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蛇錨參,體呈大蠕蟲狀,生活舒展時,表面平滑,形狀象蛇。收縮時,體壁常有許多成行的泡狀突起,並沿著身體的5個步帶排列。口端位,具觸手15個,各有30-40對側指,各指間基部無膜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蛇錨參
- 拉丁學名:Opheodesoma grisea
- 門:棘皮動物門
- 目:無足目
- 科:錨參科
- 屬:蛇錨參屬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生活習性,
分類信息
編號: | 12743 |
拉丁目名: | APODIDA |
中文目名: | |
中文科名: | |
拉丁科名: | Synaptidae |
中文屬名: | 蛇錨參屬 |
拉丁屬名: | Opeodesoma |
拉丁種名: | grisea |
定名人: | (Semper) |
年代: | 1868 |
中文名: | 灰蛇錨參 |
ogenus: | Synapta |
原始文獻: | Holothurien. Reisen im Archipel der Philippinen. 2. Wissenschaftliche Resultate. Weisbaden:11, pl.4, figs.6-7 |
模式產地: | |
生境: | 生活在珊瑚礁內, 常裸露於有海草的沙上或水窪內 |
國內分布: | 台灣(南部), 海南島(南部) |
國外分布: | 紅海, 東非,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孟加拉灣, 印度尼西亞, 澳大利亞(北部), 菲律賓, 夏威夷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261. |
形態特徵
大形種,體長常超過10Ocm,直徑約30mm。各觸手基部口面有一對眼點。石灰環厚而發達,呈白色,其向前的突出部常超過環本身長度。波里氏囊和石管數目均很多。體壁內的錨形骨片錨長約300μm,寬約240μm,錨柄分枝,錨頂中央或兩側有小疣。錨板長約230μm,寬約190μm,具7個帶鋸齒的大孔;錨板後端急劇收縮,有6一7個小孔。微小顆粒體呈花紋樣,遍布全體和觸手內。口盤膜內有少數桿狀體。動物生活時為混雜的暗綠和灰藍色,並有深色的不規則條紋和斑點。酒精標本顏色改變不大。體呈長管或蠕蟲狀,體長常超過100厘米,橫徑約為3厘米。生活和身體舒展時表面平滑,形狀象蛇;收縮時,體壁形成許多泡狀褶皺,這些褶皺排列成5條規則的縱列。
口端位,具羽狀觸手15個,各觸手有30-40對的指狀分枝,指間無膜相連。口盤內各觸手的基部有一對眼點。石灰環厚而發達,呈白色,其向前的突出部常超過石灰環本身的長度。波里氏囊和石管的數目都多。皮膚內有錨、錨板和微細的顆粒體:錨長約300微米,寬約240微米,錨柄分枝,錨頂中央或兩側有小瘤(1);錨板長約250微米,寬約195微米,具7個帶鋸齒的大孔,錨板的後端急劇收縮(2)。顆粒體排列成花紋狀,遍布在全體和觸手的皮膚內。口盤膜內還有少數桿狀體。全體為混雜的暗綠和灰藍色,並有深色不規則的條紋和斑點。
口端位,具羽狀觸手15個,各觸手有30-40對的指狀分枝,指間無膜相連。口盤內各觸手的基部有一對眼點。石灰環厚而發達,呈白色,其向前的突出部常超過石灰環本身的長度。波里氏囊和石管的數目都多。皮膚內有錨、錨板和微細的顆粒體:錨長約300微米,寬約240微米,錨柄分枝,錨頂中央或兩側有小瘤(1);錨板長約250微米,寬約195微米,具7個帶鋸齒的大孔,錨板的後端急劇收縮(2)。顆粒體排列成花紋狀,遍布在全體和觸手的皮膚內。口盤膜內還有少數桿狀體。全體為混雜的暗綠和灰藍色,並有深色不規則的條紋和斑點。
分布
台灣省南部和海南島南部;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孟加拉灣,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菲律賓和夏威夷。
生活習性
動物生活於珊珊礁內,常裸露在有海草的沙上或水窪內,性遲鈍,運動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