路過本區,如紅角、領角、長耳、 短耳等;雀形目鳥類本區也很豐富,如金腰燕、家燕、太平鳥、黑枕黃鸝、灰背鴝、 黃眉柳鶯、紅脅繡眼鳥、錫咀雀、各種 類等。獸類中如刺蝟、各種蝙蝠、麝 數量 均較多;食肉類中如黃 、狗獾、狐、狼曾分布較廣,但現在數量不多,狼可能已絕 跡。嚙齒類中草兔、黑線姬鼠、大倉鼠和社鼠在本區分布普遍;棕色田鼠在果園中危 害僅在本區有記錄。崑嵛山、嶗山、長山廟島群島等是動物種類較集中的分布地,這 和次生植被種類及層次較豐富有密切關係。
為了有效地保護各種鳥類,198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定長山列島、崑嵛山、泰山、曲阜孔林、嶗山、沂河、沭河流域、黃河兩岸、日照、雲門山、南四湖等地為鳥類自然保護區。比較明確保護範圍、保護對象和有機構負責監督管理的有長島、黃河三角洲、榮成、抱犢崮等地。

礦產

金牛山斷裂帶 分布在膠東半島東部牟平-乳山一線,主要在崑嵛山花崗岩的西側發育。由7條大致平行的壓扭性斷裂組成,呈北東15度延伸,寬約30公里,全長20-60公里。沿斷裂有石英脈、重晶石脈充填,金、銅、鋅和黃鐵礦礦化均較普遍,是一條具有工業遠景的賦金構造帶。
花崗岩。崑嵛白、乳山白、掖縣白、牟平白等品種,主要分布於崑嵛山岩體(中細粒)、鵲山岩體、郭家店岩體(中細粒)、磁山岩體、畢郭岩體和文登岩體等,為各種混合花崗岩,產於乳山、文登、牟平、萊州等地。
長石。燕山晚期花崗偉晶岩型礦床產於崑嵛山、大澤山、嶗山等地,主要出現於岩體邊緣或頂部,以及岩體的外接觸帶中。分異比較好,屬弗氏Ⅱ、Ⅲ者,直徑達數米至二三十米的等軸狀或筒狀偉晶岩,常常形成鉀長石塊帶。如崑嵛山花崗偉晶岩賦存於太古代變斑中粒花崗岩中,由外向內分為細文象偉晶岩、微斜長石帶、長石石英帶、石英核。
水晶。壓電水晶主要產於文登侯家至榮成滕家一帶、文登崑嵛山南坡。嶗山階段的偉晶岩主要分布在膠東崑嵛山、大澤山、嶗山及魯西汶上等地。

林木

木蘭 崑嵛山無染寺內有110年生的白玉蘭。樹高10.7米,胸徑34.8厘米, 每年春,繁花滿樹。
野生植物。油脂類 全省約156種,遍布山區、丘陵和平原、海灘。如崑嵛山、蒙山、 牙山的榛子和三椏烏藥、播娘蒿、臭椿、黃須菜、山核桃、蒼耳子、君遷子、菟絲子、野大麻、山胡椒、鹽膚木、牡荊、車前子、楓楊、柏、松的種子都能榨油作工業用油,有的可以食用。
藥材類 山東可作藥用的野生植物400餘種,80%以上集中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如嶗山藥用植物369種,泰山、蒙山、崑嵛山、沂山、徂徠山等都在300種以上。生長在山陽坡的有桔梗、丹參、地榆、翻白草、委陵草、南沙參、綿棗兒、狹葉鐵線蓮、葛、牡荊、苦參、柴胡、旱麥瓶草、絲石竹等;生長在陰坡的有烏頭、延胡索、穿龍薯蕷、紅背蓮花、卷柏、石葦、藁本、藜蘆、天南星、半夏等。雜木林緣土層厚的地方有太子參、四葉參、粘魚須、木天蓼、蛇葉柴胡、連翹、蒼朮、透骨草。山溝溪邊有白屈菜、燈心草、千屈菜、絡石藤、地筍、菖蒲、夏枯草、大烏蓼等。從垂直分布來看,藜蘆、藁本、黃芪、穿龍薯類多在海拔500米以上, 一般常見藥用植物多生長在山中下部如桔梗、丹參、地榆、柴胡、沙參、遠志、白薇、茜草、茵陳、益母草、黃精、玉竹、萱草、天南星、半夏等。

