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黃毒蛾

烏桕黃毒蛾

烏桕黃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1891),鱗翅目毒蛾科黃毒蛾屬的一種昆蟲。分布在新加坡,印度;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寄主於烏桕、油桐、柿樹、楊、桑、女貞、蘋果、桃、李、梅、枇杷、黃豆、甘薯、南瓜、棉、稻等。幼蟲取食桕葉,啃食幼芽、嫩校外皮及果皮,輕則影響生長,桕子減產,重則顆粒無收,甚至整株枯死。幼蟲毒毛觸及皮膚,引起紅腫疼痛,危及人體健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桕黃毒蛾
  • 別名:烏桕毒蛾、枇杷毒蛾、烏桕毛蟲、油桐葉毒蛾
  • 拉丁學名: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1891)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毒蛾科
  • 亞科:毒蛾亞科
  • :黃毒蛾屬
  • :烏桕黃毒蛾
  • 分布區域:新加坡,印度;江蘇、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
  • 天敵:寄生蜂、寄蠅多種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存環境,分布範圍,資料來源,生活習性,生長繁殖,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雄蛾翅展23-38mm,雌蛾32-42mm。體黃棕色。觸角乾淺黃色,櫛齒淺棕色;下唇須棕黃色;足淺棕黃色。前翅底色黃色,除頂角、臀角外連喇妹,密布紅棕色鱗和黑褐色鱗說蘭您棕,形成1塊紅棕色大斑,斑外緣中部外突,成一尖角,頂角有2個黑棕色圓點;後翅黃色,基半紅棕色。
烏桕黃毒蛾幼蟲圖烏桕黃毒蛾幼蟲圖

橢圓形,長0.8毫米,淡綠或黃綠色。卵塊半球狀,外覆深黃色絨毛。

幼蟲

體長25-30毫米,黃褐色,體側及背上具黑疣突,上有白色毒毛。

長10-15毫米,紡錘形,棕色,臀棘具鉤刺。繭薄,灰黃色。

生存環境

在武漢,老熟幼蟲於樹根部駝謎嫌和雜草叢中結繭化蛹;產卵於葉背面。寄主植物 烏桕、油桐、楊、桑、女貞、茶、櫟、樟、蘋果、桃、柿、重陽木、柑橘、大豆、甘薯、南瓜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上海,江蘇,浙江(溫州),福建(黃坑),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汕頭,連平),廣西,四川,雲南,西藏鞏凳茅,陝西(太白山),台灣。
國外分布:新加坡, 印度。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423-424

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靜伏不動,常在夜間活動,趨光性夜請重辣強。幼蟲常群集為害,3齡前取食葉肉,留下葉脈和表皮,使葉變色脫落,3齡後食全葉。4齡幼蟲常將幾枝小葉以絲網纏結一團,隱蔽在內取食為害。烏桕黃毒蛾幼蟲喜歡群聚在樹幹上,每脫一次皮就往樹幹下方移動,習性十分特別。

生長繁殖

幼蟲於樹幹絲網中越冬。4月初開始活動為害,5月中下旬幼蟲老熟,於樹根部和雜草叢中結繭化蛹。6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於葉背,約經半月孵化。幼蟲3齡前群集葉背或吐絲綴葉隱居其中,取食葉肉;3齡後早晚分散取食全葉,日中聚集樹丫或樹幹陰面以避暑熱。8月中旬第1代幼蟲老熟,9月上旬第1代成蟲出現,有趨光性。第2代幼蟲於9月中旬開始取食為害,11月上旬在樹幹或枝丫處作絲章閥白網群聚越冬。

防治方法

(1)利用幼蟲群聚越冬的習性,結合採收桕子或冬季修整樹形時進行治蟲。
(2)利用幼蟲下樹蔽蔭習性,在樹坑企乾塗刷毒膠環截殺。
(3)燈光誘殺成蟲。
(4)在5月底6月初,結合撫育直接消滅土塊下、石塊下及雜草叢中的蟲繭。
(5)噴灑蘇雲金桿菌等細菌殺蟲劑或白僵菌,開展生物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