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溪直口鯪

瀘溪直口鯪

魚類,屬鯉形目,鯉科。生活在淡水中,個體不大,數量較少。肉味鮮美,為產區的食用魚之一。生長較緩慢。食物為低等藻類和植物碎屑等。性成熟年齡為3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瀘溪直口鯪
  • 拉丁學名:Rectoris luxiensis Wu et Yao
  • 別稱:油魚、油狗魚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Vertebrata
  •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鯉科 Cyprinidae
  • :直口鯪屬 Rectoris Lin,1935
形態特徵,分布,識別特徵,

形態特徵

編號:
6068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野鯪亞科
拉丁亞科:
Labeoninae
中文屬名:
直口鯪屬
拉丁屬名:
Rectoris
拉丁種名:
luxiensis
定名人:
Wu et Yao
年代:
1977
中文名:
瀘溪直口鯪
原始文獻: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63-364. 1977.
模式產地:
湖南的瀘溪, 漵浦, 大江口
俗名:
油魚, 江狗魚
國內分布:
沅江, 大寧河, 唐崖河, 西水, 清江
特有:
y
資料來源: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63-365. 四川魚類志:251-252.
背鰭條3,8;胸鰭條1,14~15;腹鰭條1,8;臀鰭條3,5.鰓耙24。下咽齒3行,2.3.5~5.3.2。側線鱗39[5/(4~V)]42;背鰭前鱗13~14;圍尾柄鱗16~18。
標準長為體高的4.0~4.8(x±s=4.4±0.34)倍,為頭長的4.8~5.2(5.0±0.16)倍,為尾柄長的5.6~6.9(6.1±0.51)倍,為尾柄高的7.8~8.2(8.0±0.14)倍。頭長為吻長的1.9~2.1(1.9±0.08)倍,為眼徑的5.0~6.0(5.5±0.35)倍,為眼間距的1.7。
瀘溪直口鯪瀘溪直口鯪

分布

分布於沅江、大寧河、唐崖河、西水、清江等,體長可達16.6厘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南的瀘溪、漵浦、大江口。

識別特徵

身體細長,稍側扁。腹面稍平,尾柄較長而側扁。頭小,背面較平,斜向吻端。吻圓鈍,向前突出,吻皮垂向腹面蓋住上頜,有深溝與上頜分開,在近邊緣區有許多小乳突,邊緣分裂成流蘇狀。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並有一系帶與上頜相連。口寬闊,下位,呈新月形。上、下頜均有角質邊緣。上唇消失。下唇邊緣突起呈弧形,其上具有許多小乳突,常排列成橫列狀,與下頜之間有一寬而深的溝相隔。唇後溝短,僅於口角處存在。須2對,吻須較長且粗壯,其長度約與眼徑相當,頜須短小,其長度約為吻須長的l/5。眼較小,位於頭側上方,鼻孔稍大,位於眼前緣的前方,距離較近。鼻中隔突出於鼻腔外,常蓋住後鼻孔。鰓膜在峽部相連,其間距離較寬,其寬度大於眼後頭長。鰓耙短小。下咽齒細長.側扁,齒冠斜截.頂端尖,稍彎曲。背鰭較長,外緣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柔軟,起點位於腹鰭之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寬大.且較長,其長度與頭長約相當,後伸不及腹鰭起點。腹鰭起點約與背鰭第四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後伸幾達肛門。臀鰭較小,外緣內凹,無硬刺,末端不達尾鰭基,起點至腹鰭起點與至尾鰭基距離相當。尾鰭深叉形。肛門在臀鰭起點前方,離腹鰭末端較離臀鰭起點為近。鱗片較大,胸部鱗片變小,埋於皮下,無鱗鞘。在腹鰭基部有狹長的腋鱗.其長度約為腹鰭長的1/3。側線完全,平直。吻端有白紅珠星,排列稀疏。體背部灰黑色帶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後緣為黑色。各鰭灰色帶黃褐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