名勝古蹟

崑嵛山名勝古蹟眾多。遠在漢唐之際,山上已有三皇宮、禪教寺、無染寺、六度 寺、岳姑殿、甘泉寺等廟宇。至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全真派發祥於此。該派祖 師王重陽曾率其七弟子修煉傳道於崑嵛山地區,留下了煙霞洞、神清觀、玉虛觀、東 華宮、朝陽洞、東華洞、混元殿、玉皇閣、契遇庵等道教遺蹟。佛界道家還利用崑嵛 山奇峰異石,大興摩崖石刻,聖經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經》大型摩崖石刻,屬國內 罕見,著名的還有羅漢庵崖石刻、司馬長元石門、洞天、福地、天門、聖泉、天溝等 石刻。無染寺的漢碑、唐碑,東華宮的五代五華碑,皆為珍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80年代後修復聖經山道教遺蹟,重建東華宮,新塑七真五祖雕像,整修了朝陽洞、眾仙墳、登 仙台、天溝、玉皇閣、王母娘娘洗腳盆、三瓣石等旅遊景點。
崑嵛山地區文物旅遊資源分布圖崑嵛山地區文物旅遊資源分布圖
紫金峰,位於崑嵛山主峰泰礴頂南麓,地屬文登市,距聖經山2公里處,海拔257米。因其山形似古代皇帝頭戴的“紫金冠”而得名。紫金峰三面依峻岭,南臨平原。康熙九年(1670年) 紫金峰發生山崩,一條深數10米、寬不足1米、東西走向的“天溝”將山峰南北一分為二,成為天然奇觀。七真人之一馬丹陽路過紫金峰喜曰:“此洞天福地名勝處也”。遂在峰後築契遇庵,傳道修煉,至今遺蹟尚存。1993年,文登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復馬丹陽命名的“九陽池”和“契遇庵”。庵內有丹陽石像和生平簡介。紫金峰之陽有東華洞,為李道元開鑿。1993年,將原洞加深,恢復道教五祖石像。洞左經“天門”可登玉皇閣,原貌依舊。
東華宮,位於紫金峰前,為崑嵛山道教全真派主要遺蹟之一。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年) 馬丹陽發現峰前有石壇花圃、丹灶神爐,推知此地乃教祖東華帝君之故宅,於是召集眾道,建東華宮。元大德六年(1302年)馬丹陽的弟子李道元來到紫金峰,繼續興築,使其規模擴大,並建八角琉璃閣和五華碑亭,亭中立東華帝君碑,此碑由著名書法家趙孟 篆額,鄧文原撰文,張仲壽書丹。元至大元年(1308年),東華宮已成為占地1萬平方米、 碑碣林立、氣勢雄偉的道教宮觀。明代中葉,宮殿毀於兵火。今尚存的“紫府洞天之門”東華宮山門和殘碑、石獅等,皆金、元時道教遺蹟。1991年春,文登市人民政府決定重修東華宮。新規劃的東華宮,共設12個殿堂的單體建築,占地5.2萬平方米,比原址擴大四倍。同年10月,投資200萬元修復東華宮主殿三清殿,並於1993年5月20日舉行開光典禮。1993年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
聖經山摩崖石刻,即《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位於文登市城西聖經山之顛。山頂兩石屹立,一石高3米,長4.2米,陽面陰刻“聖經山”三字,字徑50厘米,蒼勁有力。一石高6米, 長15.6米,狀如新月,俗稱“月牙石”,陽面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全文約6000字,字徑10厘米,隸書變體,近於楷書,古拙蒼潤。因年久風化,下卷已難辨識年代姓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馬丹陽曾建東華宮於紫金峰前,《老子道德經》等刻石,當為這一時期遺蹟。此石刻雕工精湛,為國內罕見的大型道教摩崖石刻。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染寺,位於崑嵛山主峰泰礴頂南無染山下。據石刻記載,無染寺始建於東漢永康年間(167年-171年) ,是盛極一時的膠東名剎。按照《寧海州志》記載,早在隋唐時期,這裡就建有廟宇,稱為“無染寺”,為“居之者六根清淨,得大解脫”的意思。無染寺建成後,幾經修葺,殿宇宏偉壯觀。至抗日戰爭時期,僧眾雲散,無染寺房舍成為兵工廠。60年代初改建為營房,古建築多廢圮,其山門、石洞、廟基及光緒十三年碑等古蹟至今依然完好。 院中一棵古玉蘭,高20米,粗可合抱,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每至暮春,綠葉未發,銀花已放,一樹雪白,滿谷幽香,為世所罕見。
