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基本介紹

簡介,傳說,一說,二說,三說,典故,名琴故里,

簡介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焦尾琴焦尾琴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後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余,良才入爨”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幸免於難。
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霞壯日曖,詠幼絲於曹碑;薇省風高,識焦尾於班管。”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提到,郭襄曾在少室山林中聆聽“崑崙三聖”何足道以焦尾琴作樂。

傳說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東漢陳留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書法家。蔡邕生性篤孝,自小博學多才,喜辭章、數學、天文之學,“覃恩典籍,韞讀六經”,熟知兩漢史事,正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世稱《熹平石經》,為古今隸書之典範。他創“飛白體”,寫《筆論》、《九勢》、後人尊其為“書法之開山鼻祖”。蔡邕的“焦尾琴”名揚千古,關於蔡邕救琴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說法不一。
蔡邕蔡邕

一說

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
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抬頭豎起耳朵細細聽了幾秒鐘,大叫一聲“不好”,跳起來就往灶間跑。來到爐火邊,蔡邕也顧不得火勢的人,伸手就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快別燒了,別燒了,這可是一塊做琴的難得一見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燒傷了,他也不覺得疼,驚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然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費盡心血,終於將這塊桐木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
後世有聯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二說

故事新編》焦尾琴 作者:乙木生
漢朝靈帝時,陳留地方有個儒生叫蔡邕,性情豪爽,特別喜愛琴棋書畫。為了求學,蔡邕拜別父母,到京都洛陽求學,不久就很有名氣,得到朝廷重用。  蔡邕作了官後更加潛心研究儒學,對朝廷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後來,他多次上書揭露時政弊端,得罪了皇帝,也惹惱了權臣,被逐出朝廷。不久,朝廷又有逮捕他下獄。蔡邕於是逃出京城。這天,天氣很熱,蔡邕走了好久都沒見到人家,又餓又困,便在一峭壁下蔭涼處歇息。  不一會兒,蔡邕就靠著石壁睡著了。迷迷糊糊中,他聽到水滴聲:“叮---咚---叮叮咚咚---叮咚咚---”這聲音很有節奏且清脆響亮,他突然來了精神,循聲找去。只見石岩峭壁高約十餘丈,從頂端到腳下有一道寬寬的石縫,岩下有一個圓圓的水凼,凼里一汪清水,頂上有水滴下來,滴在水凼里,滴水聲在這岩腔里迴蕩,煞是好聽。  他聽得醉了,忘記了自己在逃亡中。他捧起清水來喝了幾口,呀,好清涼,他覺得全身清爽,立時來了精神。突然一位笑盈盈的白髮老者站在他背後,他忙向老者施禮。只見老者腰佩弓箭手持獵叉,已獵得一些山雞和野兔。通過交談得知老者姓林,是個獵戶。林老者很喜歡蔡邕,便邀請他去家中作客。  到了林老者家中,蔡邕見過林老者的老伴和孫女綠玉。一家三口忙燒鍋煮飯。  這地方煮飯的灶和平原不同,灶火門很大一些原木不經辟開就能放進去燃燒。蔡邕見他們一家三口忙於做飯,自己就走出柴扉觀賞深山風景,耳朵里似乎還聽到那水滴聲。  突然,蔡邕聽到灶堂里木頭燒爆的聲音很特別,好像撥動了他那根神經,急得大呼大叫起來:“別燒了,快滅火!”蔡邕心急火燎地把灶堂里燃燒著的木頭拖出來,澆水滅火。林老漢一家三口被他這驚叫和那不容制止的動作驚呆了,愣愣地望著他。這時,蔡邕才覺察到自己的失態,忙向林老者一家施禮道,這段木頭有用,燒之可惜,並請求老人家將這段木頭賜給他。  蔡邕先是拖著那段燒焦了的木頭,在院中盯著入神,隨後就用刀斧劈砍起來。綠玉好奇地守著他,問這木頭有什麼用處,他反問綠玉懂不懂音樂,綠玉搖頭說不懂。  經過好多天擺弄,蔡邕終於將那段木頭做成了一把琴,只是琴尾仍有燒焦的痕跡,故取名焦尾琴。這琴彈起來,音質特別好,勝過皇宮中的名琴。蔡邕邊彈邊唱,三人都聽呆了。  林老看了嘆息說,可惜我現在還不知道這木頭是何種樹木,蔡先生,你懂?蔡邕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其為何樹種,只辯得其音質。正如對人一樣,不問其出身官階如何,只看他是不是人才。林老漢深以為然,並要將孫女綠玉許配於他。蔡邕說,我是朝廷追捕的人,不可害了綠玉。林老者說,天高皇帝遠,我這山野村夫不知道什麼逃犯。怎奈蔡邕始終不同意。不過,蔡邕在這裡避禍半年多,和林老者一家相處很好,而且還把綠玉調教成了音樂奇才。
溧陽地區的青桐樹溧陽地區的青桐樹

三說

有一次,蔡邕路經吳縣,見一個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口大鐵鍋燒水。火點燃後,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噼啪聲中散發出一種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來一塊老桐木板正著了火在燃燒著。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滅了火,雙手捧著,細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時燒火的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說:“你知道嗎?這是一塊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卻當柴燒了。你肯賣嗎?多少錢?”挑夫說:“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謝挑夫。回到住地就動手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燒焦的地方,故給它起名為“焦尾琴”。這架“焦尾琴”與齊桓公的“號鐘琴”、楚莊王的“繞樑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典故

蔡邕的“焦尾”琴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後漢書·蔡邕列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鄉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譯文:吳地(據考證為現在的江蘇溧陽)有個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木材發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后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么回事?”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蔡邕向來被鄉里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漢末,蔡邕遇害後,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後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後又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漢靈帝時(公元168年—189年),陳留郡的蔡邕,因為多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違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為得寵的宦官憎惡他,他考慮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於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跡遠達吳郡、會稽郡。他來到吳郡時,吳郡人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勢猛烈的聲音,便說:“這是塊好木料啊!”因而請求把桐木給他,他把這段桐木削製成琴,果然能彈出優美悅耳的聲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經燒焦,因而把它取名為“焦尾琴”。
原文:
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至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搜神記》

名琴故里

2009年9月26日,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馮玉鈺教授在江蘇省溧陽市舉行以“琴箏絲竹頌中華”為主題的大型民樂盛典音樂會上正式宣布溧陽是中國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此前,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組織專家查檢史料,並在溧陽觀山蔡邕讀書台一帶實地採集,多方科學考證,確定溧陽就是東漢蔡邕親手製作焦尾琴的地方。
'焦尾琴故里'牌匾'焦尾琴故里'牌匾
中國古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古琴之一有焦尾琴。此古琴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據史料記載,蔡邕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十二年,其間隱居在吳楚交界的溧陽觀山、黃山湖一帶。傳說蔡邕曾在觀山一農家灶堂里搶出一段尚未燒完的青桐木,他依據青桐木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音色奇絕,因琴尾尚留有焦痕,故取琴名為“焦尾”。至今,觀山一帶仍有片片青桐,觀山與羨山之間的一座小山上,有蔡邕讀書台遺址,當地鄉民仍流傳著蔡邕故事。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長馮玉鈺教授說,溧陽是焦尾琴故里的發現和確認,揭開焦尾琴出自何地的千古之謎,是中國古琴界的一件大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