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窮盡的對象

無窮盡的對象

《無窮盡的對象》是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 赫爾曼·施密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窮盡的對象
  • 作者:[德] 赫爾曼·施密茨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5月1日
  • ISBN:97872081633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於1964-1980年間出版了5卷10冊近五千頁之巨的《哲學體系》,建構了獨特的新現象學理論體系。《哲學體系》建構了獨特的新現象學理論體系,依據施密茨自己創設的新現象學的獨特視角,幾乎涉及了傳統和現代哲學討論的全部重要問題和方面,具有令人驚嘆的資料的包羅性和對哲學史的廣博知識,是一本從根本上具有**性的著作。本書是《哲學體系》的縮寫。

圖書目錄

新現象學的理論貢獻(代譯者序)1
前言1
第一章 哲學導論5
1.1何謂哲學5
1.2轉折點之後的哲學史概況15
1.2.1烙印階段15
1.2.1.1內攝性16
1.2.1.2感覺主義還原18
1.2.2新柏拉圖主義23
1.2.3主體性的發現25
1.3哲學方法28
第二章 存在論34
2.1為什麼需要存在論34
2.2現實性37
2.2.1現實性作為存在論的主題37
2.2.2關於現實性的兩條否定律40
2.2.2.1不能給現實性設定標準40
2.2.2.2現實性不是屬性43
2.2.3現實性於何時可以敞開46
2.2.3.1原初的和展開的當下46
2.2.3.2夢幻人墜落事實地面49
2.2.3.3明見性50
2.3事態51
2.4可能性58
2.5情境62
2.6普遍對象75
2.7種80
2.8類種85
2.9抽象理論88
2.10屬92
2.10.1屬與質料92
2.10.2作為事態的屬94
2.10.3內涵95
2.11屬性與關係98
2.11.1從個體性到屬性98
2.11.2多與關係100
2.12集合與數105
第三章 人類學109
3.1身體性109
3.1.1引言109
3.1.2身體的空間性111
3.1.3身體島與身體的整體性113
3.1.4身體性字母表115
3.1.5身體傾向121
3.1.6睡夢中的身體性125
3.1.7口腔與肛門126
3.2身體交流129
3.2.1狹窄與寬廣的對話129
3.2.2入身131
3.2.3身體的親緣性133
3.2.3.1格式塔進程134
3.2.3.2聯覺特徵137
3.2.4發現同伴140
3.2.5出身144
3.3人格性147
3.3.1人格解放147
3.3.2人格復歸149
3.3.3人格解放與人格復歸的協調151
3.3.3.1哭152
3.3.3.2笑153
3.3.3.3滑稽154
3.3.3.4幽默155
3.3.3.5玩笑156
3.3.4個人情境158
3.3.5個人世界162
3.3.6外向型、內向型和“超脫”型人格163
3.4遊戲式認同165
3.4.1遊戲式認同的起源與本質165
3.4.2自我的遊戲式認同169
3.4.2.1籌劃169
3.4.2.2與自身保持距離的遊戲式認同171
3.4.3言談與語言173
3.4.4神話178
3.4.4.1兒童的表演遊戲178
3.4.4.2神話與儀式179
3.4.4.3神話之“去魅”181
3.4.4.4神話與詩183
3.5意識184
3.5.1有意識的單一性與多樣性184
3.5.2作為一種虛構的心理之物189
3.5.3作為偽問題的自因191
第四章 認識論196
4.1作為真實確信的知識196
4.2認識的對象198
4.2.1認識論的實在論198
4.2.2認識論的整體論199
4.2.3認識論的解釋論200
4.2.4對物的還原主義誤解204
4.3認識的目的210
4.3.1明見性210
4.3.2確信213
4.3.3事實性215
4.3.4真理218
4.3.5其他真理定義批判220
4.4認識的確定性223
4.4.1真理相對論與懷疑論223
4.4.2抗錯覺性的感覺224
4.4.3超驗認識226
4.4.4唯我論228
4.4.5先驗的知識229第五章順序論(時間)232
5.1時間的維度和模態之分232
5.1.1模態時間差異的現實性232
5.1.2純粹的狀態時間和模態的狀態時間234
5.1.3完全的模態時間和模態的狀態時間235
5.2模態狀態時間的悖論235
5.2.1懷疑論者的悖論235
5.2.2麥克塔格特的悖論236
5.2.2.1麥克塔格特和梅勒的觀點236
5.2.2.2施密茨的觀點(1964)237
5.2.2.3悖論的解決238
5.2.3出現和消失的二律背反239
5.2.4將來的偶然性240
5.3模態時間242
5.3.1作為狀態時間前提的模態時間242
5.3.2純粹的模態時間243
5.3.3作為讓步的模態狀態時間246