召文台,位於文登市區東側文山公園西端。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秦始皇東巡時,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文山因此而得名。當年的文山古木參天,廟宇殿堂鱗次櫛比,峰巔有“召文台”。1980年建文山公園,占地面積8677平方米。1991年,擴建文山公園, 占地31.6萬平方米,投資800多萬元修復召文台、秦皇廟等名勝古蹟。“文山公園” 4字系現代著名書法家啟功手跡。巨大的石坊陽刻對聯:“祖龍駐蹕文士登山古縣得名自昔始,農夫曬字黔首知書崑嵛佳話至今傳”,橫額:“秦代遺蹤”,為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於植元撰並書。拾級而上,右有鐘樓,左有文星石亭。正面是宏偉的召文台, 高12.3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由趙朴初書額。台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秦始皇召文蠟像館,下層為“文登學陳列館”,由費孝通書額,內展文登歷代名人事跡與著述。
天福山革命遺址,位於文登市東20公里處。群山拱衛,林木茂盛,山泉甘冽,環境幽雅,古有“天賜福地”之稱,故稱天福山。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在此舉行了威震膠東的天福山起義。山上現存廟屋五間,是天福山起義時特委會會址。“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建於1973年,塔上陰刻毛澤東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郭沫若手書“天福山起義紀念塔”。天福山起義紀念館位於紀念塔南側,建於1972年,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館內陳列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1977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前來旅遊觀光、瞻仰革命先烈的中小學生、中外遊客達10萬多人次。
乳山口,位於乳山市西南部, 以大乳山為中心,陸路面積4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4平方公里。 這裡風景優美,也是中小商埠和漁港。坐落在海灣南岸的大乳山,山勢突兀, 拔海而起,海拔216.6米,遠望宛若乳房,故得名。南側有一月牙形沙灘,長2800米,沙質鬆軟潔白,海水清澈,是理想的避暑療養勝地。
聖水宮,亦稱聖水岩、玉虛觀,位於乳山市東北崑嵛山南麓的山谷中。山谷東西向,群山環繞,唯東南一徑可通。石壁如削,高達30餘米,岩下有花崗岩天然石洞,泉自洞出,甘冽清澈。金大定年間,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王玉陽曾修煉於此,現洞上方“聖水岩”、“玉陽洞天”題字均系其手筆。金承安二年(1197年),敕牒賜額“玉虛觀”,後屢經重修, 頗具規模,今大部廢圯。現存“玉虛觀”碑,立於1214年,高5.6米,碑額四龍蟠屈,碑文工整楷書,陰刻道家宗派大系表,是研究金元時期道家活動的重要資料。1992年聖水岩石刻造像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水岩 俗稱聖水宮。位於乳山縣小崑嵛山南端,尼姑頂東坡山坳中。創建於金大定年間,全真道人王玉陽在此修煉。據碑刻記載,原僅傍聖水洞建庵,承安年間易庵為觀,且闢地擴建,道觀日興;承安二年(1197年)敕牒賜額“玉虛觀”;崇慶二年(1213年)又敕賜“玉真觀”。金、元間道觀為全盛期,建有青龍門、仙人橋、正陽門、萬壽宮、玉皇閣、三官殿、三清殿、三義殿、靈官殿、老母殿、老祖殿等,均已傾圮。現僅殘存殿基斷牆、石柱、碑刻和聖水、玉陽二洞。 聖水洞處於高大的崖壁之下,南向,深約9米,高約8米。洞內泉出石罅。清同治《寧海州志》載:“聖水洞中東西二源,洞滴激激如線,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故曰聖水”。洞口東上方鐫王玉陽手書“聖水”楷書大字,洞口踏石鐫“大安二年”題記。 玉陽洞鑿於聖水洞東側崖壁間,高距地表10餘米。洞口東南向,呈拱門形,洞深6.23米,高3.26米,內鑿神台,原有神像已失。內壁鑿有9龕,龕內造像亦無存。洞外兩側各鑿台階12級。洞上東向石壁鐫“玉陽洞天”。 《玉虛觀碑》立於萬壽宮前,螭首龜趺,金貞二年(1214年)立。通高5.66米,碑首正面篆刻“玉虛觀記”4字。碑文1600餘字,記載金世宗、章宗召見王玉陽問道、易庵為觀、兩次敕牒賜額、拓建道院等。碑陰刻“玉陽宗派之圖”,是研究金代道教活動的重要資料。
