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墨

烏墨

烏墨(學名:Syzygium cumini (L.)Skeels),又名“烏楣”“海南蒲桃”“烏口樹”,是桃金孃科,蒲桃屬下的常綠喬木。高10-20m,乾直,樹皮粗糙,樹冠卵圓形;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復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狀,花白色;核果狀漿果,橢圓或卵圓形;花期3-5月,果熟期7-8月。

烏墨能耐高溫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等省區。因其木材耐腐且不受蟲蛀,可用作造船、建築等,也可作為園林綠化樹種。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20m。乾直,枝下高3-5m,樹皮粗糙,厚達2cm;樹冠卵圓形。
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4cm。寬3-7cm,先端鈍或短尖頭,基部渾圓或闊楔形,深綠色且有光澤,具透明小腺點,揉之有香氣,側脈近平行斜出於葉緣連成邊脈;葉柄長約2cm。
復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狀,腋生、側生或偶有頂生;花白色,芳香。
核果狀漿果,橢圓或卵圓形,直徑1-1.5cm,熟時由紫紅色變紫黑色,具光澤,果皮多汁如墨。種子1粒,紫棕色,狀似落花生種子。花期3-5月;果熟期7-8月。

生長環境

烏墨常見於平地次生林及荒地上,喜溫暖至高溫濕潤氣候,耐旱瘠和高溫。天然分布區的氣候為年平均氣溫18-26℃,極端最高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2℃,年降水量900-2500mm。對土壤要求不苛,在紅壤至較早瘠的沙土或沖積土中均能良好生長。

分布範圍

烏墨產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
因為烏墨種子不易貯藏,保存1個月即全部失去發芽率,故應在6-7月果實成熟後隨采隨播,一般採用條播,一年生苗要進行截根分床,促側根發達,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街道綠化則要用大苗栽植。

栽培技術

採種
不種開花結實期隨不同地區而異。在海南一般2-3月開花,6月中旬前後果實開始成熟,7月大熟,果實由青轉紅變紫黑色為充分成熟,果實肉質多汁,易腐爛,采後要儘快洗去果肉放在室內陰乾。鮮果每千克約640粒,淨種每千克13800粒。新鮮種子播種後約15天開始發芽,發芽率達90%。
育苗
播種採用條播育苗,條距10cm,條溝深3cm。1m長的條溝下種30-35粒,播後覆土1cm,床面蓋草,或用遮光網搭蔭棚遮光,約1個月發芽結束。早晚澆水各1次,當小苗長出2-3對真葉時進行間苗分床或移入營養杯培育,1年生苗高60-80cm,可在雨季陰雨天出圍造林。
種植
烏墨適應性強,發芽率高。最好進行直播造林,於4-5月間在環境較好的立地,先行除雜練山,按2m×2m或2.5m×2.5m的株行距開穴,穴規格50cm×50cm×40cm,隨即回表土半穴,穴面回細土,雨季即可播種造林,每穴下種5-6粒,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蓋草保濕。播種後20天開始發芽,2個月後結合第1次撫育管理,每穴去弱留強,留下1株強壯苗。也可選用1年生大苗低切乾造林,營養杯苗則全苗造林,成活率幾乎100%。
撫育
造林後當年10-11月要穴狀除草1次,往後每年撫育2次,清除幼林植穴周圍的雜草灌木、鬆土、培土,對生長不良的幼林要追肥,促進幼林生長。連續4年便能鬱閉成林。

病蟲防治

大樹極少發現有較嚴重的病蟲害。在苗期常有卷葉蟲危害,可用90%敵百蟲1500-20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烏墨木材淺褐色、重硬適中、紋理交錯、結構細緻、有光澤、耐腐且不受蟲蛀,不易翹裂,易加工,可用作造船、建築、橋樑、枕木、農具等良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