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是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
  • 出版時間:2018年8月1日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80404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無機及分析化學分四編:第1編為預備知識,包括現代化學的發展與套用、物質的狀態;第二編是化學原理和化學分析方法,其中化學原理包括化學熱力學初步、化學反應速率、四大平衡及原子結構、化學鍵和分子結構,化學分析方法包括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可見光吸光光度法;第三編為元素知識,包括金屬元素化學、非金屬元素化學;第四編為選學內容,介紹無機化合物的製備與分析及前沿,並簡論當今熱門研究方向,如稀土元素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無機新材料等。本書內容編排既考慮趣味性、創新性,又保持科學性及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主要是使廣大理工科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無機及分析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學基礎。
本書可作為綜合性大學和高等工科院校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製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和材料科學等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學生的教材。

圖書目錄

第一編預 備 知 識
第1章緒論(1)
1.1化學的定義(1)
1.1.1古代化學的產生與近代化學的建立(1)
1.1.2現代化學的發展與套用(2)
1.1.3化學研究的對象(6)
1.2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的重要性(6)
1.2.1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研究的對象(7)
1.2.2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前沿領域(7)
1.3分析方法簡介(8)
1.3.1分析方法的分類(8)
1.3.2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式(9)
1.3.3滴定分析法(10)
1.4定量分析中的誤差與數據處理(12)
1.4.1定量分析中的誤差(12)
1.4.2有限分析數據的統計處理(16)
1.4.3有效數字及運算規則(19)
習題(20)
第2章物質的狀態(22)
2.1氣體(22)
2.1.1理想氣體與理想氣體狀態方程(22)
2.1.2分壓定律與分體積定律(23)
2.1.3格拉罕姆氣體擴散定律(24)
2.2固體(24)
2.2.1晶體和非晶體的特點(24)
2.2.2晶體的熔化和液晶態(26)
2.3液體與溶液(27)
2.3.1液體的蒸發與凝固(27)
2.3.2非電解質稀溶液的依數性(28)
2.3.3膠體(31)
習題(37)
第二編化學原理和化學分析方法
第3章化學反應基本原理(39)
3.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關係(40)
3.1.1基本概念(40)
3.1.2熱力學第一定律(42)
3.1.3化學反應熱的實驗測定(43)
3.1.4反應熱的理論計算(44)
3.2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50)
3.2.1自發過程(50)
3.2.2影響化學反應方向的因素(51)
3.2.3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判斷方法——最終判據(54)
3.3化學反應速率(57)
3.3.1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及表示方法(57)
3.3.2反應速率理論簡介(59)
3.3.3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62)
3.4化學平衡(68)
3.4.1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68)
3.4.2平衡常數(69)
3.4.3化學平衡的計算(73)
3.4.4化學平衡的移動(73)
3.5化學反應原理的套用(78)
3.5.1化學平衡移動對礦物形成的影響(78)
3.5.2合成氨過程的討論(79)
習題(80)
第4章酸鹼平衡與酸鹼滴定(83)
4.1酸鹼質子理論(83)
4.1.1酸鹼的定義(83)
4.1.2酸鹼的反應(84)
4.2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85)
4.2.1一元弱酸和弱鹼的解離平衡(85)
4.2.2溶液的酸鹼性(86)
4.2.3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86)
4.2.4多元弱酸的分步解離(87)
