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詔洞又名焦公洞,位於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頂的路旁,洞內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著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態大方,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詔洞
- 又名:焦公洞
- 位於:焦山西麓
- 焦光像塑成:1979年8月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內有焦公塑像。清順治十年(1653),和尚興上將焦公像移置三詔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後倒塌未修復。三詔洞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後代焦爾昌重新整修過,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為深衣大帶,兩旁站立兩個童子(“文革”中被毀)。
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願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隱居在此。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採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獻帝劉協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故名三詔洞。據傳,皇帝第一次來詔書時,焦光煎湯熬藥,以妻子患病為由,加以推諉;第二次,借邀友出門遠遊而迴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邁多病而拒詔。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當時山名樵山為焦山。
![三詔洞 三詔洞](/img/b/663/nBnaukjMhljNzIGN5AjN3YWZiNGZxcjN5MmNxITYwQ2NiJjYygTO1QzMj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