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部

火部,出自《本草綱目》,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橫則為三卦,直則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氣行於天,藏於地,而用於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部
  • 出自:本草綱目
  • 種類:陽火 陰火
  • 作者:李時珍
《本草綱目》·火部,陽火 陰火,燧火,桑柴火,炭火,蘆火 竹火,艾火,神針火,燈火,《說文解字》·部首,

《本草綱目》·火部

李時珍曰︰水火所以養民,而民賴以生者也。本草醫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誠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橫則為三卦,直則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氣行於天,藏於地,而用於人。太古燧人氏上觀下察,鑽木取火,教民熟食,使無腹疾。周官司氏以燧取明火於日,鑒取明水於月,以供祭祀。司氏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曲禮》雲︰聖王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則古先聖王之於火政,天人之間,用心亦切矣,而後世慢之何哉?今撰火之切於日用灸者凡一十一種,為火部雲。

陽火 陰火

【集解】李時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氣而無質,造化兩間,生殺萬物,顯仁藏用,神妙無窮,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嘗繹而思之,五行皆一,唯火有二。二者,陰火、陽火也。其綱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謂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謂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試申言之,天之陽火二︰太陽,真火也;星精,飛火也(赤物暾暾,降則有災,俗呼火殃)。天之陰火二︰龍火也,雷火也(龍口有火光,霹靂之火,神火也)。地之陽火三︰鑽木之火也,擊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陰火二︰石油之火也(見石部石腦油),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動有火。或雲︰水神夜出,則有火光)。人之陽火一,丙丁君火也(心、小腸,離火也)。人之陰火二︰命門相火也(起於北海,坎火也,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也(純陽,乾火也)。合而言之,陽火六,陰火亦六,共十二焉。諸陽火遇草而焫(ㄖㄨㄛˋ),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光焰自滅。故人之善反於身者,上體於天而下驗於物,則君火相火、正治從治之理,思過半矣。此外又有蕭丘之寒火(蕭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滅。生一種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陸游雲︰火山軍,其地鋤耘深入,則有烈焰,不妨種植。亦寒火也),澤中之陽焰(狀如火焰,起於水面。出《素問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狀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雲︰諸血之磷光也),金銀之精氣(凡金銀玉寶,皆夜有火光)。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於樟腦、猾髓,皆能水中發火,(樟腦見木部,猾髓見獸部)。濃酒、積油,得熱氣則火自生。(燒酒、醇酒,得火氣則自焚。油滿百石,則火自生。油紙、油衣、油鐵,得熱蒸激,皆自生火也)。南荒有厭火之民(國近黑崑崙,人能食火炭)、食火之獸(《原化記》雲︰禍鬥獸,狀如犬而食火,糞復為火,能燒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鳥(駝鳥,見禽部)。火鴉蝙蝠,能食焰煙;火龜火鼠,生於火地。(火龜見介部龜下,火鼠見獸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聞者目為怪異,蓋未深詣乎此理故爾。復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無礙,步日月無影。斯人也,與道合真,不知其名,謂之至人。蔡九峰只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蟲火、磷火,似未盡該也。
震亨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唯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動者,皆相火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木而腎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然而東垣以火為元氣之賊,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者,何哉?周子曰︰神發知矣。五性感物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而動,即《內經》五火也。五性缺陽之火,與相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濕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甚於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夫人心聽命而又主之以靜,則彼五火之動皆中節,相火唯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或曰︰《內經》只於六氣言火,未言及臟腑也。曰︰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諸熱瞀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病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是也。劉河間雲︰諸風掉眩屬於肝,風火也;諸氣鬱屬於肺,燥火也;諸濕腫滿屬於脾,濕火也;諸痛癢瘡屬於心,鬱火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以陳無擇之通敏,猶以暖溫為君火,日用之火為相火,無怪乎後人之聾瞽也。

燧火

【集解】時珍曰︰周官司氏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季秋納火,民鹹從之。蓋人之資於火食者,疾病壽夭生焉。四時鑽燧,取新火以為飲食之用,依歲氣而使無亢不及,所以救民之時疾也。榆柳先百木而青,故春取之,其火色青。杏棗之木心赤,故夏取之,其火色赤。柞之木理白,故秋取之,其火色白。槐檀之木心黑,故冬取之,其火色黑。桑柘之木肌黃,故季夏取之,其火色黃。天文大火之次,於星為心。季春龍見於辰而出火,於時為暑。季秋龍伏於戌而納火,於時為寒。順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災祥之流行也。後世寒食禁火,乃季春改火遺意,而俗作介推事,謬矣。《道書》雲︰灶下灰火謂之伏龍屎,不可香事神。