4.3酸鹼平衡中有關濃度的計算(88)
4.3.1分布係數與分布曲線(88)
4.3.2有關組分平衡濃度的計算(89)
4.4溶液酸度的計算方法(90)
4.4.1質子條件式(91)
4.4.2溶液酸度的計算(92)
4.5酸鹼緩衝溶液(94)
4.5.1緩衝溶液的緩衝原理(94)
4.5.2緩衝容量與緩衝範圍(95)
4.5.3酸鹼緩衝對的分類與選擇(95)
4.5.4緩衝溶液的計算與配製(95)
4.6酸鹼指示劑(96)
4.6.1酸鹼指示劑的概念(96)
4.6.2指示劑的變色範圍(97)
4.6.3混合指示劑(98)
4.7酸鹼滴定的基本原理(99)
4.7.1強鹼滴定強酸或強酸滴定強鹼(99)
4.7.2強鹼滴定弱酸或強酸滴定弱鹼(101)
4.7.3多元酸(或多元鹼)、混合酸(混合鹼)的滴定(102)
4.8酸鹼滴定方法(104)
4.8.1酸鹼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104)
4.8.2酸鹼滴定法的套用(104)
習題(106)
第5章沉澱溶解平衡與重量分析(110)
5.1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度和溶度積(110)
5.1.1標準溶度積(110)
5.1.2標準溶度積與溶解度的關係(111)
5.2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111)
5.2.1沉澱的生成(111)
5.2.2分步沉澱(113)
5.2.3沉澱的溶解(114)
5.2.4沉澱的轉化(115)
5.3沉澱滴定法(115)
5.3.1莫爾法(115)
5.3.2佛爾哈德法(116)
5.3.3法揚思法(117)
5.4重量分析法(118)
5.4.1重量分析法的分類與特點(118)
5.4.2重量分析對沉澱形和稱量形的要求(119)
5.4.3影響沉澱純度的因素(119)
5.4.4沉澱條件的選擇(122)
5.4.5重量分析法的套用(123)
習題(124)
第6章氧化還原反應(126)
6.1基本概念(126)
6.1.1氧化數的定義及判斷規則(126)
6.1.2氧化還原的概念(127)
6.1.3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128)
6.2電極電勢(129)
6.2.1原電池和電極電勢(129)
6.2.2電極電勢的能斯特方程(132)
6.2.3電池的電動勢與反應的摩爾吉布斯函式的關係(133)
6.3電極電勢的套用(133)
6.3.1比較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強弱(133)
6.3.2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134)
6.3.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限度(135)
6.3.4測定和計算某些化學常數(135)
6.4氧化還原反應的速率(136)
6.4.1概述(136)
6.4.2氧化還原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136)
6.5元素的標準電極電勢圖及其套用(138)
6.5.1元素的標準電極電勢圖(138)
6.5.2元素電勢圖的套用(138)
6.6氧化還原滴定的基本原理(139)
6.6.1條件電極電勢(139)
6.6.2氧化還原滴定指示劑(141)
6.6.3氧化還原滴定曲線(142)
6.6.4氧化還原滴定前的預處理(143)
6.7氧化還原滴定法(144)
6.7.1碘量法(144)
6.7.2高錳酸鉀法(146)
6.7.3重鉻酸鉀法(148)
習題(148)
第7章原子結構(152)
7.1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與原子模型(152)
7.1.1氫原子光譜和玻爾氫原子模型(152)
7.1.2微觀粒子的特性(156)
7.1.3量子力學原子模型(158)
7.1.4量子數(162)
7.2核外電子排布與元素周期表(164)
7.2.1原子軌道近似能級圖(164)
7.2.2禁止效應和鑽穿效應(166)
7.2.3多電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68)
7.2.4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周期系(171)
7.3元素基本性質的周期性(172)
習題(177)
第8章化學鍵和分子結構(180)
8.1離子鍵理論(180)
8.1.1離子鍵的形成及特點(180)
8.1.2離子鍵的強度(181)
8.1.3離子的特徵(182)
8.1.4離子的特徵對離子鍵強度的影響(183)
8.2共價鍵理論(184)
8.2.1現代價鍵理論(184)
8.2.2雜化軌道理論(186)
8.2.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89)
8.2.4分子軌道理論(191)
8.3分子的極性與變形性(194)
8.3.1分子的極性(194)
8.3.2分子的偶極矩(195)
8.3.3分子的變形性(195)
8.4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196)
8.4.1分子間作用力(196)
8.4.2氫鍵(197)
8.5離子極化和變形性(198)
8.5.1離子極化(198)
8.5.2離子的極化力(198)
8.5.3離子的變形性(198)