煙霞洞天, 位於崑嵛山西北,幽邃深曲,林壑秀美,為崑嵛山最佳處。煙霞洞徑兩丈,高八九尺,洞外頂和洞內壁均鐫有“煙霞”二字,傳為麻姑修煉處。金大定年間,王重陽率徒在此洞修真,洞內舊有漢白玉七真像,洞東里許,有神清觀,金貞佑元年(1213)建,元明年間相繼增修。觀內現存一碑,高7尺,敲之錚發銅器之聲,因名“銅碑”。另有古柏數株,樹幹蒼勁,堅硬如鐵,俗名“鐵樹”。觀外百步有石井,為道人汲水煉丹處,泉水甘冽,著稱“丹井”。
契遇庵 ,位於崑嵛山南麓紫金峰前。據史載,紫金峰高出天半,千仞直起,是崑嵛山絕勝處。金大定二十二年馬丹陽西遊而歸,經過此峰,喜曰:“此洞天福地名勝處也”。遂在白玉台下築契遇庵,棲真修煉,現存遺址。庵的東西石壁上鐫刻“洞天福地”字樣,東北坡的石崖上刻有“契遇庵”三個大字,字徑約70公分,旁刻眾多小字。在坳的中間,遺有石臼、石鍋、石槽和房基。東側有一口水井,清澈見底,澇旱水不盈涸,是馬丹陽和後世道人取水處。
東華宮和東華洞, 位於紫金峰南麓。金大定二十二年,馬丹陽發現峰前有石壇花圃,丹灶神爐,推知此地乃東華帝君(東華帝君為全真道啟蒙祖師王元甫,先居紫金峰前結草屋為庵,額曰“東華觀”,後遷居五台山。至元己已年(1269)被賜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之故宅舊址。於是召集道眾,復建殿堂,規模頗巨。元大德六年(1302),馬丹陽弟子李道元竭力興築,不僅使東華宮規模擴大,並開鑿“東華洞”(又稱“紫府洞”),建八角琉璃閣,五華碑亭,亭內立“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碑”,碑文由鄭文原撰文、張仲壽書丹、趙孟 篆額。東華洞上方,突起一石閣,為李真人的弟子耿道清所建。東華宮幾經修葺,元至大元年(1308),即成為一座占地1萬平方米,碑碣林立,氣勢宏偉的道教宮觀。20世紀40年代毀於戰火。今尚存石闕、殘碑、石獅和東華宮碑文等。
聖經山 ,位於紫金峰西北二里處。山頂上有一塊狀如新月的巨石,陽面陰刻5000餘字的《太上老子道德經》整部經文。另一巨石上刻有“聖經山”三個大字。此山因鐫有聖經而得名。在聖經山下,有王重陽的十三世弟子所建祖師廟,額刻“混元殿”。此廟由主殿和兩配殿組成,全為石築。主殿為元神殿,兩側為三清殿和三官殿。《道教概論》雲,“混元”乃是“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運行,而後天地始立;天地之立,乃萬物生也。故主殿頂部刻有“天、地、日、月”四個大字。在混元殿不遠處,有東華宮道長李道元開鑿的朝陽洞,內舊有全真道五祖石像。洞西側有兩塊巨岩,分別刻著“洞天”、“福地”四個大字。再西,有仙人墓群“眾仙墳”,並有石刻“出生入死”、“不自知覺”等道家名言。
玉虛觀 ,位於崑嵛山西南。金大定二十七年,王重陽的弟子王玉陽應詔入燕京講經,歸來時被其弟子迎至聖水結庵居之,後易庵為觀,敕額“玉虛觀”玉陽真人在這裡講經傳玄,創立全真嵛山派,直至去世。觀西側有聖水泉,泉水自洞出,甘冽澄澈。上有石刻“聖水 ”三個楷體大字,為王玉陽手書。泉側有洞,洞平曠幽邃,可坐百人,中間坐石像一尊,洞外石壁刻有“玉陽洞天”四字。聖水崖東側現存金貞佑二年立《玉虛觀碑》。當時的玉虛觀,氣勢宏麗,環境清幽,成為名重天下的道教聖地,同神清觀、東華宮和棲霞的太虛觀,同為當時道林的四大著名宮觀。
煙霞洞位於寧海(今牟平縣)崑嵛山西北隅煙霞山際,距牟平縣城25里。此洞為一突兀岩石自然化而成,洞口向南,呈弧狀,上刻“煙霞”二字。洞室橢圓型,長約7米,高3米。洞壁略經雕鑿,壁上鐫“煙霞洞”三字,字跡端方古樸,蒼勁有力,洞內原有七真人石像。洞西北側復有一洞,曲深莫測,洞口封以巨石。洞外峰巒環抱,林谷幽深,危岩矗立,石徑迂迴。每當陰霾天氣,洞口雲海泛漲,煙霧繚繞,時有霞光影射,五彩斑斕,景色極為絢麗壯觀,“煙霞洞”之名由此而來。“煙霞洞天”素稱崑嵛山諸名勝之冠。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鹹陽道士王重陽自終南山雲遊東下,抵達寧海。傳說王重陽初到時,對當地大姓于氏曰:“我先世嘗修煉此山煙霞洞中,想當時所用器物,應為有存者,與汝往觀焉。”於笑曰:“我世居此,未聞有洞。”乃相與求之,荊棘中僅見石壁而已。王指其處,令眾墾壤,不多時,洞口辟,石室空虛,果有鐵罐瓷碗在焉,木杓雖朽,形質猶存,壁間復有“煙霞洞”三字,眾人無不驚訝!王重陽後收徒7人,在該洞潛心修煉,創立全真道。
二、聖經山月牙石刻 月牙石刻,位於崑嵛山南部(今文登市境內)聖經山巔。這裡有兩塊巨石屹立,一石高3米,長5米,其陽面陰刻“聖經山”三個大字,字徑30厘米,字跡入石3厘米;另一巨石高6米,長16米,狀如一彎新月橫臥于山巔。月牙石上用顏體楷書,隨石天然之凸凹陰刻《太上老子道德經》上下兩卷,連同附記共6000餘字,字徑5至8厘米不等。月牙石頂鑿有一條寬15厘米、深10厘米、長約20餘米的水道。整個石刻,典重有體,結構謹嚴,字型古樸蒼潤,筆有魏風,十分壯觀。此石刻乃金元之際,王重陽之徒馬鈺集財力,仿摩崖石刻所為。 聖經山《道德經》月牙石刻的字數,是泰山眾多石刻中兩處最大的摩崖石刻--經石峪《金剛經》和大觀峰《記泰山銘》字數總和的兩倍還多。

