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是2015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志領、李志林、周國強、賈光。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無機及分析化學(第二版)
所屬類別
教材 >> 本科 >> 本科化學
作者:馬志領、李志林、周國強、賈光 主編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書號:978-7-122-20841-5
開本:16K 787×1092 1/16 裝幀:平 版次:2版1次 頁數:423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化學基本原理、化學平衡及套用、滴定分析、元素化學知識和吸光光度法等19章,致力於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和學習方法,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化學、化工、材料、環境科學、藥學、生命科學、醫學及農林院校有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環境工程、製藥工程、輕工業及水產等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錄
第1章物質狀態1
1.1氣體1
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1
1.1.2道爾頓分壓定律1
1.2液體和固體3
1.2.1液體和固體的特性3
1.2.2水的相圖4
1.3分散系6
1.3.1溶液6
1.3.2稀溶液的依數性8
1.3.3溶膠14
1.3.4高分子溶液和締合膠體18
1.4電漿18
1.5超臨界狀態19
習題20
第2章原子結構23
2.1原子結構的近代概念23
2.1.1量子化23
2.1.2電子的波粒二象性26
2.1.3微觀粒子運動的統計性規律——波動方程28
2.1.4原子軌道Ψ和機率密度|Ψ|2圖形32
2.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37
2.2.1原子的能級37
2.2.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41
2.3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44
2.3.1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分區44
2.3.2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周期45
2.3.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族45
2.4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46
2.4.1原子半徑46
2.4.2電離勢47
2.4.3電子親和勢49
2.4.4元素的電負性49
2.4.5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50
習題50
第3章分子結構與晶體結構54
3.1共價鍵理論54
3.1.1價鍵理論55
3.1.2雜化軌道理論60
3.1.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64
3.1.4分子軌道理論 67
3.2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70
3.2.1分子的偶極矩和極化率70
3.2.2分子間作用力72
3.2.3氫鍵74
3.3晶體結構和類型76
3.3.1分子晶體76
3.3.2原子晶體76
3.3.3離子晶體和離子鍵77
3.3.4金屬晶體和金屬鍵85
習題89
第4章化學熱力學基礎91
4.1一些常用的術語91
4.1.1體系和環境91
4.1.2內能91
4.1.3狀態和狀態函式92
4.1.4廣度性質和強度性質92
4.1.5熱力學的標準狀態92
4.1.6過程與途徑93
4.1.7熱和功——熱力學第一定律 93
4.2熱化學94
4.2.1等容熱效應、等壓熱效應和焓的概念94
4.2.2熱化學方程式95
4.2.3熱效應的計算96
4.3熱力學第二定律100
4.3.1化學反應的方向和自發過程100
4.3.2熵102
4.3.3熱力學第二定律104
4.4Gibbs函式及其套用104
4.4.1Gibbs函式變與化學反應進行方向104
4.4.2標準生成Gibbs 函式106
4.4.3ΔG與溫度的關係106
習題107
第5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110
5.1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110
5.1.1經驗表示法110
5.1.2用反應進度表示反應速率112
5.2反應速率理論簡介113
5.2.1碰撞理論113
5.2.2過渡狀態理論115
5.3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116
5.3.1反應物本性的影響116
5.3.2外界條件的影響116
5.4強電解質溶液——活度124
5.4.1強電解質在溶液中的狀況124
5.4.2活度和活度係數124
5.4.3離子強度125
5.5化學平衡125
5.5.1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125
5.5.2平衡常數126
5.5.3平衡常數的確定130
5.6化學平衡的移動131
習題134
第6章分析化學基礎137
