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頭疽分類
無頭疽可分為:附骨疽 環跳疽
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種毒邪深沉、附著於骨的
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多發於四肢長骨,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竇道,損傷筋骨。《備急千金方》云:“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本病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稱:如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於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脛部的,叫股脛疽等:病名雖異,但其病變部位均在四肢長骨,病因、證治大致相同,故合併論述,相當於西醫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病因病機
療瘡、
癤、癰等發病後,由於治療護理不當;或麻疹、猩紅熱、傷寒等病後,患者因肝腎不足,氣血兩虛,濕熱餘毒壅盛,深竄人里,留於筋骨,使經絡阻塞,氣血不和,血凝毒聚而為本病。
或由於外來傷害,尤其是開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邪熱蘊蒸,以致經絡阻隔。血留筋骨為患。
診斷
好發於2—10歲的男孩。多發於四肢長骨,發病部位以脛骨為主,其次為股骨、肱骨、橈骨。
發病急驟,先有全身不適,寒戰,高熱達39℃一40℃,口乾,溲赤,
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徹骨,1—2日內即不能活動。繼之皮膚微紅微熱,胖腫骨脹。如發生在大腿部時,紅腫則不易覺察,病變的骨端具有深壓痛和叩擊痛,可作為本病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大約在發病後3—4周化膿,此時身熱持續不退,局部色紅胖腫.骨脹明顯。潰膿後,膿出初稠後薄,淋漓不盡,不易收口則成竇道。患處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藥線或探針探之,常可觸及粗糙死骨,此時即轉為慢性附骨疽。此後常反覆發作,流膿,瘺管經久不愈,或時發時愈,竇口周圍常並發濕瘡、膿皰以及色素沉著。竇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塊,也可能是數小塊,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須待死骨排出,瘡口方可癒合。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計數高達30X1曠幾以上,中性粒細胞在80%一90%,血沉加快,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99m鎝—MDP、‘?鎵骨顯像對早期診斷本病有幫助。X線攝片常在發病2周左右在於骺端顯示有模糊區和明顯的骨膜反應,並可見囊腫狀的軟組織陰影,數周后可有骨質破壞影象,周圍骨萎縮,死骨和空殼形成,以後可見硬化的死骨陰影。CT檢查較X線檢查可明顯提早發現病灶,並可清楚地顯示軟組織的變化,可明確炎症位置。
鑑別診斷
一、流注發於肌肉深部,並不附筋著骨;具有一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點;潰後一般不會損骨,故病程較短,癒合較快。
二、流痰好發於骨關節間;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狀均不明顯;化膿遲緩,約6個月至一年以上;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常可造成殘廢。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邪滯起病急驟,患肢疼痛徹骨,胖腫骨脹,皮膚微紅微熱,按之灼熱;寒戰高熱,
頭痛納差,口乾,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邪毒蘊結於骨骼,以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阻塞不通,故疼痛徹骨,胖腫骨脹;濕熱毒邪郁阻於筋骨,病位較深,故皮膚微紅、微熱;濕熱郁滯,正邪相爭,故寒戰高熱;
頭痛、納差、口乾、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郁滯之象。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五神湯加減。
(二)熱毒熾盛起病約1—2周后,高熱持續不退,患肢胖腫紅赤,劇痛,皮膚掀紅灼熱,並有波動感;舌紅,苔黃,脈洪數。
辨證分析:濕熱邪毒蘊久而化熱,熱毒之邪蘊結於骨骼,局部氣血凝滯,故患肢胖腫紅赤、灼熱;熱勝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局部劇痛,有波動感;熱毒熾盛,故高熱;舌紅、苔黃、脈洪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三)膿毒蝕骨潰後成漏,膿水淋漓不盡,久不收口,或時發時愈,患肢肌肉萎縮,可摸到粗大的骨骼,以探針檢查常可觸及粗糙死骨;伴神疲
乏力,面色光白,
頭暈心悸,低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濡細。
辨證分析:膿液由氣血所化生,流膿日久及邪毒久戀,耗傷氣血,以致正氣虧損,邪毒留戀,故久不癒合,膿水淋漓不盡;氣血虧損,脾胃虛弱,氣化無力,故神疲
乏力,面色光白,
頭暈心悸;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為氣血虧損之象。
治法:調補氣血,解毒化濕,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或玉器膏外敷,患肢用夾板固定.以減少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成膿期則應早期切開引流,用七三丹或yk--丹藥線引流,外用紅油膏或沖和膏蓋貼。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換藥。