宗教傳播

崑嵛山位於文登市區西北130公里,文登、牟平、乳山三縣市交界處,方園百里,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北靠渤海灣,南臨黃海邊,東為天盡頭(成山頭)。山勢峰巒連綿,曲折盤迴,林深谷幽,有支脈起伏于海洋之中。《齊乘》云:“崑嵛山秀拔為群山之冠”。有一首描寫嵛山的民謠:“巍峨崑嵛山,千峰萬道巔;頭冠日月帽,身穿白雲衫;腳踏東海浪,懷揣渤海灣;自古神仙在,修攀可登天。”這首民謠,既概括了崑嵛山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又道出了崑嵛山與道教的緊密關係。
崑嵛山古屬齊國,自古是道家思想和知仙方、煉仙丹的方士集散中心。秦漢之際是方仙道鼎盛時期,秦皇漢武為求長生不死之藥,均一再東巡,祠祀山川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時主)。此八神皆在古齊之地,其中陰主(祠芝罘)、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萊山)在崑嵛山脈系之中。漢唐時期,崑嵛山寺院林立,洞庵毗連,香火繚繞不斷,是僧道修煉和傳經布道之地。主峰泰礴頂舊有三皇宮,其北有岳姑殿、神清觀,南有禪教寺、無染禪院,西南有聖水宮,東南有甘泉寺,東有六度寺、金水庵等,皆盛極一時,迄今遺蹟猶存。金元時期,崑嵛山又成為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而聞名於世。金元以來,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及其弟子在這裡留下了眾多遺蹟。
金大定八年(1168),挈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等弟子登崑嵛山石門口,開煙霞洞修真,後至文登縣立“三教七寶會”。
大定二十二年(1182),馬鈺過崑嵛山紫金峰“東華觀”遺址,於白玉台下創築契遇庵,又於紫金峰前為古仙人東華帝君故宅建殿堂,曰“東華宮”。
崑嵛山《玉虛觀碑》記載,整個崑嵛山脈,每峰必有一觀或數觀,每一宮觀均碧瓦飛甍,雕樑畫棟,宏偉壯觀。除正殿、配殿、藏經樓、靜修院外,有的還為玉帝和王母蓋起寢殿。寢殿中的衣服、枕衾、帳幔,都用彩繡錦緞做成,而且按照季節寒暖更換之。
全真道士還仿照佛教的摩崖石刻,在文登紫金峰附近的月牙石上,刻上了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在萊州寒同山修建了神仙洞,有洞七,神像四十有九。全真道以崑嵛山為中心,向文登、榮成、威海、福山、棲霞、萊州、海陽、萊陽、即墨等地擴展。其道士居主要有宮觀和村廟(庵)等。著名道觀有:遇仙宮、元都觀、顯異觀、神清觀、玉虛觀、東華宮、靈虛宮、濱都宮、太虛觀、聖水宮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真道叢林區。據青州駝山《重修昊天宮碑》記載:全真道士李守正在駝山辟觀修真養性12年,徒孫孟道和、馬道寬、宋志道等翻新昊天宮,使其成為大規模、獨具特色的純石砌宮觀。至此濰坊域內東有玉清宮,南有東鎮廟,西有昊天宮,三座宮觀屹立,將道教推向全盛。
玉清宮內立成吉思汗聖旨碑,上為巴思八蒙文,下為漢文。內容特旨賜尹志平為“清河演道玄德真人”和改“玉清觀”為“玉清宮”,受到地方執政者的崇拜。尹志平的5位弟子晉升為大師,徒子徒孫多達200餘人,並建有兩處分觀,即望留麓台“修真觀”和坊子小趙“洞真觀”。
全真道徒張志淵“主東平鄆城白雲觀,度弟子千餘人,庵觀稱是。”劉處玄的弟子王志深,於金末在岱陰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至元元年(1264),泰山東嶽廟住持、全真著名道士張志純在泰山創建南天門閣樓殿宇,頗具匠心,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典範,杜仁傑撰《天門銘》記其事。此刻石今存南天門下石棚內。至元二十一年(1284),張志純創議重修蒿里山神祠,生前未果,玄門掌教宗師赫志誠繼續修葺而成。翰林集賢學士徐世隆撰碑文。丘處機的再傳弟子曹志沖,在泰山北麓婁敬洞建洞虛觀。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詔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並御製封碑一通,至今存於東鎮廟遺址。元代濰坊地區修建道教宮觀就有濰城天仙宮、諸城枳溝廟山三官殿、青州城裡積福院、雲門山靈官廟、昌樂縣玉霄宮、安丘縣壽聖院、壽光縣銘真觀等12座。
隨山派, 劉處玄創。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山東萊州人。少為屠,自幼喪父,事母至孝,夙願修道。因母在不敢違,清靜固守。金大定九年,其母去逝,適逢王重陽偕馬、譚、丘路過其門,遂拜王為師。奉師命西遊開封,乞食修煉,士庶從之者眾。大定二十八年,在昌陽設醮禱雨有驗,繼譚處端後任掌教。後回萊州,建靈虛宮,修煉其中。明昌六年,與丘處機等道侶5人,由寧海崑嵛山往游嶗山,劉處玄獨留太清宮,講授經典,創立全真隨山派。泰和元年(1201)受金章宗詔見。泰和三年逝於原籍武官莊靈虛觀。至元六年(1269)敕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著有《黃帝陰符經注》、《黃庭內景玉經注》、《仙樂集》、《至真語錄》等。
龍門派, 丘處機創。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家世名族。19歲崑嵛山出家,拜王重陽為師。金大定八年,隨師及馬鈺、譚處端等在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傳道,創立全真道。王重陽病逝後,扶柩歸葬終南故地,廬墓3年。大定十四年西入陝西 溪,隱居6年。又去隴州龍門山潛修7年。“道既成,遠方學者鹹依之”。大定二十八年,奉金世宗詔,至燕京(今北京)主持“萬春節”醮事。未幾仍回陝西。明昌元年,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名,下詔禁罷全真道等,丘即回山東棲霞,建太虛觀以居。貞二年秋,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成功,名噪一時。興定三年,居萊州昊天觀,南宋及金先後遣使來召,均未應命。他審時度勢,唯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請,於次年正月,率弟子18人從萊州出發,於元太祖十七年到西域大雪山,行程萬餘里。元太祖待之甚厚,尊之為神仙,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回燕京後,居太極觀(後改長春宮)。長春宮成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道成為北方道教最大派別。丘處機開創全真道鼎盛局面四年後辭世。元世祖至元六年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至大三年又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