8.5.4離子的相互極化作用(199)
8.6晶體結構(199)
8.6.1晶體內部(微觀)結構簡介(199)
8.6.2離子晶體及其性質(200)
8.6.3金屬晶體及其性質(201)
8.6.4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203)
習題(204)
第9章配合物與配位平衡(207)
9.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208)
9.1.1配合物的定義、組成(208)
9.1.2配合物的命名和類型(210)
9.2配合物的化學鍵理論(214)
9.2.1價鍵理論(214)
9.2.2晶體場理論(219)
9.3配位平衡(223)
9.3.1配合物的穩定常數和不穩定常數(223)
9.3.2配位平衡的移動(225)
9.4配合物的套用(228)
9.4.1螯合物的穩定性(228)
9.4.2配合物的具體套用(228)
9.5配位滴定原理(231)
9.5.1EDTA及其分析特性(231)
9.5.2副反應係數和條件穩定常數(233)
9.5.3金屬指示劑(240)
9.5.4滴定曲線(243)
9.5.5干擾的消除(245)
9.6配位滴定的方法和套用(248)
9.6.1配位滴定的方法(248)
9.6.2配位滴定的套用(249)
習題(250)
第10章可見光吸光光度法(252)
10.1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252)
10.1.1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與物質顏色的關係(252)
10.1.2朗伯比爾定律(253)
10.1.3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255)
10.2可見光分光光度計(256)
10.2.1光源(256)
10.2.2單色器(257)
10.2.3吸收池(257)
10.2.4檢測器(257)
10.2.5結果顯示記錄系統(257)
10.3顯色反應及顯色條件的選擇(258)
10.3.1顯色反應及其選擇(258)
10.3.2顯色劑(258)
10.3.3顯色條件的選擇(259)
10.3.4吸光度測量條件的選擇(260)
10.4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套用(262)
10.4.1微量組分測定的基本方法——標準曲線法(263)
10.4.2高含量組分的測定——示差法(264)
10.4.3多組分分析(265)
10.4.4光度滴定(265)
習題(266)
第三編元 素 知 識
第11章s區元素(269)
11.1s區元素通性(270)
11.1.1s區元素的基本性質(270)
11.1.2s區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270)
11.1.3s區元素的標準電極電勢和單質的溶解反應(271)
11.2s區單質的還原性(272)
11.2.1概述(272)
11.2.2s區單質與氧的反應(273)
11.2.3s區單質與氫的反應(273)
11.2.4s區單質與水的反應(273)
11.3s區元素的化合物(273)
11.3.1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性質(273)
11.3.2常見鹽類(277)
習題(280)
第12章p區元素(282)
12.1p區元素性質簡論(282)
12.1.1p區元素通性(282)
12.1.2鹵族元素概述(283)
12.1.3氧族元素概述(284)
12.1.4氮族元素概述(285)
12.1.5碳族元素概述(285)
12.1.6硼族元素概述(286)
12.2p區元素單質的結構、性質和用途(288)
12.2.1鹵素單質的結構、物理性質和用途(288)
12.2.2氧氣和臭氧(289)
12.2.3碳、矽、鍺、錫、鉛的結構、物理性質及用途(291)
12.3p區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292)
12.3.1典型元素的標準電極電勢圖(292)
12.3.2單質的氧化還原性(294)
12.3.3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297)
12.4氫化物和含氧酸的酸性(313)
12.4.1電子密度(313)
12.4.2氫化物的酸鹼性(313)
12.4.3含氧酸的性質(315)
12.5鹽類的性質(317)
12.5.1鹽類的溶解性(317)
12.5.2鹽類的水解(319)
12.5.3含氧酸鹽的熱穩定性(321)
習題(321)
第13章ds區元素(324)
13.1ds區元素概述(324)
13.1.1銅族元素概述(324)
13.1.2鋅族元素概述(325)
13.2ds區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326)
13.2.1銅族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326)
13.2.2鋅族單質的物理性質及用途(327)
13.3ds區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327)
13.3.1ds區元素單質的還原性(327)
13.3.2ds區元素典型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329)
