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法特短文兩篇

烏爾法特短文兩篇

《烏爾法特短文兩篇》選自《世界散文精華·亞洲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烏爾法特短文兩篇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
  • 開本:16
原文,作者,感悟,

原文

生 活
同是一條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卻用泥制的土杯子喝它。那些既無金杯又無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差別就在於盛水的器皿。
君王與乞丐的差別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從沙漠中走來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當農民們忙於耕種而大汗淋漓的時候,水對他們是最寶貴的東西。
當一個牧羊人從山上下來,口乾舌燥的時候,要是能夠趴在河邊痛飲一頓,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個人,儘管他坐在綠陰下的靠椅上,身邊放著漂亮的水壺,拿著精緻的茶杯喝上幾口,也仍然品不出這水的甜美來。
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樣的乾渴,晚獄歸沒有在烈日當頭的中午耕拳章榜過地,所以他不會覺得那樣需要水。
無論什麼人,只要他沒有嘗過飢與渴是什麼味道,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台槳埋什麼滋味。
為人效勞的人
一個瞎子在路上走。另外一個人過來把他引上正路。可是瞎子卻不知道他的指路人是誰。
一個人正在酣睡。忽然一條毒蛇昂著頭向他爬了過來。另一個人趕過來一刀把毒蛇殺死。可是酣睡者卻依然在夢中。
當半夜時分,躺在清真寺里生病的旅行者發出沉重呻吟的時候,有一個人一直服侍他到天明。清晨,旅行者死了。可是他到底也沒認清這位幫助他的人是誰。
他走在路上,把水果送給孩子們,在沙漠中把水送給了一位渴得要死的人,把自己的乾糧平分給飢餓者。可是,誰也不與他相識。
他把荊棘和碎石從大路上除掉。可是早晨當人們在這條大路上行走的時候,誰也不知這是他幹的。誰也不認識他。
真的,我們真的不認得那些為我們服務的人們。可是,我們對於那些達官貴人們卻認識得這么清楚!

作者

烏爾法特(1909—1977),阿富汗當代散文家和詩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印度短歌和民歌迅速發展,主要內容大都反映了抗英、愛國的情調。而烏爾法特則由於優異的創作成就,成為當代阿富汗詩人的傑出代表。他青年時代開始寫詩,以後兼寫散文和小說。主要作品有《散文選》《詩選》和《論寫作》等。道廈只主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散文創作方面,代戶良探旋表作為《兩個葬禮》。他的詩歌和散文觀察敏銳,風格清新,文字凝練,時代意識濃厚,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烏爾法特曾任報刊編輯、主編,普什圖學會主席,出版了十多部著作,深受阿富汗祝辯人民的喜愛。

感悟

這兩則短文也可以算作兩篇人生寓言。第一篇以不同的人對“水”的需求為喻,揭示不同地位、不同經歷的人對“生活”的不同體味,告訴我們只有經歷過困苦、艱難的人,才能夠真正懂得“生活”的豐富含義,才能夠充分享受“生活”賜予的甜美芬芳。第二篇則列舉了幾種相似的人生境況,藉以告誡我們,相對於一些從未幫助過我們的達官顯貴來說,那些無欲無求地為他人服務的無名者更值得我們牢記在心。
不過,對寓鞏仔頌言的理解往往不是單一的,完全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完這兩則寓言,你同意上面的認識嗎?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