社會經濟

社會

崑嵛山涉及行政區域示意圖崑嵛山涉及行政區域示意圖
牟平縣位於煙臺市區東部,地處東經121。9'~121。56',北緯37。4'~37。30'。東鄰文登縣,西接芝罘區、福山區,南和西南同乳山、海陽、棲霞3縣接壤,北瀕黃海。東西最大橫距53.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1.3公里,總面積1737平方公里。境內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年平均氣溫11.5℃,年平均降水量764毫米。
唐麟德二年(665),置牟平縣。1985年,全縣設寧海、姜格莊、解甲莊、萊山、高陵、水道、觀水7鎮和莒格莊、劉家夼、王格莊、埠西頭、玉林店、龍泉、武寧、大窯、院格莊、象島10鄉,共682個村莊。總人口558201人,其中農業人口500759人,非農業人口5744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1人。縣內共有漢、朝鮮、回、滿、壯、布依、侗7個民族,華籍外國人1人,少數民族人口60人。
境內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均稱豐富。礦藏資源主要有鐵、金、銅、鉬、鉛、石墨、滑石等16種。現有礦床(點)、礦化點近百個,其中金礦床(點)40多個。海洋資源,魚類主要有鮁魚、鮐魚、青魚、比目魚、梭魚等,蝦類為對蝦、鷹爪蝦、爬蝦等,其他貝類、棘皮動物及藻類等亦很多。
境內經濟自古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建國前,糧食畝產不過百斤。建國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產量隨之提高。80年代初,全縣耕地80多萬畝,人均1.85畝。大興水利,使有效灌溉面積近50萬畝;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6.9萬多千瓦,機耕面積占總耕地面積61.9%。耕作實現2年3熟或1年2熟制,複種指數達149%。1985年農業總產值達7145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44%。 林業,畜牧業也較發達。境內有崑嵛山、玉泉山2個林場,經營面積7.4萬多畝,林業總產值600多萬元。
工業生產,1949年全縣以手工業為主。建國後,經多年努力,現已擁有冶金、電力、機械、紡織、皮革、建材、食品、造紙等12個門類。1985年工業總產值達730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0.56%。其中抽紗、195柴油機等40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寧海綢",生產規模及質量均有較大發展和提高,出口量日多。 近年來尤以對外貿易發展突出。畜產品類、土產品類、糧油類、紡織品類、食品類、絲綢類等9大類120個品種,1985年出口商品收購額達2577萬元。 名勝古蹟較多。九龍池景觀奇特,煙霞洞為全真教創地,相傳為秦始皇放養戰馬的養馬島,如今建起國內一流的賽馬場。
海陽縣位於煙臺市東南部,地跨東經120。50'~121。29',北緯36。16'~37。10'。東鄰乳山、牟平,西接萊陽,北連棲霞,南瀕黃海,西南隔丁字灣與即墨相望。南北長64公里,東西寬54.4公里,總面積1842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北高南低,以丘陵山地為主,素稱"三山、六丘、一平泊"。年平均氣溫12.2℃,年降水量787.8毫米。
清雍正十三年(1735),首置海陽縣。1985年,全縣設東村、鳳城、大辛家、盤石店、郭城、徐家店、發城、小紀、行村9鎮;留格、朱吳、辛安、大閻家、高家、山西頭、二十里店、黃崖、南城陽、戰場泊、北埠後、趙疃、大山所、泉水頭14鄉。總人口693906人,其中農業人口645271人,非農業人口4863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77人。全縣有漢、蒙、回、維吾爾、苗、壯、滿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共49人,華籍外國人1人。
全縣海岸曲線長128公里,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面積130多萬畝,灘涂面積67萬多畝,海產資源豐富。淺海海水含鹽度較高,自古鹽業生產發達。礦產資源亦較豐,已開採的有石灰石、滑石、大理石、銅、硫鐵等。建國後,農、林、牧、副、漁各業均有較大發展。1985年,農業總產值達3036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8.54%。
境內素有從事家庭副業傳統,草製品中外聞名。80年代初已發展到5個領域60多個項目,產量、產值、利潤居全省首位。玉米皮編織品產量占全省60%,在全國質量檢查中名列第一。年副業產值7400多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4.37%。漁業生產亦較發達。近年來"養捕並舉",1982年在丁字灣內建成1.9萬畝對蝦養殖場,為全國港養蝦基地之一。1985年出口商品收購總值達3390萬元。
工業生產以支農產品為主,近年來輕紡工業發展為好。輕紡機械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高可靠積體電路管座曾用於國家1980年首次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專電鼓勵。1985年工業總產值達3219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1.46%。 抗日戰爭時期,境內地雷戰威震敵膽,全縣有數名全國民兵英雄。趙疃村是膠東3個模範爆炸村之一,為全國抗戰勝利做出貢獻。趙疃村6處雷區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城萬米海水浴場、千里岩島等地是旅遊勝地。
文登市 縣級市。位於威海市中部,南瀕南海。東鄰榮成市,西與乳山市、煙臺市牟平區接壤,北與環翠區毗連。面積1645平方公里。人口66.7萬。轄雙龍街道辦事處,宋村、埠口、汪疃、文城、大水泊、澤頭、高村、葛家、侯家、小觀、鋪集、曬字、苘山、米山、界石、北郊、澤庫、天福山、張家產、文登營、口子21鎮。市人民政府駐文城鎮。 春秋為萊子國地,戰國入齊,秦先後為齊郡、膠東郡之 縣地。西漢置昌陽縣,治在今文城西南15公里宋村鎮東,昌陽河北岸,屬東萊郡。西晉初廢,地入長廣縣。晉元康八年(298年) 復由長廣縣析置昌陽縣於今萊陽境,故昌陽地隨屬。北魏於昌陽東置觀陽縣,屬東牟郡。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觀陽、牟平2縣地置文登縣,治今文城鎮,以城東文登山得名,屬長廣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長廣郡廢,文登縣改屬萊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登州,治於文登縣,六年又置清陽、廓定2縣,同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登州和清陽、廓定2縣俱廢,地入文登縣。如意元年(692年)置登州於牟平,文登縣屬之。金、元屬寧海州。明初屬萊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登州府寧海州。清屬登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縣東境析出置榮成縣。
1913年廢府、 州,屬膠東道。1925年屬東海道。1928年廢道制,直屬於省。1937年屬國民黨山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0年6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9月東海專區成立,屬之。1941年3月析縣南境與牟平、海陽2縣各一部設立牟海行政區 (縣級,是為乳山縣之前身),屬東海專區。1941年12月,文登縣析為文東、文西2縣,文西縣初未成立縣政府,其行政由東海專署兼理,1941年8月始建文西行署(縣級)。1945年1月,文東縣改稱文登縣,文西縣改為崑嵛縣,仍均屬膠東行政區東海專區。
1950年5月東海專區撤銷,2縣屬新成立的文登專區,文登縣機關駐大水泊,崑嵛縣駐汪疃鎮,文登縣為專署駐地。1956年2月,隨著文登專區的撤銷,2縣改屬萊陽專區。 同年3月撤銷崑嵛縣,東部劃歸文登縣,西北部劃歸牟平縣。1958年10月屬煙臺專區(1967年改稱煙臺地區) 。1983年8月,煙臺專區撤銷,設立地區有煙臺市,隸屬關係不變。 1987年6月轉屬新設立的地區級威海市。1988年10月,撤銷文登縣,設立文登市(縣級)。1994年6月初村、草廟子2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

