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廢墟:基弗藝術札記

火與廢墟:基弗藝術札記

《火與廢墟:基弗藝術札記》2018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推出,是詩人、學者林賢治對“畫界詩人”安塞姆·基弗的一次詩意而系統的文學解讀。這一版本設計典雅,且在舊版本基礎上上增加了五十多幅基弗原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與廢墟:基弗藝術札記
  • 作者:林賢治
  • 出版時間:2018年1月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2 頁
  • ISBN:9787307177161
  • 定價:48.00
  • 開本:787×1092
  • 裝幀:32
作者簡介,內容介紹,編輯推薦,目錄,試讀,

作者簡介

林賢治,1948年生,廣東陽江人。詩人、學者。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記》《自製的海圖》《五四之魂》《午夜的幽光》《紙上的聲音》,自選集《娜拉:出走或歸來》《沉思與反抗》《曠代的憂傷》《孤獨的異邦人》,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漂泊者蕭紅》等,並主編《20世紀外國文化名人書庫》《曼陀羅譯叢》等叢書、叢刊多種。
與那些逃避現實的閒適寫作者不同的是,他的寫作是介入的,灼熱的,充滿痛感的;而自由精神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
林賢治的書寫源於閱讀,他習慣於在閱讀中與那些因思想而受難的偉大靈魂對話。作品始終貫穿對人性尊嚴的召喚,對自由精神的追尋與捍衛,並在對人類精神苦難史的書寫體驗中,完成對當下現實的關照與批判。
——周倫佑,“在場主義散文獎”授獎辭
林賢治便是揭穿了真相而使人掃興的一個批評家。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堂吉訶德。
林賢治其人其文,具有一種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氣質,與我們這個犬儒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的知識者的精神狀態,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
——王培元
林賢治的文字既有盧梭式的憤激與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與明澈。
——摩羅

內容介紹

我的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雖然我從未直接捲入政治。
我覺得,需要喚醒記憶,不是為了改造政治,而是為了改造自己。
我不是為繪畫而繪畫。作為一名藝術家,作為一個人而活著,我應當這樣去工作。
——[ 德 ] 安塞姆·基弗
本書是林賢治唯一一部藝術札記,是作為一個歷經磨難的中國詩人、學者對“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安塞姆·基弗的一次詩意的致敬。基弗忠實於歷史記憶,通過獨創的藝術形式,深刻地表現了希特勒及納粹帶給德國和全人類的浩劫。林賢治將藝術與歷史相結合,闡述基弗的藝術所隱含的巨大衝擊力,將藝術的探討,上升到哲學、社會學、歷史的層面。

編輯推薦

★ 既是詩人、學者林賢治唯一的一部藝術評論集,也是當代藝術大師安塞姆·基弗的藝術作品在中國唯一一次系統的文學解讀。
★ 本書是林賢治作為一個歷經磨難的中國詩人、學者,對“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安塞姆·基弗的一次詩意的致敬。
★ 隨文附有林賢治精彩評析的 五十二幅安塞姆·基弗的作品,四色圖文,高清印製。
基弗的畫作與林賢治的寫作在某種意義上是遙相呼應的,這是一場因思想而受難者之間的對話,他對基弗的作品觀察細緻入微,從元素、意象到材料、工具,再到背後的龐大的德國歷史文化背景。與其說他探討的是基弗的作品元素,不如說他在一層層地剖析德國的歷史和文化史,因為理解了它們,便是打開了理解基弗之門。
透過他那詩意而龐大的歷史性解讀,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基弗作品的意義,而依舊是基弗所代表著的那因歷史記憶、因執著思考而痛苦的偉大靈魂。這延續了林賢治一貫的思考,從魯迅、蕭紅,到羅莎·盧森堡、西蒙娜·薇依、漢娜·阿倫特,再到安塞姆·基弗這裡,他再一次完成了當代藝術界人文知識分子精神肖像的刻畫。

目錄

第1章 天空和大地
天 空
原 野
森 林
洪水,河流和海洋
道 路
第2章 博物志
石 頭
植 物
火與劍
第3章 建築學
法西斯建築
巴爾雅克,階梯,廊柱,門
廣場與密室
第4章 政治考古學
流 亡
偶像:崇拜與破壞
英 雄
遺忘或背叛
兩姐妹
第5章 藝術:介入與超越
調色板
材質及其集合
精神置於一切之上
附 錄 基弗和他的作品

試讀

1
當歷史依然酣睡,畫家開始醒來。
2
如果去博物館,經過畫廊,徜徉於展覽大廳,定然看見眾多在亞麻布、石頭和青銅中誕生的男女:王公、貴族、牧師、修女、小店主、浪蕩子、娼妓、廚婦、舞者、浴女……神秘的肉體,光裸的肉體……王冠、長袍、禮服、曳地的裙子、鑲邊的花襯衫;鬈髮、唇、頸脖、胸脯、乳房、臀、腿和膝,以及渾圓的腳踝……綻放著,滾動著,滿溢著……明艷,茂密,健碩,盛大……然而你覺得,這一切是真實的存在嗎?
他們生活的時代,唯是米開朗基羅的時代,提香和倫勃朗的時代,塞尚和高更的時代,奧斯維辛之後,再沒有完整的人。這些為生命所充盈的肉身,已經化作輕煙和灰燼。倖存者也是灰燼的一部分。曾經庇蔭的家宅、庭園、紛披的花枝,在歲月的那端,不復有溫馨的氣息繚繞。黑信封,空椅子,殘破的風琴和書架;血污了台階,淚水無聲地侵蝕著月光、陽台、鐵欄桿,有誰向視窗凝望?即使教堂一樣站在原地,拱頂的顫慄無人察覺;一樣的唱詩,一樣祈禱,如何可能恢復往昔的莊嚴與聖潔?堅定的磚石是虛假的,游移的車輛是虛假的,咕咕叫的鴿子是虛假的,翅膀是虛假的……上帝呢?上帝是不是那個悲憫的上帝?……
奧斯維辛之後,世界改變了。
沒有人。沒有人的創造物。也沒有自在之物。
只有廢墟。
廢墟。廢墟。廢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