6.1分析化學概述137
6.1.1分析方法的分類137
6.1.2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137
6.2化學計量、誤差與數據處理140
6.2.1誤差與有效數字140
6.2.2有限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144
6.2.3分析結果的處理與報告150
6.3滴定分析法150
6.3.1滴定分析過程與有關名詞150
6.3.2滴定分析主要方法和特點151
6.3.3滴定方式和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151
6.3.4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152
6.3.5滴定分析中的體積測量152
習題153
第7章酸鹼平衡155
7.1酸鹼理論的發展155
7.1.1經典酸鹼理論155
7.1.2酸鹼的溶劑理論155
7.1.3酸鹼質子理論156
7.1.4酸鹼電子理論159
7.2水的解離平衡160
7.2.1水的離子積常數160
7.2.2溶液的酸鹼性161
7.3酸鹼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計算及型體分布161
7.3.1質子條件式162
7.3.2酸鹼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計算163
7.4鹽溶液中的酸鹼平衡172
7.4.1弱酸強鹼鹽172
7.4.2強酸弱鹼鹽172
7.4.3弱酸弱鹼鹽173
7.4.4多元弱酸強鹼鹽173
7.4.5多元弱鹼強酸鹽174
7.4.6影響水解程度的因素174
7.5兩性物質溶液178
7.6緩衝溶液180
7.6.1緩衝溶液的組成、類型及作用原理180
7.6.2緩衝溶液pH值的計算180
7.6.3緩衝溶液的若干性質182
7.6.4緩衝溶液的配製184
7.6.5血液中的緩衝系及緩衝作用186
習題187
第8章酸鹼滴定法189
8.1酸鹼指示劑189
8.1.1酸鹼指示劑的作用原理189
8.1.2酸鹼指示劑的變色範圍及其影響因素190
8.1.3混合指示劑192
8.2酸鹼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93
8.2.1強鹼滴定強酸或強酸滴定強鹼193
8.2.2強鹼滴定一元弱酸或強酸滴定一元弱鹼195
8.2.3多元酸、混酸與多元鹼的滴定198
8.2.4終點誤差199
8.2.5酸鹼滴定法的套用202
習題204
第9章配位平衡207
9.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07
9.1.1配位化合物的定義207
9.1.2配合物的組成208
9.1.3配合物的命名210
9.2配合物的價鍵理論和空間構型210
9.2.1配合物的磁性211
9.2.2價鍵理論212
9.2.3配合單元的空間結構213
9.3配合物的穩定性214
9.3.1配位化合物的穩定常數與不穩定常數214
9.3.2影響配合物穩定性的因素218
習題221
第10章配位滴定法223
10.1配位滴定對化學反應的要求223
10.2配位滴定法所用配位劑223
10.2.1無機配位劑223
10.2.2有機配位劑224
10.2.3EDTA225
10.3金屬離子與EDTA配合物的特點226
10.4配位反應的副反應係數227
10.4.1金屬離子與EDTA反應的平衡常數227
10.4.2滴定劑Y的副反應係數αY228
10.4.3金屬離子的副反應係數αM229
10.4.4配合物副反應係數231
10.5配合物的條件穩定常數231
10.6配位滴定基本原理233
10.6.1滴定曲線233
10.6.2終點誤差及準確滴定的判據236
10.6.3金屬指示劑236
10.6.4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240
10.6.5混合離子的選擇性滴定242
10.6.6其他滴定劑的套用246
10.7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套用247
10.7.1各種滴定方式和套用247
10.7.2標準溶液的配製和標定249
習題250
第11章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252
11.1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252
11.2原電池和電極電勢253
11.2.1原電池253
11.2.2電極電勢255
11.2.3能斯特方程257
11.3電極電勢的套用261
11.3.1氧化劑和還原劑相對強弱的比較261
11.3.2氧化還原反應方向的判斷262
11.3.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順序——分步氧化263
11.3.4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程度的衡量264
11.3.5確定溶液的pH值265
11.3.6確定有關的平衡常數265
11.4元素的電勢圖及其套用266
11.4.1判斷元素處於某一氧化態時是否會發生歧化反應267
11.4.2由相鄰已知電對的電極電勢值求
未知端點電對的電極電勢值267
11.5電勢-pH值圖及其套用268
11.5.1電勢-pH值圖268
11.5.2電勢-pH值圖的套用269
11.6電解270
11.6.1分解電壓和超電勢271
11.6.2電解池中兩極的電解產物273
習題274
第12章氧化還原滴定法278
12.1氧化還原滴定法概述278
12.2氧化還原滴定基本原理279
12.2.1滴定曲線279
12.2.2氧化還原滴定法中的指示劑281
12.3氧化還原預處理282
