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山椒鳥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divaricat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山椒鳥科
- 屬:山椒鳥屬
- 種:灰山椒鳥
- 亞種:灰山椒鳥指名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Raffles,1822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外形、大小和小灰山椒鳥基本相似,體長18~20厘米。上體灰色或石板灰色,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斜行白色翼斑,外側尾羽先端白色。前額、頭頂前部、頸側和下體均白色,具黑色貫眼紋。雄鳥頭頂後部至後頸黑色,雌鳥頭頂後部和上體均為灰色。雄鳥額和頭頂前部白色。鼻羽、嘴基處額羽、眼先、頭頂後部、枕、耳羽亮黑色,後頸、背、腰至尾上覆羽等整個上體石板灰色。翅內側覆羽與背同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外翈亦與背同色具灰白色窄緣,其餘飛羽黑褐色,在近羽基處貫以灰白色橫斑,連綴而成斜帶,展翅時從下面看呈“∧”字形,甚為顯著。中央兩對尾羽黑褐色,其餘尾羽基部黑色,先端白色。下體自頦至尾下覆羽,包括頸側及耳羽前部概為白色,胸側和兩脅略呈灰白色,翼下覆羽白色雜以黑斑,腋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 雌鳥上體幾純灰色,前額灰白色,鼻羽、嘴基處的一列額羽及眼先黑褐色,自頭頂至背、肩,包括內側翼上覆羽概灰色,兩翅及尾部黑褐色亦較雄鳥淡而沾灰,余同雄鳥。虹膜暗褐色,嘴、腳、爪均為黑色。
棲息環境
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茂密的原始落葉闊葉林和紅松闊葉混交林中,非繁殖期也出現在林緣次生林、河岸林,甚至庭院和村落附近的疏林和高大樹上。
生活習性
常成群在樹冠層上空飛翔,邊飛邊叫,鳴聲清脆,似‘gi-lili,gi-hi,gi-lili’。停留時常單獨或成對棲於大樹頂層側枝或枯枝上。飛翔呈波狀形前進。遷徙期間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群,但多呈鬆散的隊形邊飛邊鳴叫或分散在樹上活動和捕食,常緩慢地向前飛行。有時亦在村落中少有的幾棵孤立大樹上停息。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蘭屯、東部),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南部、西南部),河北,河南,山東,長江流域,江蘇(沙衛山島),福建,湖南,廣東,台灣,雲南(昆明),四川,貴州(赤水、遵義、江口、榕江),廣西(瑤山、南寧)
國外分布:日本(南部)、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菲律賓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落葉闊葉林和紅松闊葉混交林中,巢多置於高大樹木側枝上。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細枝、樹皮、苔蘚、地衣等材料構成。距地高4~15米,巢隱蔽很好,周圍多有濃密的枝葉掩蓋。巢的大小為外徑7~8厘米,內徑6~7厘米,高4~6厘米,深2~4厘米。每窩產卵4~5枚。卵灰白色或藍灰色、被有暗褐色或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16毫米×20~21毫米,卵重2.5~3.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