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際的議論之後(二)

日本詩人石川啄木的詩作,這首詩很好地體現了石川啄木所倡導的詩歌形式,表達了渴望革命卻又難以實現的焦灼心理。

石川啄木是20世紀初葉日本的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優秀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同時也是日本現代革命文學的先驅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邊際的議論之後(二)
  • 創作年代:20世紀初葉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石川啄木
  • 國家日本
詩歌原文(中譯版本),詩歌鑑賞,

詩歌原文(中譯版本)

我們邊讀邊展開思想交鋒,
個個目光炯炯,
不亞於五十年前的俄羅斯青年。
我們議論著該乾什麼,
然而,卻無一人拍案而起,
高喊我們要“深入民眾!”
我們懂得什麼是我們追求的理想,
也懂得什麼是民眾期待的希望。
我們知道的實在比五十年前的
俄羅斯青年還要多。
而,卻無一人拍案而起,
高喊我們要“深入民眾!”
相聚在這裡的都是青年,
是天天在世上創造新事物的後生。
我們懂得老人很快要死,
而勝利必將屬於我們。
吧!看我們的炯炯目光,
還有那激烈的爭論。
而,卻無一人拍案而起,
喊我們要“深入民眾!”
啊!蠟燭已經換了三次,
茶碗裡已經浮起了小小的死蛾子。
縱令少婦的熱情未減,
眼裡卻顯出無邊議論後的勞頓。
然而,還是無一人拍案而起,
喊我們要“深入民眾!”

詩歌鑑賞

石川啄木一直主張要寫“能吃的詩”。什麼是“能吃的詩”?用石川啄木的話解釋說,所謂“能吃的詩”,“就是腳踏實地寫的詩。用和現實生活毫無間隔的心情書寫的詩。它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豐盛佳肴,而是像人們常食用的美味小菜一樣,是我們所必需的那種詩”。他認為,這就是當時詩壇新興的白話自由詩運動的精神所在,而且強調這種精神“非在這裡不可”,“詩應該是人類感情生活的嚴密報告,是誠實坦白的日記”。他並要求詩必須是生活在現實的日本,使用現代的日本語,了解現在日本真相的日本人寫的詩。這已經不是把口語當作詩的語言合適不合適、容易不容易表達的問題了,而是新詩的精神,也就是時代的精神。
全詩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寫詩人讀書的時候,周圍的人都很關心國家大事,就像俄國的進步青年一樣,可這樣的思想覺悟仍然只是體現在口頭的談論上。第二節描寫人們對國家的形勢和民眾的思想都很了解,也很想真正為人民做些事情,思想上“不亞於五十年前的俄羅斯青年”,可還是沒有人展開實際行動,關心歸關心,真正到了需要出力的時候人們又開始變得膽小懦弱。第三節強調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懂得老人很快要死/而勝利必將屬於我們”。年輕人是革命的主力,同樣也只有年輕人有這個能力,可是依然沒有人為革命奉獻出自己。最後一節寫儘管時間去,這些青年還沒有改變以往的狀況,“啊!蠟燭已經換了三次/茶碗裡已經浮起了小小的死蛾子。/縱令少婦的熱情未減/眼裡卻顯出無邊議論後的勞頓”,每次爭論都沒有結果,年輕人的志氣也逐漸被磨滅。石川啄木,一個生活在日本天皇統治下的年僅23歲的青年詩人,處於極端貧困失意之中,居然能為日本新詩的未來,如此豪壯地大聲疾呼,表現出一種極其可貴的革命精神。
中外學者對石川啄木有過很高的評價,有人說他是“天亡的第一流抒情詩人”(金田一京助);有的說他是“明治詩人中罕見的具有正視歷史的批判精神的詩人”(三蒲仁);有的說他是“20世紀初葉日本的一個具有革命思想的優秀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同時也是日本現代革命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人們在讀了他的“能吃的詩”及其理論指導下的詩集《哨子和口笛》等之後,似乎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近代詩人中人中,尚未發現哪一個詩人能與石川啄木那一顆苦追光明的詩心相比。他雖然不是無產階級詩人,但他留下的著名詩論和真切的詩作,在布滿迷霧的日本詩壇,像一盞不滅的明燈,今仍不失它的燦爛光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