桑柴火

【主治】癰疽發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陰瘡瘰癘流注,瘡頑瘡,然火吹滅,日灸二次,未潰拔毒止痛,已潰補接陽氣,去腐生肌。凡一切補藥諸膏,宜此火煎之。但不可點艾,傷肌(時珍)。
【發明】震亨曰︰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也。
時珍曰︰桑木能利關節,養津液。得火則拔引毒瓦斯,而祛逐風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抱朴子》雲︰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藥力,除風寒痹諸痛,久服終身不患風疾故也。藏器曰︰桑柴火灸蛇,則足見。

炭火

【集解】時珍曰︰燒木為炭。木久則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無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蟲蟻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緣其無生性耳。古者冬至、夏至前二日,垂土炭于衡兩端,輕重令勻,陰氣至則土重,陽氣至則炭重也。
【主治】櫟炭火,宜鍛鍊一切金石藥。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藥丸散(時珍)。

蘆火 竹火

【主治】宜煎一切滋補藥(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觀夫茶味之美惡,飯味之甘,皆繫於水火烹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藥須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藥力;桴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溫養用糠及馬屎、牛屎者,取其緩而能使藥力勻遍也。

艾火

【主治】灸百病。若灸諸風冷疾,入硫黃末少許,尤良(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灸艾火者,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則鑽槐取火,為良。若急卒難備,即用真麻油燈,或蠟燭火,以艾莖燒點於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痛也。其戛金、擊石、鑽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云︰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之火,烈於草木之火,是矣。八木者,松火,難瘥;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橘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南齊書》載武帝時,有沙門從北齊赤火來,其火赤於常火而小,雲以療疾,貴賤爭取之,灸至七炷,多得其驗。吳興楊道慶虛疾二十年,灸之即瘥。鹹稱為聖火,詔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附錄】陽燧時珍曰︰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面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周禮》司氏以火燧取明火於日,是矣。
火珠見石部水精下。

神針火

【主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附骨陰疽,凡在筋骨隱痛者,針之,火氣直達病所,甚效(時珍)。
【發明】時珍曰︰神針火者,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削為木針,如雞子大,長五、六寸,乾之。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於患處,將針蘸麻油點著,吹滅,乘熱針之。又有雷火神針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沒藥、穿山甲、硫黃、雄黃、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為末,拌艾,以濃紙裁成條,鋪藥艾於內,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內,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時,於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針於患處,熱氣直入病處,其效更速。並忌冷水。

燈火

【主治】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治頭風脹痛,視頭額太陽絡脈盛處,以燈心蘸麻油點燈淬之,良。外痔腫痛者,亦淬之。油能去風解毒,火能通經也。小兒初生,因冒寒氣欲絕者,勿斷臍,急烘絮包之,將胎衣烘熱,用燈炷於臍下,往來燎之,暖氣入腹內,氣回自蘇。又燒銅匙柄熨烙眼弦內,去風退赤,甚妙(時珍)。
【發明】時珍曰︰凡燈唯胡麻油、蘇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諸魚油、諸禽獸油、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腦油諸燈煙,皆能損目,亦不治病也。
【附方】新七。攪腸沙痛︰陰陽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淬於點上。(《濟急方》)
小兒諸驚︰仰向後者,燈火淬其囟門、兩眉際之上下。眼翻不下者,淬其臍之上下。不省人事者,淬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開、目往上者,淬其頂心、兩手心。撮口出白沫者,淬其口上下、手足心。(《小兒驚風秘訣》)
百蟲咬傷︰以燈火熏之,出水妙。(《濟急方》)
楊梅毒瘡︰方廣《心法附余》︰用鉛汞結砂、銀硃各二錢,白花蛇一錢。為末,作紙捻七條。初日用三條,自後日用一條,香油點燈於烘爐中,放被內蓋臥,勿透風。須食飽口含椒茶,熱則吐去,再含。神燈熏法︰用銀硃二錢,孩兒茶、龍掛香、皂角子各一錢,為末,以紙卷作燈心大,長三寸。每用一條,安燈盞內,香油浸點,置水桶中,以被圍坐,用鼻吸菸咽之,口含冷茶,熱則吐去。日熏二次。三日後口中破皮,以陳醬水漱之。神燈照法︰治楊梅瘡,年久破爛坑陷者。用銀硃、水粉、線香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五分,片腦二分。為末,以紙卷作捻,浸油點燈照瘡,日三次,七日見效。須先服通聖散數帖,臨時口含椒茶,以防毒瓦斯入齒也。年深疥癬,遍身延蔓者︰硫黃、艾葉研勻作捻,浸油點燈,於被中熏之。以油塗口鼻耳目,露之。(《集玄方》)