生態

崑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煙臺市東部,與牟平、文登相鄰,是依託崑嵛山林場建立的。崑嵛山林場1944年建場,與泰山、徂萊山、嶗山林場並稱為山東省四大國有林場,距今有68年的歷史。依託崑嵛山林場,1999年,煙臺市政府批准成立崑嵛山市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山東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1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崑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崑嵛山保護區,是煙臺市最年輕的“行政區”。為更好地保護、利用、發展崑嵛山,2010年7月3日,市委、市政府設立崑嵛山保護區工委、管委,2011年1月17日正式揭牌,負責崑嵛山保護區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正處級建制,轄1個鎮(崑嵛鎮),36個行政村、1.2萬人口,面積約174平方公里。

旅遊

建國後,文登人民政府修建了崑嵛山環 山公路,直達主峰。80年代後,又投資開發崑嵛山旅遊區,修復聖經山道教遺蹟,修 建了2000米的獅虎路,重建東華宮,新塑七真五祖雕像,整修了朝陽洞、眾仙墳、登 仙台、天溝、玉皇閣、王母娘娘洗腳盆、三瓣石等旅遊景點。
1998年9月30日 省政府公布棗莊石榴園、抱犢崮,煙臺崑嵛山,泗水泉林泉群等4個風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至此,全省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達19處。
崑嵛山國家森林公園│ 占地面積 4733.33 公頃│ 建園時間1992.9 │建設單位 煙臺市崑嵛山林場

林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隨著民主政權的建立,在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國營林場。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接管牟平縣原崑嵛山造林會社,初名膠東林場。1944年春,正式建崑嵛山林場,屬膠東行政公署農林局,是革命根據地最早建立的國營林場。崑嵛山造林會社 1918年由牟平縣曲倫等人承領崑嵛山山荒,組成造林會社,面積3.6萬畝。1941年由抗日民主政府接收,初稱膠東林場,1944年5月正式成立崑嵛山林場。
崑嵛山林場,建場於1944年,1988年,有經營面積71178畝,其中林地54414畝,宜林地329畝 ,耕地87畝,木材蓄積量56843 立方米。

通訊

為保證各地收轉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第一套節目質量,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泰山、大澤山、崑嵛山、蒙山、沂山、濟南等地建起調頻台。
1978~1979年,山東廣播科學研究所先後在泰山、沂山、大澤山、崑嵛山和青島等轉播台之間視距150公里左右的高山上建起分米波站。分米波站建成後,把中央電視台和山東電視台的電視節目,較好的傳送到各電視轉播台,大大改善了各台的收轉質量,一年中除七、八月份因氣候關係信號有衰弱現象外,其他10個月的收視效果良好。
崑嵛山轉播台(710台)海拔923米。1971年開始用500瓦調頻發射機、95.6兆赫試轉大澤山的山東人民廣播電台節目信號,以後改為2千瓦調頻機前級播出,1974年擴大功率為10千瓦,1982年8月10日改為102.8兆赫,1983年9月1日功率調整為1千瓦。1974年用10千瓦調頻機、97.6兆赫差轉大澤山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信號,1982年8月10日改為100.6兆赫。
崑嵛山調頻電視轉播台1972年用1千瓦黑白電視發射機以第5頻道轉播大澤山信號。1975年擴大功率為7.5千瓦。1978年啟用新的10千瓦中頻調製彩色電視發射機,改用第6頻道轉播。以後,7.5千瓦機改進為7.5千瓦單通道機,仍用5頻道播出煙臺和威海市的電視節目,並訂購了1部10千瓦機,作為6頻道備機。

