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餘涅槃界(巴利語: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巴利三藏》之註疏里也被稱為“諸蘊之滅...
詞語釋義 無餘依涅槃界:巴利語anupàdisesà nibbànadhàtu。阿拉漢聖者般涅槃後,以諸蘊完全寂滅故,稱為無餘依涅槃界。 佛陀在《如是語》中說: “諸比庫,哪...
九諦之一。‘有餘依涅槃’的對稱。舊譯為無餘涅槃。指斷除煩惱障,全滅異熟苦果之五蘊所成身,而顯現全無所依處的涅槃。...
涅槃分為兩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新譯曰有餘依,無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對於惑業而曰余。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之惑業已盡,猶余有漏依身之...
有餘依涅槃界(sa-upàdisesà nibbànadhàtu。依(upàdi),即依賴作為過去世渴愛之果報的五蘊。阿拉漢聖者雖然已斷盡煩惱,但在未般涅槃期間,由於身心尚存,仍須...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根據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
佛陀涅盤涅槃的分類 編輯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想要出離三界生死而證無生,必須滅盡三界有,三界有即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當這些自我全部滅盡而不再出生時就是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無我,才是...
據《肇論》介紹:小乘以“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為涅槃,是為有餘涅槃;《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為涅槃,是為無餘涅槃。大乘還分性淨涅槃和方便淨涅槃...
本書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專題研究。從閱讀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個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檠思想,並從中找出涅槃概念在...
涅槃,梵文為Nirvana。分為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小乘發心不大,入有餘涅槃,如聲聞,緣覺等。大乘普渡眾生,發心大,方入無餘涅槃,如華嚴、法華等。先得法住...
由此證知必須實修獲得定心以為依憑,然後斷除見結、有結,方能實證初果解脫乃至二乘無餘涅槃,並非聞已而知或觀已而知即得謂證,是故本書中特地說明:必須對三...
【釋迦牟尼佛涅槃】釋迦牟尼佛涅槃在農曆二月十五。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
涅槃那,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意譯為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為涅盤,是為有餘涅盤;《中論》等則以“諸法實相”為涅盤,是為無餘涅盤...
《佛遺教經》:簡稱《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又稱《大般涅槃經》、《大涅槃經》。中國北涼曇無讖譯。40卷,13品。經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佛經《涅槃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淨。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
【涅槃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逝世的節日。釋迦牟尼是佛佛教的創始人,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淨的意思,佛...
便捨身壽。於無餘涅槃界。便般涅槃。時阿難供養尊者掘多舍利。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時阿難白世尊言。彼掘多比丘者。從如來受教誡。在閒靜...
灰身滅智又作無餘灰斷,焚身灰智。略稱灰滅、灰斷。即將肉身焚燒成灰,將心智滅除之意。亦即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
因滅故果滅,舍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槃。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道諦者,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
依原語有二義,一為寂滅世間之煩惱執著,入無漏解脫;二為入無餘依涅盤界,亦即...入涅槃 解釋 高僧、聖者之死 梵語parin!irva^ti 或 parin!irva^yati,巴利...
觀如來界通達明了。正覺眾法悉平等如。正轉無上微妙法輪。正直成熟聖弟子眾。無量無邊恭敬圍繞。住於無餘清涼涅槃。乃至世界窮盡不捨眾生為利益事。...
涅槃,即如來藏自住的境界。無餘涅槃是阿羅漢滅掉五陰十八界之後,自心如來藏...而證悟者,以如來藏真實心的角度,現觀實相界真實心無分別的同時,又可現觀...
生根機不同,將佛法分為五種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度至涅槃...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間一切法皆為...
佛肉身滅度後,釋迦牟尼的業習全部證入無餘涅槃,——其業習圓滿化空歸於虛空法界,這是法身。詞條標籤: 語言, 社會, 文化, 宗教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