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因沅陵古時屬辰州府管轄,此茶又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故得名。碣灘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被列為“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時,葉游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辰州碣灘茶
- 產地: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
- 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
- 特點: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
灘茶簡介,湖南名茶碣灘茶,碣灘茶的做法,閩東斜灘茶文化歷史回眸,
灘茶簡介
辰州碣灘茶 辰州碣灘茶產於湖南省西部沅江中游的沅陵縣,因沅陵古時屬辰州府管轄,此茶又源於沅陵縣的碣灘山,故得名。碣灘茶早在唐代就以色、香、昧、形俱佳聞名,並被列為“貢茶”。 辰州碣灘茶鋒苗油潤,色澤翠綠,條勻緊實,銀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葉底嫩勻,香味持久;沖水時,葉游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辰州碣灘茶分為綠茶和毛尖兩種。極品碣灘茶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它選料講究,工藝嚴格,要求用一芽一葉初展,勻嫩一致的鮮葉為原料;加工製作須經過攤青、炒青、揉捻、整形和焙烘等五大工藝流程,十多道工序。其中“炒青”,“整形乾燥”兩道工序尤湖南名茶碣灘茶為講究,要求炒鍋乾淨,燃料用無煙木炭。殺青、揉制必須採用手工操作,這樣可以保證成品茶的質量。
湖南名茶碣灘茶
滔滔沅水數百灘,其中以清浪灘最負盛名,逆清浪灘而上十公里有一山名碣灘山。碣灘山巍峨壯觀,駝峰突兀,湍急的沅水在清浪灘頭激起層層浪花,被江風霧化,飄然繚繞,使碣灘山終年籠罩在雲霧之中。每臨陽光普照顯得神秘如幻。高山霧雨出好茶,馳名中外的碣灘茶便出產於此。
碣灘茶有綠茶和毛尖兩種,其形、色、香、味均獨特無二。鋒葉油滑皎潔,身骨柔嫩勻稱,銀毫細密如織,沖泡後湯色黃綠清透,杯中茶葉時起時落如銀魚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倒倍覺芬芳。一人品茶滿屋香氣,正是碣灘茶與眾不同之處。
名茶出自名山,素有“湘西門戶”之稱的沅陵縣東臨洞庭湖平原,西枕武陵群山。這裡山高林茂,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盛產碣灘、官莊、二酉清、齊眉鋒等數十種名茶,其中碣灘茶最負盛名。解放後這裡的茶業發展蒸蒸日上,不僅產量劇增,而且名茶輩出,以碣灘茶、官莊茶為代表的沅陵茶紛紛在全省和全國各種名茶評比會上奪魁拿獎。更難得的是:1972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華訪問,曾向周恩來總理誇讚碣灘茶,並稱之為“中日友好之茶”;1991年,在有17個國家400多個地區參加的茶葉評比中,碣灘茶力挫群芳,一舉奪得國際“皇后”牌金獎。
