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來的鼓手》是由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出品,廣春蘭執導,庫爾班江、阿依努拉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火焰山下的一個小村莊裡,一個藝術天賦很高的農家孩子被藝術團發現,並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鼓手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廣春蘭
- 編劇:馬焰、廣春蘭
- 主演:庫爾班江,阿依努拉
- 出品公司: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
- 中文名:火焰山來的鼓手
- 外文名:Huo yan shan lai de gu shou
- 出品時間:1991年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吐峪溝麻扎村
- 類型:劇情
- 片長:90分鐘
- 上映時間:1991年
- 色彩:彩色
- 主要獎項: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兒童影展”單元一等獎
- 線上播放平台:1905電影網
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在中國西部的戈壁灘上,有一個小小的火焰山村。村裡有位會打手鼓的小男孩庫來西。庫來西已經去世的母親曾經是一位出色的舞蹈家。庫來西自幼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祖孫兩代人相濡以沫,日子過得充實而又甜美。省城“小月亮”藝術團的小演員們來火焰山村演出,庫來西那清脆激越的手鼓聲令大家感到震驚。“小月亮”藝術團返回省城不久,庫來西也進入這個藝術團,並成了小姑娘西林娜依家的一員,原來西林娜依的養父就是庫來西的生父。出於某種自尊,西林娜依不願意公開承認庫來西是她的哥哥,而庫來西與西林娜依的親密關係以及庫來西突出的藝術才華又使別的孩子們嫉妒。孩子們之間有了誤會、眼淚、憤怒和哀傷。然而,他們都憑著一片愛心和童稚的純潔消除了誤會,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來自火焰山的鼓手阿來西贏得了大家的喜愛與歡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
廣春蘭 | 方軍亮 | 馬焰 廣春蘭 | 漆星 | 張曉麟 | 張曉春 | 向紅 | 佟秀花 | 陳華柏 | 顧築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庫來西演員:庫爾班江火焰山村一個藝術天賦很高的農家孩子,自幼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被省城“小月亮”藝術團下鄉演出時發現,並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鼓手。庫來西加入了藝術團後,與西林娜依一家生活在一起。他與西林娜依關係非常親密,引起了一些孩子們的嫉妒。大家產生了誤會和隔閡,但最終又團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 新林哪依演員:阿依努拉“小月亮”藝術團成員之一。她與庫來西關係親密,還因為庫來西的出走而傷心落淚。她的養父是庫來西的生父。她不願意公開承認庫來西是她的哥哥。
- 拉拉古麗演員:哈那克孜一個小舞迷,純真可愛。她非要庫來西敲手鼓才能跳舞。伴著庫來西的手鼓,她的舞蹈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小月亮”藝術團的老師和孩子們也趕來觀看。也是庫來西的鼓聲,促使她敢於去追求自己的歌舞理想。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廣春蘭把海選的演員的錄像帶到了北京,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廠長陳錦椒選定庫爾班江。
- 拍攝期間,庫爾班江講維語,女主角講漢語,為解決不同語言的對白交流問題,本來不懂維語的副導演把庫來西台詞的維語全部背了下來。
- 片中小演員都是生活在烏魯木齊的小學生、中學生,他們都是第一次上鏡頭。
- 殺青後,孩子們離組時抱著號啕大哭,他們表示還想演電影。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方 | 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92-02-24 |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兒童影展”單元一等獎 | 《火焰山來的鼓手》 | 獲獎 |
幕後製作
影片籌備
1990年初夏,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邀約廣春蘭導演籌拍新疆少年兒童題材的故事片《火焰山來的鼓手》;廣春蘭導演和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主創在新疆天池畔會面;廣春蘭和馬焰把生活中的故事經過加工、編寫,創作了一個嶄新的電影劇本《火焰山來的鼓手》,被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審核通過。
後期配樂
影片中有許多單樂器獨奏,因為這些音樂段子不可能同期錄音,只有到後期對照畫面配音。這就要求演奏時必須對位,不僅對上畫面,還要對情緒。劇組把小演員都請到新疆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棚完成配樂錄音。小演員庫爾班通宵在棚里和工作人員一起,為整個影片演奏了20多段手鼓音樂和手鼓效果音樂。
影片評價
該片前期敘事場景所在的麻扎阿勒迪村的聚落風貌、建築樣式、庭院布局和建築裝飾,不斷激起了觀眾對視覺想像空間的不斷認同,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形態,以其特殊的傳播方式,給觀眾帶來了特殊的場所環境感知、心理感受體驗與思維訓練過程,從而能夠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場所進行不同層面的解讀,產生不同一般的傳播效果。(《電影評介》評)
該片把少年兒童題材與新疆歌舞生活有機的融為一體,通過歌舞表現兒童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在德國和歐洲影響很大。(《電影通訊》《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