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3-15米,胸徑8-20厘米,樹皮灰白色,皮孔橢圓形;小枝渾圓,中空,上部被短茸毛和刺毛,後漸變無毛,葉痕明顯,半圓形。葉大,生於枝的頂端,紙質,心形,長15-25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齒,上面深綠色,生糙伏毛和稀疏的刺毛,下面被短茸毛和極小的紅色腺點,脈上疏生刺毛,鐘乳體細點狀,上面較明顯,基出脈3-5條,下面一對較細短,上面一對弧曲,達中部近邊緣,與側脈網結,側脈5-7對,弧曲,在近邊緣處彼此網結;葉柄長7-15厘米,初時被短茸毛和疏生小刺毛;托葉寬三角狀卵形,長約1厘米,背面被短柔毛,早落。
花序雌雄異株,生小枝近頂部葉腋,長圓錐狀;雄花序具短梗,長達約20厘米,序軸上密生短柔毛;雌花序長達50厘米,花序梗長達25厘米,序軸和花枝上密生短柔毛和刺毛,常有極小的紅色腺點。雄花近無梗,在芽時徑2毫米;
花被片5,卵形,外面被微毛;
雄蕊5;退化雌蕊倒圓錐形,長近1毫米,頂端截平。雌花無梗,4-6朵花呈一列著生於稍肉質微膨大的團傘花序托上,在果時,
花梗增長,團傘花序托不明顯;花被片4,稍不等大,側生2枚稍大,卵形,長0.8毫米,背腹生2枚三角狀卵形,長約0.6毫米,外面密被微毛和稀疏的小刺毛;柱頭絲形,長2-3毫米。
瘦果近圓形,歪斜,壓扁,長約3毫米,熟時變黑紅色,兩面有明顯的疣點,花梗在果時渾圓,在柄的頂端具關節。花期9-10月(廣西),1-2月(雲南);果期10-12月(廣西),4-5月(雲南)。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1300米石灰岩山的混交林中。分布區地跨
北熱帶至
南亞熱帶,年平均溫為18-23.5℃,極端最低溫為-3℃,極端最高溫38℃,夏季氣候涼爽,冬季溫暖,無霜或有短期輕霜,靜風。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乾濕交替季節明顯,多為半濕潤區,但山地的空氣在旱季仍較濕潤。喜光,幼齡期稍耐蔭,成齡樹喜充足光照。喜鈣質肥沃土,分布的土壤為石灰岩山發育的黑色土,
pH值為7-7.5,是熱帶石灰岩山地季雨林的主要建群種之一。根系極發達,能穿插石縫、石穴生長,較耐乾早,但在積士過淺或植被遭受嚴重破壞的裸露石山,則生長不良。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景洪、勐臘、富寧、馬關、麻栗坡等)和廣西(龍州、靖西、德保、隆林、樂業、凌雲、風山等縣),主要分布區為廣西、雲南、越南的毗鄰處,其次為雲南的景洪、勐臘一小片,地理位置約為北緯22-24.8°,東經100.8°-107.1°。
繁殖方法
春季開花, 夏季果實成熟,種子忌失水,不能日曬或久存,宜隨采隨播,選用海拔較高的涼爽地做苗圈,播前用清水浸種數小時,小苗越夏時稀疏遮蔭,也可試用插根繁殖。
主要價值
火麻樹是蕁麻科稀有的喬木種類,對研究蕁麻科的系統發育以及在分類上,有很高的價值。生長較快速,枝葉覆蓋面大,落葉量多,是石灰岩山區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樹種材質輕軟,可作室內裝修及箱盒等用材。樹皮為優質纖維原料。火麻樹是苧麻類雜交育種的重要野生資源。
保護級別
保護現狀:該種為漸危種,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遭受砍伐現象嚴重,尚無人工栽培,亟需加強保護。
保護措施:該種為北熱帶以至南亞熱帶石灰岩山區的重要環保樹種,為綠化海拔較高石灰岩山的重要樹種之應組織力量,開展調查,對大樹進行掛牌登記,嚴加保護,次生林實行封山育林,嚴禁採伐。
植物毒性
火麻樹的枝、葉、花等刺毛有毒,採種時應注意釆用防護措施,如不慎觸及皮膚,會引起劇痛、紅腫、發燒,甚至潰爛,小孩如接觸過多,可因毒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