每臨萬物復甦季節,在沅陵茶鄉,不論是到白雲深處的羊腸小徑上踏春,還是在大街小巷田頭地角散步,綠色的沸騰里處處飄溢著淡淡的幽香。在城鎮,有茶行、茶店、茶館、茶樓、茶市和茶集;在鄉村,有茶亭、茶莊、茶園、茶山和茶驛。
茶能清心提神激發靈感,喝的人多了,自然又出現了茶聯、茶詩、茶謎、茶令、茶燈舞、茶歌、茶道等各種妙趣橫生而內涵博大的茶文化現象。
伴隨著茶的清香,你若在茶鄉的街頭巷尾、田間地壟悠遊,吊腳樓里、青青竹林或螺紋般盤滿山頭的茶園裡會突然飄出一支支婉轉動人的茶歌:“正月採茶是新年,姊妹雙雙點茶園……”有時茶歌是解悶兒的黃鸝,有時茶歌是交心的風雨橋,更多的,茶歌卻是土家、苗家阿哥阿妹劃向愛河彼岸的烏篷船。你不論到哪寨哪宅串門或辦事,茶鄉人總會架上鼎罐把山泉燒得嘩嘩響,為你獻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香茶,要是來了貴客,茶鄉人還會鄭重擺出茶盤陣夾道迎接。“茶七酒八”,茶鄉人與客寒暄免不了談茶和品茶,投機時還常常按獻茗、受茗、聞香、觀色、嘗味、反盞等六道禮序切磋茶道。家人出門,總有人(昔日用竹筒,今朝用罐頭瓶和老闆杯)備足早已泡好的茶水連同親密的祝願一同放在行包里。看望親朋好友或上司,最好的禮物自然是既輕便又貴重的茶了。
產茶時節,家家戶戶幾乎朝朝暮暮不忘茶神,晨祭早茶神,午祭日茶神,夜祭晚茶神,其目的是“茶葉多多長,茶葉清又亮,樹神多保佑,產茶千萬擔”,當然,這是茶鄉人一年的希望。茶的幽香幾乎伴隨著茶鄉人生命的全過程:嬰兒出生了,要用茶水洗眼洗澡,說是消災、免病,易養成人。“家有一園茶,累得子孫爬”,女子從小要學會摘茶、揉茶、唱茶歌;男子從小要學會種茶、制茶、品茶、熟稔茶道茶俗。男婚女嫁要送“三茶六禮”。“一女不受兩家茶”,茶的分量遠遠超過茶本身。人到壽終正寢時,家人總要在他的口腔里放上一片茶葉,說是魂不迷關,體不發腐。茶鄉人生不離茶,死不捨茶,茶作為特定文化已深深融進茶鄉人的血脈,茶鄉人的生活。難怪有人說,一部茶的歷史,就是茶鄉人的世代發展史。
如今,當市場經濟的驚濤駭浪席捲湘西山寨時,千百個土家、苗家山寨作坊式的揉茶間消失了,喧囂的公路邊那高大整齊的茶廠挺起了茶鄉人的胸膛。勤勞質樸的茶鄉人一面承繼著祖輩的傳統,一面從省城請來茶葉專家,並藉助國家重點工程五強溪庫區移民和山地開發機遇,在“高峽出平湖”的沅水兩岸白雲青峰間擴大茶園5萬畝,將豐富的茶文化糅進茶的裝潢,開發出近百個精緻品種,作為旅遊系列拳頭產品打入海內外市場。“酒香不怕巷子深。”碣灘、官莊茶已暢銷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台灣地區,成為國內國際市場上爭香斗俏的一朵奇葩。
碣灘茶的做法
碣灘茶,得名於唐,明清時代稱它為“辰州碣灘茶”。1972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華訪問,曾向周恩來總理誇讚碣灘茶,並稱之為“中日友好之茶”。古時的碣灘茶茶園坐落在湖南省西部古屬辰州府的沅陵縣北溶鄉境內,南臨千里沅水,北依武陵山巒。沅陵縣東臨洞庭湖平原,西枕武陵群山,素有“湘西門戶”之稱,山高林茂,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滔滔沅水數百灘,其中以清浪灘最有名,逆清浪灘而上十公里有一山名碣灘山。碣灘山巍峨壯觀,駝峰突兀,湍急的沅水在清浪灘頭激起層層浪花,被江風霧化,飄然繚繞,使碣灘山終年籠罩在雲霧之中。高山霧雨出好茶,這裡出產碣灘、官莊、二酉清、齊眉鋒等數十種名茶,其中碣灘茶最負盛名。碣灘,因“灘中礁石豎立如碑”而名,碣灘茶,又因產於沅水北岸碣灘山坡而名。相傳1300多年前的盛唐時期,唐睿宗李旦的娘娘胡鳳姣從故里沅陵胡家坪回京,夜泊碣灘,品嘗到碣灘茶,覺香氣馥郁,甘醇爽口,便擇其佳制,帶回京都,唐睿宗賞賜眾大臣品嘗,無不交口稱讚。