煇

煇:huīㄏㄨㄟˉ;yùn ㄩㄣˋ;xūn ㄒㄩㄣˉ。從火、從軍。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是火之範式。圜圍包繞是軍之範式。火、軍兩範式疊加。圜圍包繞光焰是煇之範式。

煇讀huīㄏㄨㄟˉ。

本義:光彩、光芒。同“”。如:《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煇。”。《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四方遐爾,觀國之煇。”。又如:光煇(輝)。

屬“”之異體字。統一規範簡化為“”。其義參見“”。

煇讀yùn ㄩㄣˋ

衍義:古同“”。太陽周圍的光氣圈。如:《周禮·春官·保章氏注》:“日有薄食煇珥。”。

煇讀xūn ㄒㄩㄣˉ

衍義:古同“熏”。用火燒灼。如:《史記·呂后本紀》:“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煇
  • 拼音:huī yùn xūn
  • 部首:火
  • 字碼:7147
  • 五筆:oplh
  • 倉頡:fbjj
  • 鄭碼:uowf
  • 筆順:4334451251112
  • 注音:ㄏㄨㄟˉ ㄩㄣˋ ㄒㄩㄣˉ
  • 總筆畫:13
  • 部外筆畫:9
  • 四角碼:97852
  • 筆順讀寫:點、撇、撇、點、點、橫鉤、橫、豎、橫折、橫、橫、橫、豎 
字形源流,詳細釋義,方言集匯,古籍釋義,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

字形源流

煇
今統一規範簡化為:“輝”。
煇之異體字:
煇
今統一規範簡化為:“輝”。

詳細釋義

煇huīㄏㄨㄟˉ;yùn ㄩㄣˋ;xūn ㄒㄩㄣˉ
煇讀huīㄏㄨㄟˉ。圜圍包繞光焰是煇之範式。
1、本義:光彩、光芒。同“”。
如:《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煇。”。
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四方遐爾,觀國之煇。”。
又如:光煇(輝)。
2、衍義:德煇,顏色潤澤也。如:《禮記·樂記》:“故德煇動於內。”。
3、衍義:赤光著貌。如:《文選·張衡傳》:“彤庭煇煇。”。
4、衍義:光也。如:《漢書·司馬相如傳》:“煥炳煇煌。”。
5、衍義:作“暉”。如:曹植《七啟》:“符采照爛,流景揚煇。”。
煇讀yùn ㄩㄣˋ
6、衍義:古同“”。太陽周圍的光氣圈。如:《周禮·春官·保章氏注》:“日有薄食煇珥。”。
煇讀xūn ㄒㄩㄣˉ
7、衍義:古同“熏”。用火燒灼。如:《史記·呂后本紀》:“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墨子備梯》:“令適人盡入,煇火燒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fi1 fui1 [海陸豐腔] fui1 [寶安腔] fui1 [陸豐腔] fui1 [客語拼音字彙] fi1 fui1 [台灣四縣腔] fi1 [客英字典] fui1
◎ 粵語:fai1 wai1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煇
唐韻》況韋切《廣韻》許歸切《集韻》吁韋切《韻會》吁歸切,𠀤音揮。《說文》光也。《玉篇》燿光也。《易·大畜》剛健篤實煇光。《禮·玉藻》煇,如也。又《樂記》德煇動於內。 又分京師置前煇,光後丞烈二郡。 又《集韻》火之光。 又《廣韻》同輝暉。《集韻》或作煒。又《集韻》許雲切,音熏。《張衡·西京賦》金玉階,彤庭煇煇。珊瑚琳碧,瓀珉璘彬。 又《集韻》灼也。《史記·呂后紀》去眼煇耳。《唐韻正》張弨曰:煇,從火,其用皆熏燎之屬。俗攺從光。 又《集韻》許元切,音萱。光也。 又《廣韻》戸昆切《集韻》胡昆切,𠀤音。《廣韻》赤色。 又《廣韻》胡本切《集韻》戸袞切,𠀤音混。《廣韻》煇煌,光也。《前漢·司馬相如傳》煥炳煇煌。《集韻》本作焜。 又《集韻》呼願切,音楥。本作。治鼓工也。《禮·祭統》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惠下之道也。《注》煇,周禮作。謂韗磔皮革之官。 又《集韻》王問切,音運。《周禮·春官·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注》煇,日光炁也。《張率·舞馬賦》在庸臣之方剛,有從軍之大願,必自茲展采,將同畀於庖煇。 又與暈,運通。《周禮·春官·保章氏注》日有薄食暈珥。《釋文》暈,本又作煇。亦作運。

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火部
光也。從火軍聲。況韋切

說文解字注

光也。小雅庭燎傳曰。煇,光也。日部曰。暉,光也。二字音義皆同。煇與光互訓。如易𧰼傳君子之光,其暉吉也是也。析言之則煇光有別,如管輅荅劉邠雲不同之名。朝旦為輝。日中為光。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車則有光是也。史記。𣃔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此叚煇為熏也。從火。暉者,日之光。煇者,火之光。軍聲。況韋切。古音在十三部。庭燎與晨旂韻是也。俗作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