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證
灸療總的功效是調理體素,強壯身體,增強抗病能力。如防護脈道要隘,通暢筋脈,鎮痛止痛,抑制赫依病之擴散,治不消化病、破痞塊,治舊傷,除癰疽,消腫,護臟腑要隘,乾涸黃水。其他治術窮盡時,還可採用火灸施治。
灸療的適應證為消化不良、胃火衰敗、浮腫、水腫、痞病、關節黃水病、療癰、炭疽、虛熱病、癲狂、健忘症、新舊瘡瘍、婦女赫依病和血病、赫依性腰關節佝僂、脈病,以及熱病後的多數疾病,皆可用灸法施治。總之,凡是巴達乾、赫依所轉化之一切寒性疾病,尤其是脈病、黃水病等,均適用灸法治療,效果顯著。
灸療種類
蒙醫常用灸療為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火把灸等。
1.蒙古灸
將小茴香與黃油攪拌後,放進鐵鍋里用溫火加溫,其色變黃後取出,用白淨的羊毛氈包裹,置於應灸部溫熨;或將一小塊白淨的羊毛氈,浸泡於黃油內煮開後取出敷於應灸部。
2.白山薊灸
目前廣泛套用的一種灸法。白山薊易於點燃,其火溫柔而持久,灰燼不散。具有改善氣血運行,祛除巴達乾、赫依之邪、燥黃水之作用,是較理想的灸料,此草內蒙各地均產。如無此草,可以艾絨代替。
此灸療適用於療癰、痞塊、脈病、巴達乾性病、黃水病、赫依性心病、尿閉、水腫等疾病。白山薊灸又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炙是將灸蛀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間接灸不是把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而是隔姜灸或隔蒜灸。
3.西河柳灸
取兩條西河柳,每條長10厘米、直徑約10毫米,用刀將皮削光。施灸前將兩條西河柳放入芝麻油鍋或豆油鍋內煮沸,先取出一根置於所選穴位上熱貿。冷卻後再取另一根施灸,保持熱力不斷,如此交替使用。本法是間接灸法,即隔布灸。一般每處灸10~30分鐘,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
此法主要適用於胃癌、食管癌等疑難危重疾病。
4.溫針灸
溫針灸是與針刺和白山薊灸結合使用的一種灸療。適用於施灸不達深度或既需要留針又必須施灸的疾病。
操作方法:將銀針刺入所選穴位適當的深度,將白山薊灸注懸於針柄上點燃,直到灸炷燃完為止。使熱溫通過針身傳入體內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5.火把灸
將棉花揉成圓球狀,大小根據施術部位的面積而定,把棉球蘸於芝麻油點燃後,直接置於病痛部位。當患者感覺灼痛時,換棉球再灸,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6.天龍灸
生薑研磨成糊狀,平鋪於脊柱正中,從大椎到尾骨端,2~3厘米厚,於姜上放置艾絨,實行灸法,主治中風證後期偏癱,營養不良,肝腎不足等症。
部位及穴位
灸療部位及常用穴位
人體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五臟六腑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不論是體表、體內都有著通過白脈、黑脈以及三根--赫依、希拉、巴達乾相互聯繫的極為密切的內在關係。體內所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必然反映到體表的某一部位,可以說是反映點。這個反映點位於臟腑及其他器官、三根、白脈經絡之相互連結的通路上。所以,灸療就是用火灸、針刺等方法給反映點以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人體某一臟腑或器官患病時,在其體表相應的部位自然產生疼痛、觸痛、敏感、皮色改變以及電阻降低等表現,這種反映點--穴位,不但給以刺激後能治病,而且對診察疾病也有很重要的意義。《藍琉璃》灸療章中云:部位取穴,分為依據患者自述症狀部位定穴和醫生所指定的穴位兩種。所謂病人自述之病痛部位,是指在某臟腑器官發生的病變在體表相應部位上的反映點而言,此類反映點--穴位沒有固定的位置。醫生指定的穴位則是早已確定的固定穴位。