《說文解字》·部首

《說文解字》卷十一
6380、火部: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
6381、火部:炟:上諱。
6382、火部:𤈦:火也。從火尾聲。《詩》曰:“王室如𤈦。”
6383、火部:毀:火也。從火毀聲。《春秋傳》曰:“衞矦毀。”
6384、火部:燹:火也。從火豩聲。
6385、火部:焌:然火也。從火夋聲。《周禮》曰:“遂䶴其焌。”焌火在前,以焞焯龜。
6386、火部:尞:柴祭天也。從火從眘。眘,古文愼字。祭天所以愼也。
6387、火部:然:燒也。從火肰聲。
6388、火部:爇:燒也。從火蓺聲。《春秋傳》曰:“爇僖負覉。”
6389、火部:燔:爇也。從火番聲。
6390、火部:燒:爇也。從火堯聲。
6391、火部:烈:火猛也。從火𠛱聲。
6392、火部:炪:火光也。從火出聲。《商書》曰:“予亦炪謀。”讀若巧拙之拙。
6393、火部:熚:熚𤒓,火皃。從火畢聲。
6394、火部:𤒓:熚𤒓也。從火𢨋聲。𢨋,籒文悖字。
6395、火部:烝:火氣上行也。從火丞聲。
6396、火部:烰:烝也。從火孚聲。《詩》曰:“烝之烰烰。”
6397、火部:煦:烝也。一曰赤皃。一曰溫潤也。從火昫聲。
6398、火部:熯:乾皃。從火,漢省聲。《詩》曰:“我孔熯矣。”
6399、火部:炥:火皃。從火弗聲。
6400、火部:熮:火皃。從火翏聲。《逸周書》曰:“味辛而不熮。”
6401、火部:焛:火皃。從火,𨳌省聲。讀若粦。
6402、火部:㷳:火色也。從火雁聲。讀若雁。
6403、火部:熲:火光也。從火頃聲。
6404、火部:爚:火飛也。從火龠聲。一曰爇也。
6405、火部:熛:火飛也。從火㶾聲。讀若摽。
6406、火部:熇:火熱也。從火高聲。《詩》曰:“多將熇熇。”
6407、火部:烄:交木然也。從火交聲。
6408、火部:㶣:小熱也。從火乾聲。《詩》曰:“憂心㶣㶣。”
6409、火部:燋:所以然持火也。從火焦聲。《周禮》曰:“以明火爇燋也。”
6410、火部:炭:燒木餘也。從火,岸省聲。
6411、火部:𤈩:束炭也。從火,差省聲。讀若綱。
6412、火部:𤉧:交灼木也。從火,教省聲。讀若狡。
6413、火部:炦:火氣也。從火犮聲。
6414、火部:灰:死火餘㶳也。從火從又。又,手也。火旣滅,可以執持。
6415、火部:炱:灰,炱煤也。從火台聲。
6416、火部:煨:盆中火。從火畏聲。
6417、火部:熄:畜火也。從火息聲。亦曰滅火。
6418、火部:烓:行灶也。從火圭聲。讀若冋。
6419、火部:煁:烓也。從火甚聲。
6420、火部:燀:炊也。從火單聲。《春秋傳》曰:“燀之以薪。”
6421、火部:炊:爨也。從火,吹省聲。
6422、火部:烘:尞也。從火共聲。《詩》曰:“卭烘於煁。”
6423、火部:齌:炊哺疾也。從火齊聲。
6424、火部:熹:炙也。從火喜聲。
6425、火部:煎:熬也。從火前聲。
6426、火部:熬:乾煎也。從火敖聲。
6427、火部:炮:毛炙肉也。從火包聲。
6428、火部:𤇯:炮肉,以微火溫肉也。從火衣聲。
6429、火部:𤎯:置魚筒中炙也。從火曾聲。
6430、火部:𤐸:以火乾肉。從火稫聲。
6431、火部:爆:灼也。從火暴聲。
6432、火部:煬:炙燥也。從火昜聲。
6433、火部:𤌍:灼也。從火隺聲。
6434、火部:爤:孰也。從火蘭聲。
6435、火部:𤓒:爛也。從火靡聲。
6436、火部:㷉:從上案下也。從ᰥ;又持火,以尉申繒也。
6437、火部:𤒅:灼龜不兆也。從火從龜。《春秋傳》曰:“龜𤒅不兆。”讀若焦。
6438、火部:灸:灼也。從火久聲。