文化

崑嵛山名勝古蹟眾多。遠在漢唐之際,山上已有三皇宮、禪教寺、無染寺、六度寺、岳姑殿、甘泉寺等廟宇。至金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全真派發祥於此。該派祖師王重陽曾率其七弟子修煉傳道於崑嵛山地區,留下了煙霞洞、神清觀、玉虛觀、東華宮、朝陽洞、東華洞、混元殿、玉皇閣、契遇庵等道教遺蹟。佛界道家還利用崑嵛山奇峰異石,大興摩崖石刻,聖經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經》大型摩崖石刻,屬國內罕見,著名的還有羅漢庵崖石刻、司馬長元石門、洞天、福地、天門、聖泉、天溝等石刻。無染寺的漢碑、唐碑,東華宮的五代五華碑,皆為珍品。
崑嵛山曾是膠東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1935年震撼膠東的“11·4”暴動失敗後,於得水、王亮等帶領游擊隊員進入崑嵛山,創建“崑嵛山紅軍游擊隊”,同反動派進行了持久的游擊戰爭。著名作家馮德英的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以崑嵛山革命鬥爭為背景而創作的。
1958年,馮德英的第一部長篇《苦菜花》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描寫了膠東半島崑嵛山地區王官莊的抗日鬥爭。作品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並被改編成電影。
山菊花 馮德英著,1979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以30年代發生在膠東崑嵛山區的農民暴動為題材寫成的長篇小說。作品通過對悲壯的農民暴動的描述,著力塑造了母親三嫂、女兒桃子以及桃子的丈夫于振海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表現了這些平常的莊稼人和普通的革命者所創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同時表現了他們不斷克服掉自己身上的缺陷和弱點,從一個平常的莊稼人成長為一個有覺悟的革命者的戰鬥歷程。作品表現手法質樸,通過典型細節透視人物心理。這是作者自創作《苦菜花》、《迎春花》以來所一貫追求的藝術風格。
是山東省唯一的森林生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赤松的原生地和全球赤松林分布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天然分布中心;是膠東革命的搖藍;是全真道教的發祥地、遠古東夷文明的發祥地、齊文化的發祥地,是神話傳說姜子牙封神的地方;
元帥左監國印 元代官印。銅質,長方形紐,通高6.9厘米。印面8.9×8.7厘米,朱文篆書“元帥左監軍印”。據民國《牟平縣誌》引《寧海州志》:“元初姜房以軍功封元帥左監軍臨武大將軍總管萬戶”,推論此印為姜房之印。清代崑嵛山出土。乳山縣文物管理所徵集並收藏。
青龍節。 二月二日,俗謂龍抬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文登崑嵛山區於二月二用花紙剪銅錢大小並草結成串,下綴花紙條,名為“龍尾”或“年年尾”,插掛屋中、豬圈等處,說是可消災。又剪紅紙為龍,貼窗上,沿屋內、院中撒草木灰或放鞭炮,說是可驅蛇。二月二日日未出時,早起於院中、街上行走,俗傳如此可免當年遇見毒蛇。
文登國際崑嵛山會,節日場所利用北全真教起源地崑嵛山,以道教文化吸引遊客。

軍事

畢承昭(1813—1862) 字曼年,號香南。文登縣文城東關(今文登市文山村)人。1861年(鹹豐十一年),以母老辭官還鄉。時捻軍席捲大半箇中國,他和叔兄瀚昭等鄉紳串通地方當局,據崑嵛山為險,強徵文、榮及牟平東部民眾,日夜提防捻軍東進。後病故於家中。
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的官吏,夜裡做了個夢,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貌美不凡,聽力過人,三天后便可咿咿呀呀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裡拋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後來,帝王派她父親監工修築城牆,役工頭用皮鞭迫使役工們每天從日出乾到日落,又從日落乾到雞鳴方可休息。連乾幾天,役工們個個疲憊不堪,叫苦不迭。心善的麻姑於心不忍,為了讓役工早點休息,她在天黑時便仿效公雞叫,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發現,其父盛怒之下,把她關進了牢獄。父母多次勸她認錯,許之予榮華富貴,可她卻始終不為之心動。後來,她將米粒化作寶珠,撒在地上引得貪婪的獄官追撿,趁機逃獄。其父率兵隨後追趕,追至深谷邊,麻姑 走投無路,剛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過此處,於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得救。過了深谷後,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裡雲繚霧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於是麻姑在此仙山淨土處潛心修煉,並精心培育仙果,採集靈芝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煉成仙,選擇農曆三月三,帶著釀好的美酒和採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答謝救生點化之恩。至今,崑嵛山中麻姑住過的洞、用過的"器具"依然可見。
麻姑麻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