施灸先從赫依穴開始。一般程式是先灸上部、背部,後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但在特殊情況下,可靈活運用。施灸後,給患者喝一碗煮開的牛奶,如當晚睡熟而無其他反應,即是奏效之證。常用穴位及其功效如下:
1.赫依穴
也叫第一椎;位於第一胸椎下凹正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1寸處各有一穴位。三穴並列在一條橫線上,也叫第一椎穴。準確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間隙窩中和左右兩側。即中醫之大椎穴。
(1)功效主治瘋狂、心悸、啞結、夜不安寐,白晝嗜眠,耳聾,舌苔灰白,頸項強直等各種赫依性病症。如三穴同時施灸,則對老年病人最有良效,而且對滲於骨路之陳舊熱、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腰背僵硬疼痛、心煩不寧、食欲不振以及對平息赫依病,療效顯著。
(2)灸法視病情可火灸3~9炷,如赫依偏盛者施以隔蒜灸,巴達乾偏盛者施以隔姜灸。據臨床觀察,赫依穴施灸,對赫依性癲狂與巴達乾性癲狂症、抽風、癲癇等症療效尤為顯著。
施灸前要觀察第一胸椎的鼓起程度,如鼓起較大者,三穴皆施灸,較小者,灸中間穴即可。如施灸深度不夠,則用銀針刺該穴,用灸草包繞針身,點燃加溫。
2.希拉穴
位於第二胸椎下凹正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l寸處各有一穴位,三穴並列也叫第二椎穴。即中醫之陶道穴。
(1)功效主治寒性希拉諸症、神心不寧、胸悶等;如並列三穴同灸則治熱邪滲於內、癭病、上身沉重及寒性希拉諸症等。
(2)灸法火灸3~5炷。
3.巴達乾穴
位於第三胸椎下凹下中和從此點再向左右量l寸各有一穴位,三穴並列也叫第三椎穴。即中醫之胸三椎穴。
(1)功效主治巴達乾寒症、赫依病和巴達乾、希拉增盛擴散於心、肺、頭、胸部等症;如三穴同灸則可治巴達乾亢盛,鼻塞不通,由赫依性熱症而口舌乾燥等。
(2)灸法火灸3~7炷,亦可施隔姜灸。
操作方法
灸法是根據燙熱刺激的強弱度來分為如下四種灸法,即深灸法、燒灸法、烤灸法和微灸法。
1.深灸法
以灸炷在選定之穴位上,每次連灸20壯以上。主要適用於癰疽、痞瘤等較重而難治的病症。
2.燒灸法
每次灸15壯左右。本法主要適用於灰色巴達乾病、黃水病、心臟赫依病等較嚴重的病症。
3.烤灸法
每次灸5~7壯。本法主要適用於赫依病、蟲病、脈病、水腫等病症。
4.微灸法
炙炷豌豆大者一枚灸,放灸時不至燒燎皮膚、略感驚痛時即移去。本法主要適用嬰幼兒患者。
禁忌注意
禁忌及注意事項
1.禁忌
凡屬於希拉性熱症、血症、五官疾病、男女生育脈道疾病等,皆禁忌火灸施治。
2.施灸時注意事項
施灸之前,對患者詳細解釋有關灸療的內容,以取得其合作。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採用適當灸法施治。施灸時令患者身體自然放鬆,施療過程中注意灸火掉落燒及其他部位或衣物。對昏迷者和局部感覺麻木者時,要嚴格掌握火灸之輕重度。灸後發生的水泡較小可用針刺破排出內含之黃水,如果水泡較大則宜用注射器吸取後塗抹紫藥水用繃帶包紮。灸傷流黃水是正常現象,不用作任何處置;如感染化膿則應按一般創傷處置之。如果出現昏迷徵兆時,按處置暈針法處置之。顏面部、心前區、大血脈、肌腿、皮膚褶皺等部位,灸則瘢痕收縮,故不可施灸。孕婦之腰部及腹部禁忌火灸。灸後局部流黃水化膿期間,禁忌勞力強作。
對六腑之病採用火灸時,禁忌在飽食後或空腹時施療,灸後令患者小事活動則能調理體素,散黃水,並有利於傳導火力。特別一晝夜間不能喝冷茶涼水及吃生冷食物,以免散失熱力。在灸傷痊癒之前禁忌步水雨淋,冒風著涼及睡臥潮濕之地。
火灸的程度,除視疾病的本質和患者體質強弱外,亦注意溫熱傳導的情況,如出現前灸背痛,背灸前痛的現象;噁心嘔吐說明灸已過度,應立即停灸。如火炷作聲爆裂則說明已奏功效。火灸後,要用手指按揉穴位,讓患者活動片刻。當晚禁忌飲水,進食者不能火灸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