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河流域典型村落文化景觀演化機制研究》是依託清華大學,由黨安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定河流域典型村落文化景觀演化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清華大學
- 項目負責人:黨安榮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項目選擇位於黃土高原的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流域村落文化景觀為研究對象,針對村落文化景觀面臨的巨大威脅與挑戰,借鑑城鄉規劃、景觀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文化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等的理論與方法,集成套用RS、GIS、GNSS、VR等空間信息技術(GIT),以多學科融貫的視角開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村落文化景觀演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研究無定河流域村落文化景觀的構成因子及其作用機理;(2)研究無定河流域村落文化景觀的演化過程及其動力機制;(3)集成定性與定量分析技術研究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傳承途徑;(4)探討村落文化景觀研究、保護、傳承的GIT技術方法。研究成果對於豐富中觀尺度人居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對於新型城鎮化與美麗鄉村建設中村落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項目研究首先梳理了村落文化景觀的本質內涵,提出窯洞村落文化景觀的具體內容與表述:即無定河流域的窯洞村落文化景觀(Cave Dwelling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是以黃土高原地貌為基底、以旱作農業生產和窯洞民居生活為載體、以人們的生產活動、生活行為、傳統習俗、文化娛樂、宗教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村落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一種村落文化景觀。然後借鑑文化景觀基因學說和村落景觀場理論,分別構建了無定河流域窯洞村落文化景觀的基因序列(包括自然與人文2類9個基因)和場要素(包括基質場、聚落場、干擾場3類場和13個場要素)。在此基礎上,項目從流域巨觀、縣域中觀和村落微觀三個尺度進行了村落文化景觀的時空演變研究。揭示了流域巨觀尺度聚落演化的特徵及現狀村落分布特徵:風沙草灘區村落數量約占18.8%,密度為0.04個/平方公里;黃土丘陵溝壑區村落約占75.8%,村落密度為0.20個/平方公里;梁狀低山丘陵區村落約占5.4%,村落密度為0.06個/平方公里;丘陵溝壑區的村落數量及村落密度遠高於其他類型。總結了中觀層面村落空間分布特徵的四種模式:一是線性結構,二是組團結構,三是聚集結構,四是分散結構。在微觀層面,開展了6個不同類型典型村落的文化景觀演化研究,並重點開展保護與傳承規劃設計研究,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