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江情韻

灕江情韻,一部傳統舞劇的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灕江情韻
  • 外文名:Love of the Lijiang River
類別,劇情介紹及評論,

類別

傳統舞劇

劇情介紹及評論

時間:古代;人物:石、水、樹、眾山、眾水、眾樹、天神、民眾等。
千古寂靜的洞。一聲巨響,一個民族誕生了。
石率先民們奔向曠野。石撲向大地,擂響銅鼓,陽光燦爛。水蜿蜒而來,在山石間流淌。水石相會、相親、相愛。
月中的樹,來到石身旁,不可抑制地愛意生長,勾起了朦朧中的石……
一個奇異的月鄉。無數桂枝伸向石。石欲捧土栽枝,一片晶瑩中何以有土?他萬分思念家鄉
天神們挽留,留不住一顆戀土的心。石返回故鄉,土地焦裂。石重新擂響銅鼓,民族魂凝聚升騰。水重現,石激動地奔向水,感慨起舞……月亮升起了,水悄然離去,忍不住淚水綿綿……石見到水已化灕江。呆了!人們把僵化的石,安葬在灕江邊。
樹含內疚而來,栽下了桂枝,雲瀑飛瀉,桂林花開,一曲深情的歌在山水間迴蕩。
責任者
演出單位: 桂林市歌舞團
責任描述
創作者總策劃:祝錦炎、黃婉秋。編劇:覃國康(執筆)、秦克烈、邵鼎坤、楊俊新、張苛。編導:秦克烈(執行)、瑜瑋、張小春、李美蓮、覃國康、晏艷、徐紅。導演:鄧林(特邀)。顧問:張文學、袁鳳蘭、李晉有、楊基常、賈作光、白淑湘、李俊康、韋壯凡、周民震、陽德華、林觀華、岑漢偉、肖建剛。作曲:萬里、邵鼎坤。舞美設計:鞠毅(布景、燈光),董淑芳(服飾),韓景(道具),吳作瑋(道具)。
演出者主要演員:瑜瑋、劉汝琰(飾水A、B),瑜瑋、雷洪、歐陽代越(飾樹A、B),楊旭康、韋海濤(飾石A、B)。樂隊:桂林市歌舞團樂隊。指揮:萬里。藝術指導:張苛。
評論擷萃
評論擷萃桂林山水的讚歌
韋泉英:《灕江情韻》的特點,就是賦予觀眾以充分想像的空間。水的恬靜柔美與石的粗獷豪放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形態來展示一種內在力量的美,是我們過去的舞蹈創作中所沒有的。
金濤:《灕江情韻》內涵豐富,它是對桂林山水這個大自然的一種讚歌,是古老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展示。這個舞劇打破了以往思維的定勢,以交錯的時空、流動的意念,著重強調心理與感情的構建,拓寬了舞蹈創作的新思路。在結構方式上,用石、水、樹三種自然形態來表現生命的意義,表現奇山秀水的意境,外部形態、情態的刻劃非常細膩、準確、恰如其分。
黃海澄:它所追求的是一種不同元素之間的對比的美感,它所體現的流水意象,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它將東方舞蹈藝術的特點之一即流水意象系統化、連貫化,既是模擬的,又是象徵的、抒情的。
楊保願:《灕江情韻》不再依託於文學、戲劇的思維框框,樹立了舞蹈思維自身的主體,通過動作來完成了情感的表達。
李俊康:《灕江情韻》是傳統文化與當代意識的奇妙結合,貴在創新,顯得別具一格。
蒙書翰:充分表現桂林這座名城那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景觀,水的清柔、純淨、美麗與石的剛健、豪放、勇敢形成鮮明的對比。
王傑:石、水、樹的關係事實上是現代文明中人與人的矛盾,用神話的方式來表現和解決,而且能夠更深刻更直接地面對問題。整部舞劇較好地呈現了現代哲理。
韋杉彬:它的舞蹈語彙、旋律、燈光,和諧統一地創造了一種美的意境,強化了“不願作神仙,願作桂林人”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