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種岩相代表了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岩石總體特徵,不同岩相類型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及堆積厚度等在縱、橫向上具有規律性變化,對這種規律性變化特徵的系統研究,可建立成因相模式。相模式對未知岩相類型的研究、判斷火山產物的剝蝕程度以及火山機構面貌的恢復等具有指導和預測作用,但相模式的建立,一定要在野外系統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室內分析,並參照現代火山產物的堆積過程來建立。
任何相模式,首先應得到野外實際的檢驗。在岩相類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相序分析,確定有效的相共生組合。以火山口或噴發中心為參照系,在一個火山機構內進行岩相類型的劃分,並確定堆積相序及各相空間配置關係。下面就主要岩相類型的堆積特徵和相模式進行簡述。
火山碎屑流相
火山碎屑流是一種富含火山碎屑物和氣體的熾熱高密度流體。按堆積環境可分陸上及水下兩種類型。陸上火山碎屑流包括塊灰流、岩渣流和浮岩流堆積亞相。塊灰流和岩渣流通常規模較小,分布相對較少,前者由熔岩穹丘崩塌而形成,後者主要由基性岩渣錐塌落而成。浮岩流的成分通常是高黏度、富含揮發分的酸性、中酸性岩漿,由布里尼噴發柱垮塌或山崩觸發側向爆發而形成,是火山碎屑和氣體組成的熾熱密度流沿火山斜坡或低洼地帶快速流動運移定位的地質體。
產出
氣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及水汽溫度可高達550-959℃最大時速可達120-160 km,流動距離從幾十千米到近百千米,規模巨大。堆積產狀多樣,多呈帶狀碎屑岩流、碎屑裙、碎屑席和谷塘型產出,以席狀分布的浮岩流堆積最為發育,這在中國東部中生界火山岩中廣泛分布。如果碎屑流中的碎屑物以火山灰為主,稱火山灰流。定位後最終形成熔結和非熔結火山碎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