對已形成竇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藥線腐蝕,瘡口擴大後改用八二丹藥線,太乙膏或紅油膏蓋貼,也可作手術清創。
其他療法
一、抗生素根據患者病情給予足量有效抗生素。首選青黴素類藥物,然後根據血培養或病變部位穿刺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體溫下降後仍須繼續用抗生素2周左右。
二、支持療法適當補充液體;補充多種維生素;根據病情需要可給予少量多次輸血,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三、手術治療對於竇道經久不愈,骨內膿腔形成,死骨或大或不能自行排出者,可選擇單純病灶清除術、蝶形手術、病灶清除後帶蒂肌辦填充骨腔術、帶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骨皮辦移植等:也可在病灶清除基礎上酌情選用閉合性持續沖洗——吸引療法。
預防與調攝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患肢必須用夾板或石膏托固定,以防止病理性骨折和減少疼痛。
2.加強營養,禁食魚腥發物。
環跳疽
環跳疽是指發生在髖關節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好發於兒童,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全身症狀嚴重,潰膿後難以收斂,容易造成殘廢。《
外科大成》云:“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中醫有不同的名稱,如發生於膝關節的,稱疵疽;發於足踝關節的,稱足踝疽;生於肩關節的,叫肩中疽;生於肘關節者,叫肘疽;生於腕關節,叫兌疽。病名雖異,但其病因·,證治與環跳疽相似。本病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髖關節炎。
病因病機
與附骨疽基本相同,也可由髖關節附近外傷感染毒邪或附骨疽直接蔓延至關節而引起。
診斷
好發於14歲以下兒童。發病部位在髖關節(環跳穴)。
初起即有惡寒、高熱、
頭痛等全身症狀。髖部筋骨隱隱作痛,皮色不變,活動障礙。繼而疼痛加劇,呈半屈曲狀,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翻。成膿期皮膚掀熱,皮色微紅,疼痛劇烈,腫勢蔓延腰胯,下及大腿,關節呈半屈曲位;伴高熱、
口渴、大
便秘結,按之有波動感者,為內已成膿。化膿期約在發病後1—3個月。潰後流出黃稠膿液,後變稀薄,全身症狀減輕,而瘡口不易癒合。愈後常見關節畸形、僵硬、不能活動,或造成關節脫位或僵硬,而形成殘廢。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高達11.0X109幾一20.0X109幾,中性粒細胞80%一90%。X線攝片在早期僅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無骨質變化。後期可見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同時骨質有脫鈣現象。關節穿刺液可作細菌培養及細胞計數、分類。
鑑別診斷
一、臀部流注病在肌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愈後不損傷筋骨。
二、髂窩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內翻;愈後不造成殘廢。
三、髖關節流痰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狀不明顯;化膿需6個月至1年;潰後流出的稀薄膿液夾有敗絮樣物質。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下注髖部筋骨隱隱作痛,活動受限,皮色發紅,局部腫脹,疼痛較劇,屈曲不伸;伴惡寒,
發熱,
頭痛,
口渴,大
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下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故筋骨活動不利及紅、腫、痛發作;濕熱泛溢全身,邪熱傷津,故見
口渴、大
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二)氣虛血滯後期全身熱病症狀已解除,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攣縮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動,瘡口流膿稀薄,久不癒合;伴神疲
乏力,納差;舌質暗淡,苔白,脈沉細。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耗傷正氣,損傷氣血,邪毒留戀,以致氣虛血滯,絡脈不通,則筋骨不利;氣血運化失常,則神疲
乏力,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氣虛之象。
治法:益氣活血。
二、外治法
初期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中期宜切開排膿;潰後期用八二丹、九一丹藥線引流。
預防與調攝
1.局部固定,初起則套用夾板或石膏托或皮牽引限制患肢活動,以減輕疼痛,防止畸
形及病理性脫位。
2.加強功能鍛鍊,防止關節粘連。
結語
無頭疽系指骨與關節的化膿性疾病,包括附骨疽和環跳疽。其主要特徵是:漫腫色白,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並能形成瘺管。附骨疽濕熱邪滯證,治宜
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方用仙方活命飲合五神湯加減;熱毒熾盛證,治宜
清熱利濕、和營托毒,方用
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加減;膿毒留戀證,治宜調補氣血、解毒化濕,方用托里消毒散。環跳疽濕熱下注證,治宜
清熱利濕、和營解毒,方用五神湯加味;氣虛血滯證,治宜益氣活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外治除按一般陽證
瘡瘍處理外,應注意防止病理性骨折以及小竇道、死骨的處理,並配合抗生素、支持療法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