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二月八農具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灌陽二月八農具節
  • 主題詞:民俗,灌陽縣,二月八農具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代
  • 認證時間:2014年
  • 認證批次:第五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灌陽縣的傳統節日“二月八”農具節,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每到這一天,“土產山貨將大街填窄,歡聲笑語把小巷擠寬”。農民們趁著節日買賣犁耙、籮筐、棚墊、簸箕、米篩、鋤頭、鐮刀、桌椅、板凳等,農具家具應有盡有。

歷史淵源

唐武后則天初年(約公元687年),長安法師洞源高僧抵達今黃關鎮獅山寨,見此處西向一條條山嶺雲霧蕩漾,若傳說中“混沌初開,蓮花擁坐”之狀,頗如佛意聖地,逐至七道嶺腳夯土為牆,蓋以樹皮,結蘆為剎,以每朝雲霧四冥為其啟名“雲台寺”。
洞源法師在化緣過程中,見鄉間諸多百姓疾苦,每到春天,連鋤犁農具、稻粟種子都買不起,誤春誤年。於是,洞源法師在早春二月初八日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道這一天,將每年化緣所得來的錢全部施捨給買不起農具、種子的貧困人家,以度窮人春耕。如此年復一年,此舉似乎成了雲台寺的規矩。每年“二月八”這天,都有諸多窮人到雲台寺燒香拜佛,領受布施。而製作農具、種子多餘的人們則也在這天趕往雲台寺拜佛賣貨。布施買賣相聚,拜佛交易結緣。這就是“二月八”的雛形。
約四十年後,即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一位“吳越人之宦”的大施主洞源澈擲金數十萬兩,歷經十年,建成龐大的雲台寺院。二月初八這天,大行布施,或以錢,或購買農具、種子施捨給窮困百姓,以助春耕。繼而,信眾、弟子日增,香客遊人接踵。尤以二月初八這天,乘拜佛、營生、遊覽三利之便,或受用布施,或買賣農具,或觀賞勝景,窮庶殷富,三教九流,千家萬戶都趕“二月八”,並且垂青周邊縣份信眾客商,從而形成集拜佛、商貿、觀光於一體,形成盛大的“二月八”廟會。此後,盛會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傳播範圍涉及周邊諸省,遠至湖廣、江浙。

基本內容

“二月八”此日,方圓百里湘桂邊境全州、興安、恭城、靈川、湖南道縣、江永等縣的村民、商販,許多家庭幾乎傾巢而出,從四面八方湧進雲台寺。據史料記載,雲台寺設有湖、廣、江、浙等多家會館,外省的客人,從二月初一就紛紛雲集雲台寺預定房間,一直到十五日之後才離寺,滿載而歸。雲台寺成了人們想往、追蹤的聖地。
每每此日,日未當午,方圓數里的雲台寺已人山人海,香菸繚繞,鐘聲悠揚。人們購買蓑衣斗篷,涼蓆篾貨;漢族民間的採茶劇、木偶戲時時贏得滿場喝彩;耍猴子的、賣武藝的也常常博得觀眾掌聲;四處奔跑的小孩用青竹做成的“叫叫”吹得震耳欲聾,娘娘們擠進人縫裡追打,捉迷藏似的;這裡的飲食有米粉、油砣、麻圓、花生寶塔、羊角粽子、香菇十八妹(味)、冬酒二十哥(鍋),應有盡有;攤位前坐的、站的、蹲的,一縷縷炊煙繚繞,一陣陣香味撲鼻,尤以油炸麻圓粑粑香飄十里,一派繁榮景象。當太陽西斜時,寺宇金碧輝煌,商販樂哈哈地收拾攤具,閨婦踏歌,醉漢扛著犁耙趔趄而歸,梵神暮鼓,音波十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