6439、火部:灼:炙也。從火勺聲。
6440、火部:煉:鑠治金也。從火柬聲。
6441、火部:燭:庭燎,火燭也。從火蜀聲。
6442、火部:熜:然麻蒸也。從火悤聲。
6443、火部:灺:燭㶳也。從火也聲。
6444、火部:㶳:火餘也。從火聿聲。一曰薪也。
6445、火部:焠:堅刀刃也。從火卒聲。
6446、火部:煣:屈申木也。從火、柔,柔亦聲。
6447、火部:燓:燒田也。從火、棥,棥亦聲。
6448、火部:熑:火煣車網絕也。從火兼聲。《周禮》曰:“煣牙,外不熑。”
6449、火部:燎:放火也。從火尞聲。
6450、火部:𤐫:火飛也。從火,納與𠨧同意。
6451、火部:㷮:焦也。從火曹聲。
6452、火部:𤓪:火所傷也。從火雥聲。
6453、火部:烖:天火曰烖。從火𢦏聲。
6454、火部:煙:火氣也。從火堙聲。
6455、火部:焆:焆焆,煙皃。從火肙聲。
6456、火部:熅:郁煙也。從火昷聲。
6457、火部:𤈥:望火皃。從火皀聲。讀若馰顙之馰。
6458、火部:燂:火熱也。從火覃聲。
6459、火部:焞:明也。從火𦎫聲。《春秋傳》曰:“焞耀天地。”
6460、火部:炳:明也。從火丙聲。
6461、火部:焯:明也。從火卓聲。《周書》曰:“焯見三有俊心。”
6462、火部:照:明也。從火昭聲。
6463、火部:煒:盛赤也。從火韋聲。《詩》曰:“彤管有煒。”
6464、火部:㶴:盛火也。從火從多。
6465、火部:熠:盛光也。從火習聲。《詩》曰:“熠熠宵行。”
6466、火部:煜:熠也。從火昱聲。
6467、火部:耀:照也。從火翟聲。
6468、火部:輝:光也。從火軍聲。
6469、火部:煌:煌,輝也。從火皇聲。
6470、火部:焜:煌也。從火昆聲。
6471、火部:炯:光也。從火冋聲。
6472、火部:爗:盛也。從火曅聲。《詩》曰:“爗爗震電。”
6473、火部:爓:火門也。從火閻聲。
6474、火部:炫:耀耀也。從火玄聲。
6475、火部:光: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6476、火部:熱:溫也。從火埶聲。
6477、火部:熾:盛也。從火戠聲。
6478、火部:燠:熱在中也。從火奧聲。
6479、火部:暖:溫也。從火爰聲。
6480、火部:煗:溫也。從火耎聲。
6481、火部:炅:見也。從火、日。
6482、火部:炕:乾也。從火亢聲。
6483、火部:燥:乾也。從火喿聲。
6484、火部:𤇳:滅也。從火、戌。火死於戌,陽氣至戌而盡。《詩》曰:“赫赫宗周,褒似𤇳之。”
6485、火部:焅:旱氣也。從火告聲。
6486、火部:燽:溥覆照也。從火壽聲。
6487、火部:爟:取火於日官名,舉火曰爟。《周禮》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從火雚聲。
6488、火部:㷭:燧,𠊱表也。邊有警則舉火。從火逢聲。
6489、火部:爝:苣火,祓也。從火爵聲。呂不韋曰:湯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犧豭。
6490、火部:熭:暴乾火也。從火彗聲。
6491、火部:熙:燥也。從火巸聲。
6492、火部:爞:旱氣也。從火蟲聲。
6493、火部:煽:熾盛也。從火扇聲。
6494、火部:烙:灼也。從火各聲。
6495、火部:爍:灼爍,光也。從火樂聲。
6496、火部:燦:燦爤,明瀞皃。從火粲聲。
6497、火部:煥:火光也。從火奐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