12.4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分類及套用示例282
12.4.1高錳酸鉀法282
12.4.2重鉻酸鉀法283
12.4.3碘量法284
習題286
第13章沉澱溶解平衡與沉澱滴定288
13.1沉澱溶解平衡288
13.1.1溶度積規則288
13.1.2沉澱的生成290
13.1.3分步沉澱293
13.1.4沉澱的溶解294
13.1.5沉澱的轉化296
13.2沉澱滴定法297
13.2.1沉澱滴定法概述297
13.2.2沉澱滴定法的滴定曲線297
13.2.3沉澱滴定法的終點檢測298
13.2.4套用示例300
習題300
第14章重量分析法304
14.1沉澱重量法對沉澱形式和稱量形式的要求304
14.2沉澱的完全程度與影響沉澱溶解度的因素304
14.3影響沉澱純度的因素305
14.4沉澱的形成與沉澱條件306
14.4.1沉澱的類型306
14.4.2沉澱形成的一般過程306
14.4.3沉澱條件的選擇307
14.5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和分析結果的計算308
14.5.1沉澱的過濾、洗滌、烘乾或灼燒308
14.5.2結果的計算308
習題309
第15章s區元素310
15.1氫化物310
15.2氧化物310
15.3氫氧化物311
15.4鹽類312
習題313
第16章p區元素315
16.1硼族315
16.1.1概述315
16.1.2硼的化合物315
16.1.3鋁及其化合物316
16.2碳族元素316
16.2.1概述316
16.2.2碳的化合物317
16.2.3矽的化合物319
16.2.4錫和鉛321
16.3鹵素323
16.3.1鹵素的成鍵特徵323
16.3.2鹵素單質323
16.3.3鹵化氫和鹵化物324
16.3.4鹵素含氧酸及其鹽326
16.4氧族元素327
16.4.1基本性質327
16.4.2單質328
16.4.3氧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330
16.4.4含氧化合物333
16.4.5含氧酸的氧化還原性和酸的強度規律339
16.5氮族元素341
16.5.1基本性質341
16.5.2單質342
16.5.3氫化物346
16.5.4氮的含氧化合物348
16.5.5磷的含氧化合物350
16.5.6砷、銻、鉍的含氧化合物353
16.5.7砷分族硫化物354
習題355
第17章過渡金屬元素化學359
17.1d區元素359
17.1.1d區元素概述359
17.1.2鉻360
17.1.3錳363
17.1.4鐵系元素364
17.2ds區元素367
17.2.1銅分族的化合物367
17.2.2鋅分族化合物372
習題376
第18章生命元素及其在生物體內的作用379
18.1生命元素和生物無機化學的關係379
18.2生命元素379
18.2.1元素的生物學分類379
18.2.2宏量元素380
18.2.3必需微量元素381
18.2.4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382
18.3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內的作用383
18.3.1宏量元素的生物功能383
18.3.2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功能384
18.3.3鉛、鎘和汞的毒性386
18.4元素的性質與周期表387
18.4.1生命必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387
18.4.2微量元素的毒性和營養與元素周期表388
18.4.3元素的性質與周期表388
第19章紫外-可見吸光光度法389
19.1概論389
19.1.1紫外-可見吸光光度法的特點389
19.1.2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389
19.1.3物質對光吸收的本質390
19.2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391
19.3偏離比耳定律的原因392
19.3.1比耳定律的局限性392
19.3.2非單色入射光引起的偏離392
19.3.3溶液發生化學變化引起的偏離393
19.4紫外-可見吸光光度計393
19.5顯色反應與顯色條件的選擇395
19.5.1對顯色反應的要求395
19.5.2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395
19.6儀器測量誤差和測量條件的選擇397
19.6.1入射光波長的選擇397
19.6.2光度計讀數範圍的選擇397
19.6.3參比溶液的選擇398
19.7套用示例399
19.7.1單組分的測定399
19.7.2多組分的測定400
19.8紫外光度法在生物學中的套用401
習題401
附錄403
附錄一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403
附錄二原子半徑403
附錄三元素的第一電離勢404
附錄四一些元素的電子親和勢404
附錄五元素電負性405
附錄六哥西密德和鮑林的離子半徑數據405
附錄七一些物質的熱力學函式406
附錄八酸、鹼離解常數410
附錄九常用緩衝溶液的pH值範圍411
附錄十溶度積常數412
附錄十一標準電極電勢413
附錄十二某些氧化還原反應的條件電極電勢414
附錄十三配合物的穩定常數415
附錄十四金屬離子與氨羧配合劑配合物穩定常數的對數值419
附錄十五一些金屬離子的lgαM(OH)值420
附錄十六一些配合滴定劑、掩蔽劑、緩衝劑陰離子的lgαL(H)值421
附錄十七一些配合滴定劑、掩蔽劑、緩衝劑陰離子酸的形成常數421
附錄十八金屬指示劑的lgαIn(H)值及金屬指示劑變色點的pM值421
參考文獻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