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泥土

烘泥土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江蘇建湖、江蘇高郵、江蘇江都、江蘇鹽城、江蘇興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烘泥土
  • 土種編號:10833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潛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潛育水稻土
  • 母質:湖積母質
  • 剖面構型:Aa—Ap—G或A—G
  • 面積(公頃):22860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興化縣東潭鄉北山村下圩田,海拔1.2m,地下水位31cm,年均溫15℃, 年降水量1000mm,無霜期229天,≥10℃的積溫4808℃,稻、麥、稻、油 菜等輪作。 Aa層: 0—14cm,灰黃棕色(10YR 5/2),粘土,屑粒狀結構,較松,弱亞鐵反應。 Ap層: 14—39cm,灰黃棕色(10YR5/2),粘土,塊狀結構,有斑紋,較緊,少量螺殼, 弱亞鐵反應。 G1層: 39—63cm,灰黃色(2.5Y 6/2),粘土,棱塊狀結構,較多斑紋,較松,亞鐵反 應中等。 G2層: 63—90cm,藍灰色(5BG 6/1),壤質粘土,塊狀結構,較緊,亞鐵反應強。

主要性狀

該土種發育於湖積母質,少數混有江、河、海相衝積沉積物。由於開墾時間較短,還沒有 完全脫離沼澤土的環境。剖面為Aa—Ap—G型或A—G型。烘泥土受水的威脅較大,汛期田面常低於河水位,常年地下水位30—50cm,有時接近地表,還原作用明顯,亞鐵反應強烈 ,常伴有有害物質。烘泥土上下質地均一,為壤粘土或粘土,土壤呈中性,通體無石灰到 微石灰反應;物理性狀不良,耕層容重為1.12g/cm3,最低的只有0.83g/cm3,總孔隙度57% ,毛管孔隙度12.1%,烘泥土原系草灘盪地,蘆葦、蒲草等濕生植物的枯枝落葉和殘茬,在長期的嫌氣條件下得到高度積累,Aa、Ap、G層有機質含量分別為4.18%、3.99%、1.99%(n=33);烘泥土除速效磷養分較低外,其它養分都較豐富;耕層全氮為0.224%,全磷0.047% ,全鉀1.903%,速效鉀115ppm,速效磷8ppm,陽離子交換量很高,為26.3me/100g土(n=30) ,保肥性能很強。

生產性能

該土種大多為1970年前後開墾的草渣土所形成。目前烘泥土仍處於 過濕的 環境條件,由於耕層結構差,多分散,“土不抱根”,造成前期難立苗而飄秧, 後期因頭重腳輕而倒伏。作物生長前期,僵苗不發;中後期猛發旺長控不住,生產上常采 用前促後控的施肥方法。烘泥土圍墾初期,栽種一季水稻,隨水利條件的改善,逐步增加 了三麥、油菜、棉花等旱作的種植,但漬害嚴重,產量低而不穩。烘泥土改良利用首先須 注意繼續重視水利建設,分級挖降水溝,田間採用淺明溝與深暗溝相結合的雙層排水方法 ,逐步降低地下水位。其次,大量施用泥渣、草肥、河泥;第三,重視深耕曬垡,提高土溫,加速土壤熟化,促進養分釋放。第四,增加旱作比重,水旱輪作(增加綠肥輪作)或隔年回旱,來延長土壤回旱時間;對於地勢較低的田塊,可退耕造魚塘,經營養殖業。

歸屬分布

烘泥土,屬於潛育水稻土亞類青潮粘田土屬。分布於江蘇省揚州、鹽城、淮陰三市里下河 蝶形窪地(湖盪灘地)新開墾的圩田,海拔1—2m,以建湖、高郵、江都和鹽城郊區等地面積最大,總計34.29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