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墩山墓地

煙墩山墓地

煙墩山墓地,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龍泉鄉下聶村煙墩山南麓,是西周時期的古墓地遺址。

195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蘇丹徒龍泉鄉下聶村煙墩山南麓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出土銅器12件及釉陶、石器等,宜侯夨簋即此次出土。煙墩山墓地是鎮江市丹徒區發掘的重要古代墓葬,歷史悠久,是西周時期的墓地。宜侯矢簋,經修復成器。腹外壁飾漩渦紋,間以顧首夔龍紋,圈足上也飾夔龍紋。簋內有銘文120餘字,存留118字。銘文記載了宜侯夨受封的情況,宜侯為感謝王的恩惠做了此寶器。其銘文是中國記載周初封建諸侯史跡的唯一歷史文獻。對研究西周分封制、周王室同長江下游地區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

2013年5月,煙墩山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墩山墓地
  • 地理位置: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龍泉鄉下聶村煙墩山南麓
  • 所處時代:西周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565-2-04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54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蘇丹徒龍泉鄉下聶村煙墩山南麓發現了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出土銅器12件及釉陶、石器等,宜侯夨簋即此次出土。
2017年7月,煙墩山墓地保護規劃編制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38.67萬元。

遺址特點

煙墩山墓地位於鎮江市丹徒縣大港鎮東煙墩山南麓斜坡上,是鎮江市丹徒區發掘的重要古代墓葬,歷史悠久,西周時期的墓地。以出土“宜侯夨簋”為主要特徵。

文物遺存

綜述
煙墩山墓地出土青銅器共12件,有青銅鼎、鬲、簋、盤、盉、角狀器、犧觥等。
犧觥
犧觥,二器成對,通高21.2l厘米、長21.8厘米。形似四足獸,獸首與身相連,吻部方正,獸身圓角長方形,身後附龍形鋬;獸背負蓋,弧脊翹尾,上立小獸狀紐,扁蹄足。器身飾寬頻紋,以雲雷紋襯地,主題花紋為兩側對稱的大風鳥紋,後隨一長尾鳳鳥,兩鳥大小相差懸殊,主從明確。頸下輔飾四組簡化夔紋。獸蹄足的跟部飾象紋。這兩件犧觥的造型和風格,經過剖析,是越人的仿古之作。
蟠龍紋盉
蟠龍紋盉,煙墩山墓地出土,腹底圓轉而平,下承外撇三足,和越式鼎的做法相似,由此可知是越人摹古之器。商和西周之際,曾有瓠形三足盉。這件器的形式,是仿照西周式樣。
煙墩山墓地
煙墩山墓地出土文物圖
宜侯夨簋
宜侯矢簋,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周早期青銅器。經修復成器。口徑22.5厘米,高15.7厘米,方折沿,淺腹有四獸首耳,高圈足,圈足上有4條短扉棱。腹外壁飾漩渦紋,間以顧首夔龍紋,圈足上也飾夔龍紋。簋內有銘文120餘字,存留118字。銘文記載了宜侯夨受封的情況,宜侯為感謝王的恩惠做了此寶器。其銘文是中國記載周初封建諸侯史跡的唯一歷史文獻。
煙墩山墓地
宜侯夨簋
1985年,李學勤在《宜侯夨簋與吳國》一文中寫道:“這件簋有銘十二行,存一百十八字,是建國初最早出現的長篇金文”;“宜侯夨所受不如晉文公,但比晉文侯還隆重,足見他的身份很高,決非無名小國之君”;銘文開頭一段是“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遂省東國圖。王卜於宜□土南□(鄉)。王令虞侯夨曰:□(遷)侯於宜。”這位察看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國圖的是周康王。
煙墩山墓地
宜侯夨簋銘文

研究價值

煙墩山墓地宜侯夨簋對研究西周分封制、周王室同長江下游地區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煙墩山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煙墩山墓地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龍泉鄉下聶村煙墩山南麓。
煙墩山墓地

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煙墩山墓地,路程約34千米,用時約4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