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因駐烏邑自然村北邊得名。1979年設烏邑大隊隸屬城關鎮;1984年4月改設烏邑辦事處;2000年12月改設村委會至今。轄:烏邑、下同邑、英村、松林腳、小熱水塘5個自然村。 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東鄰文武社區,南鄰蔣家村委會,西鄰甸頭、沙壩,北鄰街道社區。轄烏邑一、烏邑二、烏邑三、烏邑四、下同邑一、下同邑二、松林腳、小熱水塘、英村一、英村二等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84戶,有鄉村人口2177人,其中農業人口1985人,勞動力14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6人。
海拔147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麥、豆類、薯類、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540畝,人均耕地0.71畝,(水田849畝、旱地694畝),園地900畝,林地4450畝。
目前村裡的產業主要是林果種植,板栗已經發展到1200畝,甜柿達250畝,都在豐產期。另外,小規模養魚60畝,種植蓮藕220畝,少部分農戶做生豬養殖,年存欄百頭左右的有4-5戶。有一部分人在從事運輸和組織農副產品外銷,另有約300以上人在縣內外打工。全村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僅4289元,與全縣4800元相比低511元。2013年達到5275元,仍比全縣平均水平低725元。
自然資源
烏邑村地處施甸壩最南端,北連縣城南靠青山,是施甸河源頭所在地,地理條件優越,可以說這是最好的生活環境。全村共有5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684戶農戶,總人口217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2人。全村總耕地面積5528畝,其中耕地面積1540畝(水田849畝、旱地694畝),園地900畝,林地445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4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684戶均實現“五通”,平均每戶行動電話保有量達三台以上。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個人交通工具以機車、電動車為主,汽車保有量相對較少。太陽能普及率達80%,正在全面落實“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政策。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7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7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14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目前村裡的產業主要是林果種植,板栗已經發展到1200畝,甜柿達250畝,都在豐產期。另外,小規模養魚60畝,種植蓮藕220畝,少部分農戶做生豬養殖,年存欄百頭左右的有4-5戶。有一部分人在從事運輸和組織農副產品外銷,另有約300以上人在縣內外打工。全村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僅4289元,與全縣4800元相比低511元。2013年達到5275元,仍比全縣平均水平低725元。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4戶,共鄉村人口2177人,其中男:1017人,女:1159人。有勞動力1476,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為10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120人,回族29人,白族8人,還有布朗族、獨龍族、阿昌族、彝族、傣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共20人。 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7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4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根據縣上發展的規劃,該國小將在2015年底合併至施甸縣示範國小。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3個黨支部,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2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14人。 村委會由1名第一書記、1名支書、1名主任、1名副支書、1名監督委員會主任、1名副主任、1名綜治維穩員、1名計畫生育宣傳員、1名大學生村官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8人。
人文地理
在鎮人民政府駐地南1公里處,因村委會駐烏邑自然村北邊,故名烏邑村委會。駐地海拔1470米。地處縣城北部。1979年設烏邑大隊,屬城關鎮。1984年4月改設烏邑辦事處,隸屬甸陽鎮。2000年12月改為村委會至今。現轄烏邑、松林腳、英村等5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主產甜柿、玉米、豆類、堅果類等農作物。各自然村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視、通電話。
新農村建設
圍繞生產發展,全面加強生產力建設,針對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圍繞生活寬裕,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強化適用技術培訓,加大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圍繞鄉風文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培育造就新型農民。
圍繞村容整潔,堅持以解決好農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著力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關心困難民眾生活,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資源、環境、社會的建設和管理。
圍繞管理民主,強化民主政治建設,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民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78.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3.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人畜飲水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管道老化; 2、人均土地較少,制約產業發展; 3、村莊道路狀況不太好,影響農戶出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大投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2、發展畜牧業,科學養殖生豬、肉牛、雞(鴨); 3、爭取國家資金,解決農田溝道問題; 4、發展林果經濟,種植核桃、板栗、甜柿等。。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施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