5.4時間的當下248
5.4.1錯誤的還原嘗試248
5.4.2作為與持續相對立的當下249
5.4.3當下與同時性251
5.5作為持久性的持續252
5.5.1持久性的悖論252
5.5.2事物和狀態的持續性253
5.5.3個人的歷史持續性255
5.6末世論257
5.6.1時間的開端和終結257
5.6.2死者的復活258
5.6.3最新的判定259第六章分布論(空間)261
6.1空間和時間261
6.2空間和身體262
6.3空間性的層次265
6.3.1概要265
6.3.2寬度空間266
6.3.3方向空間267
6.3.4位置空間270
6.3.5位置空間以方向空間為基礎271
6.3.6方向空間與位置空間的定位275
6.4情感空間278
6.4.1作為氛圍的情感278
6.4.2情緒,激動,有中心指向的情感283
6.4.3情感和身體289
6.4.4情感的方向292
6.4.5情感的深度294
6.4.6情感空間的結構295
6.5空間中外在於身體之物的產生297
6.5.1平面和容積297
6.5.2平面和位置空間300
6.5.3平面與人格解放301
6.5.4空間的維度化303
6.6居所305
第七章 實踐哲學308
7.1作為實踐哲學的哲學308
7.2一般規範理論310
7.2.1規範310
7.2.2效用314
7.2.3相對主義317
7.3倫理學319
7.3.1激情的情感基礎319
7.3.1.1情感的權威319
7.3.1.2憤怒與羞愧323
7.3.1.3尊嚴326
7.3.2道德328
7.3.2.1良知328
7.3.2.2作為道德權威的情感331
7.3.2.3道德規範的約束力333
7.3.3超道德的倫理335
7.3.3.1價值倫理學335
7.3.3.2倫常功績338
7.3.3.3德性340
7.3.4倫理學類型劃分343
7.4自由346
7.4.1自由、責任以及生活勇氣346
7.4.2依據一般道德責任意識校驗自由349
7.4.3自為355
7.4.4信念自由358
7.4.5自由發揮作用的機會360
7.4.6與薩特自由學說之比較362
7.5法363
7.5.1法情感363
7.5.2法狀態368
7.5.3法秩序371
7.5.4法人群體374
7.5.5法文化375
7.5.6法的發現378
7.5.7懲罰381
7.5.8犯罪384
7.6制度393
7.6.1關於制度和組織的一般理論393
7.6.2作為情境的制度396
7.6.3共同體、社交圈和聯合會399
7.7國家403
7.7.1國家非特定化的目的性403
7.7.2國家與貨幣的比較408
7.7.3憲法學說的歷史考察410
第八章 神學(神聖之物)416
8.1神聖的氛圍416
8.2諸神422
8.3上帝425
8.4基督教信仰429
第九章 美學432
9.1美學的繁榮與衰落432
9.2美學的遺產435
9.3詩437
9.3.1文學437
9.3.2詩是對情境的貼切分解438
9.3.3詩的方法439
9.3.4詩的類別442
9.3.4.1三個標準類別的呼籲特徵442
9.3.4.2抒情詩和滑稽詩443
9.3.4.3戲劇詩444
9.3.4.4悲劇詩446
9.3.4.5敘事詩448
9.4詩與藝術450
9.5藝術452
9.5.1氛圍的身體表達452
9.5.2審美態度455
9.5.2.1審美虔敬455
9.5.2.2審美享受457
9.5.2.3審美行為的活動空間458
9.5.3審美客體及其偉大460
9.5.4藝術作品461
9.6自然美學463
9.7美與崇高466
9.7.1美與醜466
9.7.2美的東西與審美對象468
9.7.3崇高的概念與種類470
人名對照表473
術語對照表483
譯後記505

作者簡介

哲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就在於哲學是以人為中心的,也即如何“認識你自己”。相對於西方傳統哲學將人理解為身心分離、理性與感性分離的二元結構,赫爾曼•施密茨不僅繼承了胡塞爾現象學“面向生活世界”的宗旨,還開闢了一個現象學的新領域,建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新現象學的哲學體系。
一個司機可以在千鈞一髮的時刻,採取措施避開險情;在擁擠的街道上,我們可以下意識的側身,避免與其他人相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就是新現象學的研究對象。施密茨通過研究這些原初的生活經驗,確立了新現象學的基本原則,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哲學觀、本體論、存在論、認識論、人類學、時空觀、實踐哲學、語言學、美學等哲學的各個領域的問題,建構了複雜的新現象學概念體系。《無窮盡的對象》是施密茨《哲學體系》(五卷十冊)的縮寫本,保留了該書的精華和主要研究思路,並作了不少的改正和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