此後,碣灘被指令闢為茶園,官府每年派人督造監製。以後逐漸傳到了日本和印度。碣灘茶系我國雲貴茶葉組系,源遠流長。據考早在唐代以前,碣灘周圍幾十里就有茶樹的自然群落。明朝朱元璋改水路驛站為陸路驛站後,碣灘茶被大量移栽到了沅陵縣屬“辰龍關”前的界亭驛(今官莊鎮界亭驛村)。從此,碣灘茶便逐漸衰落,而官莊界亭驛茶日趨興盛。1972年冬,開墾恢復碣灘茶園。為保持碣灘茶原有質地,對留存下來的古茶樹採用插枝、埋芽等辦法,進行無性繁殖,逐步恢復發展起來。碣灘茶有綠茶和毛尖兩種,其形、色、香、味均獨特無二。鋒葉油滑皎潔,身骨柔嫩勻稱,銀毫細密如織,沖泡後湯色黃綠清透,杯中茶葉時起時落如銀魚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倒倍覺芬芳。一人品茶滿屋香氣,正是碣灘茶與眾不同之處。
閩東斜灘茶文化歷史回眸
壽寧斜灘鎮種茶有600多年的歷史。據記載:明代宣德年間(即1416—1426),張姓最早從浙江麗水遷徙斜灘定居,就在張家龍崗劈草煉山、墾復坪地,並從鄰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進茶苗,大舉種植茶葉。此後隨著盧、何、周、郭諸姓家族大量遷移斜灘聚居,他們相繼在鎮區周邊山場開發墾植茶園,逐漸形成產業規模。史料記載,明弘治至萬曆(1488—1599)的百年間,斜灘東起車嶺、西臨印潭、南與鳳陽接壤、北至水北,方圓三十幾公里的座座荒山變成茶園,滿目青山一片翠綠。茶葉成了斜灘歷史上最為大宗的農業土特產和貿易商品。
明,清時期,斜灘主村就已有加工茶葉(主要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紀中葉,斜灘的制茶業亦十分發達。鼎盛時期的1932至1936年,鎮域所在地即開辦有茶行24家之多,從業人員3000多人從事茶葉加工與茶葉購銷活動。斜灘的茶商與福安、賽岐、寧德、福州、溫州、上海和台灣、香港、東南亞等海內外有茶務貿易往來,每年均產箱茶上萬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經由賽岐或三都海關出口,暢銷海內外。
二十世紀初期,斜灘鎮的茶葉銷售已十分活躍。據當地愛國歸僑盧少洲先生著的《椰鳳蕉雨憶南洲》一書陳述的,斜灘旅外鄉賢志士無不關心家鄉茶葉傳銷。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斜灘籍旅外知名人士、時任福建學院院長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長的何宜武先生與在三沙海關任職的盧少洲先生和當時的海軍總長薩鎮冰交情甚篤,他們饋贈給薩公10箱斜攤產的“坦洋功夫”茶,薩公品賞後讚不絕口,視為佳茗珍品。在他出國巡訪東南亞諸國及港澳期間,他把斜灘的“坦洋功夫”茶精裝成珍貴禮品隨帶出訪,分別贈送給各國軍政要員或友人,使斜灘茗茶聲名大噪,備受青睞。此後,斜灘商賈雲集、購者如林,銷路廣闊。
但在抗戰時期,外商航運中斷,國民黨官僚資本作祟,買空賣空,通貨膨脹,幣值日貶,茶景日漸蕭條。1945年日寇投降,斜灘茶葉生產開始復甦,價格回升,對外茶葉貿易又趨活躍,商業再度興盛,斜灘作為閩東、閩北的主要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斜灘茶文化歷史悠久。斜灘人嗜茶成性,視茶如命,接客待友都離不開茶。
斜灘人愛茶成風,茶文化在民間也顯得特別獨特。尤其是畲族男女,他們至今還流行著唱茶歌、說茶事、以茶傳情、以茶抒懷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