13.4ds區元素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鹼性及穩定性(330)
13.4.1銅、銀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330)
13.4.2氧化鋅和氫氧化鋅(331)
13.5ds區元素常見配合物(332)
13.5.1Cu(Ⅰ)配合物(332)
13.5.2Cu(Ⅱ)配合物(332)
13.5.3Ag(Ⅰ)配合物(333)
13.5.4Zn的配合物(333)
13.5.5Hg的配合物(333)
13.6ds區元素鹽的溶解性、穩定性和用途(334)
13.6.1銅鹽(334)
13.6.2銀鹽(335)
13.6.3鋅鹽(336)
13.6.4汞鹽(337)
習題(338)
第14章d區元素(341)
14.1d區元素概述(341)
14.1.1過渡元素原子的特徵(342)
14.1.2單質的物理性質(342)
14.1.3金屬活潑性(343)
14.1.4氧化數(344)
14.1.5非整比化合物(344)
14.1.6化合物的顏色(344)
14.1.7配合性和催化性(345)
14.1.8磁性(346)
14.1.9金屬原子簇化合物(346)
14.2d區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及套用(346)
14.2.1鈦、鋯、鉿、(346)
14.2.2釩、鈮、鉭、(347)
14.2.3鉻、鉬、鎢、(347)
14.2.4錳族單質(348)
14.2.5鐵系和鉑系單質(348)
14.3d區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349)
14.3.1單質的還原性(349)
14.3.2重要化合物的氧化還原性(350)
14.4d區元素水合氧化物的酸鹼性(360)
14.4.1d區元素最高氧化態水合氧化物的酸鹼性(360)
14.4.2多酸及其套用(361)
14.5d區元素配合物的性質(361)
14.5.1鉻(Ⅲ)配合物(361)
14.5.2鐵、鈷、鎳的配合物(362)
習題(364)
第四編前 沿 簡 介
第15章無機化合物的製備與分析(367)
15.1無機合成的基本原則(367)
15.2單質的製備(368)
15.2.1金屬單質的製備(368)
15.2.2非金屬單質的製備(368)
15.3無機化合物的製備(369)
15.3.1非金屬氫化物的製備(369)
15.3.2鹼和鹼性氧化物的製備(370)
15.3.3酸和酸性氧化物的製備(370)
15.3.4鹽的製備(371)
第16章稀土元素化學簡論(372)
16.1稀土元素的發現(372)
16.2稀土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373)
16.2.1稀土原子結構(373)
16.2.2稀土元素性質(374)
16.3稀土元素的提取(376)
16.4稀土元素的套用(377)
16.4.1稀土合金(377)
16.4.2稀土催化劑(377)
16.4.3稀土材料(378)
16.4.4稀土元素在醫學上的套用(379)
16.4.5稀土微肥與飼料(380)
第17章生物無機化學簡論(381)
17.1生命元素的定義及分類(381)
17.2生命元素的生物功能(382)
17.3生命元素的生理功能與人體健康(384)
17.3.1常量元素的生理功能與人體健康(384)
17.3.2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與人體健康(386)
第18章無機新材料簡介(392)
18.1先進陶瓷(392)
18.1.1壓電陶瓷(392)
18.1.2敏感陶瓷(393)
18.1.3導電陶瓷(395)
18.1.4生物陶瓷(396)
18.2新型玻璃(398)
18.2.1光導纖維(399)
18.2.2微晶玻璃(400)
18.3無機高分子物質(402)
18.3.1均鏈無機高分子物質(402)
18.3.2雜鏈無機高分子物質(403)
第19章化學分離方法(408)
19.1沉澱分離法(408)
19.1.1利用無機沉澱劑分離(408)
19.1.2利用有機沉澱劑分離(409)
19.1.3共沉澱的分離與富集(410)
19.1.4提高沉澱分離選擇性的方法(410)
19.2溶劑萃取分離法(411)
19.2.1萃取分離的基本原理(411)
19.2.2萃取類型和萃取條件的選擇(413)
19.2.3溶劑萃取在分析化學中的套用(414)
19.3離子交換分離法(415)
19.3.1離子交換樹脂的類型、結構和性能(415)
19.3.2離子交換反應和離子交換樹脂的親和力(417)
19.3.3離子交換分離操作技術(418)
19.3.4離子交換分離法的套用(418)
19.4色譜法(418)
19.4.1柱色譜(419)
19.4.2紙色譜(420)
19.4.3薄層色譜(421)
19.5揮發與蒸餾分離法(422)
附錄(423)
附錄A標準熱力學數據(298.15 K)(423)
附錄B弱電解質的解離常數(298.15 K)(425)
附錄C一些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298.15 K)(426)
附錄D標準電極電勢(298.15 K)(427)
附錄E常見配離子的穩定常數和不穩定常數(298.15 K)(429)
附錄F標準鍵能(298.15 K)(430)
附錄G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431)
附錄H元素周期表(432)
參考文獻(43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